APP下载

宋元以来改修三国史之著作考辨

2019-01-15李万营袁贝贝

关键词:后汉书蜀汉生平

李万营 袁贝贝

(1.中山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2.长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 巴渝文化研究中心, 重庆 408100)

南宋直至清代,以帝蜀伪魏的正统观念改修三国史的著作足有十几种,前辈学人已有论及,笔者所见,饶宗颐《宋元明以来本正统观念改撰之史书》[1](以下简称“饶文”)著录9种,林家钟《谈〈三国志〉及改编〈三国志〉》[2](以下简称“林文”)著录11种,蔡东洲《宋儒的魏蜀正伪论争与改修〈三国志〉之风》[3](以下简称“蔡文”)著录12种,虽有初步搜罗整理,然亦有遗漏讹误,且对著者疏于考察。笔者不揣浅陋,在三贤成果之上考订补遗,现将改修三国史的著作列于下,以备学人参考。

1.南宋萧常《续后汉书》,四十二卷(或作四十七卷)。饶文、林文、蔡文均著录。《宋史·艺文志》著录,四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四十七卷,乃四十二卷外加《音义》四卷、《义例》一卷。萧常,字季韶,号晦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此书叙事起自章武元年,终至炎兴元年,以接续范晔《后汉书》;以蜀汉为帝纪,魏、吴为载记。曹鹏程有《萧常及其〈续后汉书〉初探》[4]、《萧常、郝经的两部〈续后汉书〉比较研究》[5]等研究文章,可以参看,不再赘述。

2.南宋李杞《改修三国志》,六十七卷,已佚。《宋史·艺文志》著录。林文、蔡文著录。李杞,字良仲,号木川,平江(今属湖南岳阳)人,师从朱熹,《宋元学案》有其人,有《紫阳传授录》。《玉海》载此书“尊昭烈后主为《汉纪》,魏吴次之,复有义例、年谱各一卷。”[6]

4.南宋翁甫《蜀汉书》,卷数、存佚情况不详。饶文、蔡文据周密《癸辛杂识》“最后翁再又作《蜀汉书》”[7]97,均作“翁再”作《蜀汉书》;林文据《枣林杂俎》,作明人翁冉;余嘉锡据刘克庄《答翁仲山礼部》“某伏承宠示新修《蜀汉书》四册”[8]5289,《诗话》续集“《三国志》帝魏而卑吴、蜀,翁浦仲山作《蜀汉书》以矫之”[8]6874等语,得出“宋人修《三国志》者,萧常之外,又有翁浦……”[9]均误。“翁再”“翁冉”“翁浦”当为“翁甫”。翁甫,字景山,号浩堂,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进士,曾任太常少卿、太府少卿等职,著作有《蜀汉书》《浩堂类稿》《英雄录》《外制集》《奏稿》《读书壁记》。明《弘治八闽通志》、清《乾隆福建通志》载其生平,《续文献通考》载其《蜀汉书》。辛更儒先生注刘克庄《挽翁仲山常卿二首》《答翁仲山礼部》及《诗话》“《三国志》帝魏而卑吴、蜀”条,据《咸淳临安志》《乾隆福建通志》《闽中理学渊源考》《癸辛杂识》等材料考证翁甫生平,认为翁仲山即翁甫,“知《通志》所载翁甫字仲山,必即后村之友翁仲山。其字或为仲山,或为景山,殆一人两字,在当时极为普通,未足为怪也。”[8]6875然辛氏引《癸辛杂识》作“翁甫又作《蜀汉书》”,而笔者所见吴启明先生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癸辛杂识》原文为“翁再”,不知辛先生所据何本。笔者以为,“甫”“浦”“冉”“再”或为形近而误,《蜀汉书》作者为翁甫应该没有问题。至于刘克庄称之为翁仲山,辛先生所言二字之说可信,或因宋理宗改元“景定”,翁甫避“景”讳而改为“仲山”。

5.南宋高似孙《蜀汉书》,卷数、存佚情况不详。饶文、林文、蔡文均未著录。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中进士,曾任校书郎,后在徽州、处州等地任职,著有《疏寮小集》《纬略》《史略》《子略》《骚略》等。《宋史》无传,今人鲍永军有《高似孙生平事迹考辩》[10]对其生平事迹有考辩。高似孙《史略》载:“刘备父子在蜀四十余年,始终号汉,是岂可以蜀名哉?……予遂作《蜀汉书》,系蜀于汉,尚庶几乎?”[11]可知其有《蜀汉书》。

6.南宋胡从圣《季汉正义》,卷数、存佚情况不详。饶文著录,称元人“胡氏”。据南宋林景熙《〈季汉正义〉序》:“胡君从圣学古笃,任道毅,既重志三国,又为《季汉正义》,于以翼前修而扶正统……”[12]则胡氏名胡从圣,清人童槐为章陶《季汉书》作序,称“胡景轩有《季汉正义》之作”[13]202,胡景轩与胡从圣应为同一人。生平不详。

7.元郝经《续后汉书》,九十卷。饶文、林文、蔡文均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郝经,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属山西晋城),由金入元,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有《陵川集》。《元史》有传。其书作于使宋被拘期间。以蜀汉为正统,立本纪,以吴、魏之君为列传,三国之臣又以汉、吴、魏别之。曹鹏程有《萧常、郝经的两部〈续后汉书〉比较研究》[5],可参看。

8.元赵居信《蜀汉本末》,三卷。饶文、蔡文均著录,然蔡文作“赵复”,误。《四库全书总目存目》著录。赵居信,字季明,号东溪,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官至翰林学士,追封梁国公,谥“文简”,著有《经说》《史评》《理学正宗》《礼经葬制》等。《万历开封府志》载其生平。“是书宗《资治通鉴纲目》之说,以蜀为正统。起桓帝延熹四年昭烈之生,终晋泰始七年后主之亡。”[14]

9.元张枢《续后汉书》,七十三卷,已佚。饶文、林文、蔡文均著录,饶文、林文并著录张枢《刊订三国志》六十五卷。张枢,字子长,金华(今属浙江)人。《元史》有传,载其“尝取三国时事撰《汉本纪列传》,附以《魏吴载记》,为《续后汉书》七十三卷。”[15]

10.元王希圣《续汉春秋》,卷数、存佚情况不详。饶文、林文、蔡文均未著录。作者生平不详。元人戴表元尝见此书,有《题王希圣〈续汉春秋〉后》一文。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辑本》、黄虞稷《元史艺文志》均著录此书。

12.明谢陛《季汉书》,六十卷。饶文、蔡文均著录,蔡文作五十六卷,误。《四库全书总目存目》著录。谢陛,字少连,歙县(今属安徽)人,编修《歙县志》三十卷。《乾隆江南通志》《光绪重修安徽通志》载其生平。《四库存目丛书》据明万历刻本影印。此书依朱熹《纲目》之例,以蜀汉为正统,献帝、昭烈帝、少帝为《本纪》,蜀汉诸臣为《内传》;吴魏之君为《世家》,其臣为《外传》;董卓、袁绍等诸人为《载记》,依附之人为《杂传》。杨绪敏有《谢陛的正统观与〈季汉书〉的编纂》[19],可参看。

13.清周篆《蜀汉书》,八十一卷,存佚不详。饶文、林文、蔡文均未著录。周篆,字籀书,青浦(今属上海)人,徙吴江(今属江苏),清康熙时人。《蜀汉书》以外,周氏尚著有《杜诗集说》二十二卷、《草亭诗说》一卷、《草亭文集》二卷、《诗集》四卷。《乾隆震泽县志》《同治苏州府志》《清诗纪事初编》载其生平。周篆曾向顾炎武问学,顾炎武有《与周籀书书》。清人陈鹏年尝见此书,有《周籀书先生〈蜀汉书〉序》一文。

14.清赵作羹《季汉纪》,二十卷。饶文著录。赵作羹,字子和,号企山,博山(今属山东淄博)人,清康雍时人。据《续修博山县志》:“赵作羹,字子和,号企山,岁贡生。元美子也。……所著有《季汉纪》二十卷,《南北宋纪》二十卷,《尚友集》十六卷。”[20]《季汉纪》以外,赵氏尚著有《南北宋纪》二十卷,《尚友集》十六卷。此书有孙宝仁雍正二年序抄本,收入中国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清代稿本百种汇刊》。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此书稿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此书据谢陛《季汉书》而作,赵作羹自序称“近世谢少连亦推本《汉晋春秋》、《紫阳纲目》之意作《季汉书》,……余购而读之,不揣鄙卑,效荀、袁《汉纪》之例,抄撮成编,凡二十卷,名曰《季汉纪》。”[21]

15.清唐恽宸《季汉史》,四十三卷,存佚不详。饶文、林文、蔡文均未著录。唐恽宸,初名杜,字靖元,号芑野(或称别字“芑野”),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康雍间人,有《芑野诗钞》四卷,庄令舆辑入《毗陵六逸诗钞》。庄令舆撰有《唐芑野小传》,载其生平。此外,《清朝名家诗钞小传》、《初月楼闻见录》、《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等均记其生平,均有其不满《三国志》而作《季汉史》的记录,如《清朝名家诗抄小传》载:“幼读《三国志》,愤陈寿之帝魏伪蜀也,慨然有意订正,后卒成《季汉史》若干卷。”[22]惟《清代毗陵名人小传》作“成《季汉史》四十三卷。”[23]《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载“唐恽宸《季汉史传》四十三卷,存”[24],则清末其书尚存。

18.清汤成烈《季汉书》,九十卷,或作六十八卷,六十四卷。林文、蔡文著录。《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九十卷,《光绪武阳志余》著录六十八卷,《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六十四卷。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此书稿本藏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汤成烈,字果卿,晚号确园,阳湖(今江苏常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曾于浙江武康、永嘉、玉环等地任职。常州派词人,有《清淮词》二卷。《季汉书》以外,《清史稿》著录汤氏尚编撰有《缙云文征》二十卷《补编》一卷,《汤将军怀忠录》八卷,《武进阳湖县志》三十卷。此外,汤氏还编有《永嘉县志稿》三十七卷、《缙云县志》十九卷、《毗陵历代史传》二卷,著有文集《古藤书屋集》二十六卷。《光绪武阳志余》《清代毗邻名人小传》《桐城文学渊源考》均有其小传,清人方浚颐有《汤果卿七十寿序》亦述及其生平。《桐城文学渊源考》载“撰《季汉书》□十□卷,意同萧、郝两家,而加详核。用力尤在表志,七易稿始成,遭粤匪乱散佚,尚有四易稿在,补辑成书,自谓不如七易稿之精……”[29]

综上,据笔者考察,改修三国史的著作共有18种,其中现存8种,亡佚或者存佚不详者10种。中国典籍浩如烟海,笔者所录恐亦有不全,尤其是近代以来书籍流传情况较为复杂,期待随着古籍整理研究的深入而有新的发现。

猜你喜欢

后汉书蜀汉生平
傅忠诚教授生平
曾巩生平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包何生平考述
泼尽水墨是生平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21世纪蜀汉灭亡原因研究述评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
清人辑诸家《后汉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