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下闽南歇后语的语义认知阐释
2019-01-15陈奕芳
陈奕芳
(厦门华厦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一、引言
自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进入福建,引发原来的土著民族语言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最初的闽语。闽南语是闽语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支,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和台湾。闽南语中最能体现闽南文化特色的当属闽南方言俗语,根据其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方言俗语又细分为惯用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等。本文选取具有闽南特色的歇后语作为本研究的语料。
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或分属不同的语义框架(frames)(Fillmore 1982,1985,1992),或同属一个框架,一个包含结构,一个包含价值。概念整合理论中涉及多个空间,可用于解释歇后语前后两部分通过何种联结产生映射(Mappings)。基于此,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理论,尝试对闽南特色歇后语进行语义认知阐释。
二、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简称CBT)是由Fauconnier & Turner于2002年在集合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CMT)(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1980)和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简称MST)(Fauconnier,1985)的基础上而提出的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CBT可用于解释运用CMT和MST不足以解释的语言现象,是CMT和MST的重要补充。结合CMT和MST,Fauconnier提出了整合网络(Integration networks),整合网络包含两个输入结构, 它们之间通过映射得以连接。概念隐喻也涉及两个领域(Domains),它们通过固有映射相联系,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概念隐喻理论有关。而所谓的心理空间就是把这些储存在思维中暂时的、在线的话语信息的集合(张辉,杨波,2008),并非具体知识领域,因此概念整合理论更倾向于采用心理空间理论,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同时也被看成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延伸。与心理空间理论不同的是,概念整合理论中涉及的空间不止两个,原因在于,后者致力于解释意义建构的动态因素。
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Input I)、输入空间II(Input II)、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进行匹配,输入空间I和II中共有的抽象结构或信息经提炼形成类属空间,将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的结构或信息投射到合成空间,该空间具有动态性。
Fauconnier & Turner在2002年还提出了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即单纯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多域网络是对前面四种类型的补充,用于输入空间的再次整合。
三、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迅速发展,国内不少学者开始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方言(向志敏2010;杨培进,2011;施晓盛,2014;刘红霞,吕勇兵,2017等)。
笔者以“闽南方言”为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搜索到359篇相关文献。经过筛选及研读,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对闽南方言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五方面:闽南方言的句式(陈曼君,2011)、语音(朱广路,2017)、音调(李春晓,2013)、词汇(吴晓芳,苏新春,2014)及文化(林晓峰,吴晓芳,2015)等。
而笔者以“闽南方言”或“闽南语”和“认知”为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搜索到的相关文献极少,经过筛选,相关文献只有杨培进(2011)运用模糊理论和隐喻理论探讨厦门方言模糊词隐喻的特性及价值。文中以厦门方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戏曲形式——歌仔戏为语料来源,搜集其中的模糊词,对其进行认知研究。
综上,国内学界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闽南方言进行研究的成果本就不多,而对闽南歇后语的语义认知进行阐释则少之又少。基于此,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探讨闽南特有歇后语的认知动因和语义构建机制。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闽南歇后语的认知阐释
Fauconnier & Turner(2002:120-135)指出概念整合网络最基本的类型有:单纯网络(Simple Networks),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和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以上四种基本类型多只涉及四个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Fauconnier & Turner(ibid.)在此前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相对复杂的概念整合网络,为多域复合网络(Multiple-blend network)。该类型仍然具备基本类型概念整合的特点,由多个输入空间同时平行投射或首次整合形成合成空间作为再次整合中的输入空间与另一个输入空间一起择射,形成新的合成空间(汪少华,王鹏,2011)。下面具体介绍概念整合网络的类型,并阐释具有整合特征的五条闽南特色歇后语是如何整合建构出意义,意义建构过程及背后的认知动因。
(一)单纯网络(Simple networks)
单纯网络顾名思义是比较简单的网络,此类型涉及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框架包含角色(roles),另一个输入空间包含价值(values)。而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整合网络,在于合成空间不单独出现在任何一个输入空间中。
1.七月生兮——鬼(仔)
理解此条歇后语的前提是,了解闽南的七月为“普渡月”的相关百科知识。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道教中则叫作中元节,而在民间则称鬼节、七月半等。闽南地区的家家户户在这个节日到来时有“做普渡”的传统,按照闽南的说法,阎王爷每年在鬼月(七月)将地狱中的无主鬼魂放出来,到阳间享用民间的祭祀,初一打开地狱门,三十才关上。因此在闽南厦漳泉地区,按照所在的街道或村落,根据约定的日子轮流“做普渡”备办佳肴美酒敬孤魂、散鬼。
输入空间I为整个歇后语提供了时间和事件的结构,即七月份出生的婴儿,输入空间II为鬼节出生的为鬼仔,与输入空间I形成映射。七月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月份。闽南地区传说这期间游魂增多,夜间不能啼哭,不能吹哨,否则容易引鬼进门,因此鬼节出生的婴儿为鬼仔,鬼仔也被看作不吉利的象征。此歇后语的类属空间中包含时间及事件,合成空间经单纯网络整合生成的层创意义如下图1所示。现在,该歇后语也用来比喻为人狡猾、利害及有心计的人。
图1 “七月生兮——鬼仔”的概念整合网络
2.六月的挂(芥)菜——假有心
在此歇后语中,“挂菜”为“芥菜”的闽南方言说法,在输入空间I中包含的角色为时间和对象。输入空间II中对输入空间I中的角色赋予价值,即时间为六月,对象为挂(芥)菜。六月并不是芥菜生长的季节,即使栽种了,芥菜也长不了,也就不可能有菜心。通过输入空间II对输入空间I的映射,形成合成空间,即六月的挂菜没有菜心。“假有心”生成层创结构,即虚情假意的意思。
图2 “六月的挂(芥)菜——假有心”的概念整合网络
(二)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s)
镜像网络如镜子的反射一样,在概念整合网络中所有空间中共享相似的框架,且互不冲突。输入空间I与输入空间II的结构相似,两空间内的元素相对应。
1.石狮甜糕——Q又大块
图3 “石狮甜糕——Q又大块”的概念整合网络
在此歇后语中,输入空间I为甜糕的口感与形状,输入空间II与之形成映射,甜糕的口感与形状为对应的Q及大块,通过这两个输入空间,将结构及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第三个心理空间,形成类属空间,类属空间为抽象的元素,两个输入空间通过镜像映射叠加后生成合成空间。最终衍生出该歇后语的语义,用以形容一个人又臭又硬的样子。
2.风吹断了线——家伙去一半
据《现代汉语词典》,“家伙”一词可指“器皿,器具,用具”,指人时表示对人的轻蔑或戏谑。而据《闽南方言大词典》,“家伙”除了以上意思外,在闽南语中还表示“家产”的意思。在此歇后语中,输入空间I中包含风、吹、断线的,输入空间II中与之形成一一映射,家伙、去和一半。类属空间中包含对象、状态及结果,通过输入空间I与输入空间II的映射,形成合成空间,即家产去一半如同风吹得线断了。“家产去一半”用来表达钱财损失惨重。因此形成的层创空间为损失惨重。
图4 “风吹断了线——家伙去一半”的概念整合网络
3.单域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
单域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为不同框架,而最终合成空间为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延伸所得。从源域至目标域的隐喻映射是单域网络结构最典型的特征。
(1)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六月为夏至季节,天气开始转热,进入芒种。六月的气候特点为湿热多雨,天气多变,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月份,常常突降大雨或暴雨。六月天的特点为变化快,无前骤。小孩面是用脸或是哭脸或是笑脸来指代小孩变化不定的情绪。六月天和孩子面都指变化很快,引申为情况变化不定。情况或者情绪的变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人类在建构此类知识的时候,即运用概念隐喻将分属不同域的两个概念联结起来。一个概念隐喻由源域和目标域组成,分属不同领域,是跨域映射。“生命是旅程”这个概念隐喻中,生命是个难以理解的概念,用“旅程”来指生命,旅程中的经历则映射到人生的经历。“旅程”为源域,“生命”为目标域。因此,六月天孩子面中也出现了一个概念隐喻,情况、情绪的变化是六月天孩子面。六月天孩子面为源域,情况、情绪等的变化为目标域。
由此,输入空间I为六月天孩子面及其特点,输入空间II为情况或情绪等抽象概念及其特点,两个空间通过隐喻映射构建出合成空间,具体构建过程如图5所示。
图5 “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的概念整合网络”
(2)佛公嘴——真圣
佛公指能给人得到福气、祥和之气,是祈盼美好明天的福佛,佛公主要指弥勒佛。“真圣”中“圣”并不是“神圣”的意思,而是闽南语中的“神”。闽南语中的“神”指遇事料事如神,具体构建过程如图6所示。
图6 “佛公嘴——真圣”的概念整合网络
4.双域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s)
双域网络最显著的特点为两个输入空间有不同的组织框架,两个空间内的组成元素是相矛盾的,不能同时成立。
(1)食水用箸挟——甚么都无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食水”即为“喝水”,“箸”为“筷子”的意思。按照惯例,喝水用嘴巴喝,而筷子是人们用来挟菜等非液体的食物。喝水与用筷子挟显然是两个不同的组织框架,各有用处。用筷子来挟水,那结果必然是什么都没喝到。
在输入空间I中为水为液体,用喝这个动作与之搭配,输入空间II中为用筷子只能用于挟非液体东西,若将喝水与用筷子挟搭配一起,经过两个输入空间的投射,形成类属空间,两个不适宜搭配的融合在一起,产生冲突,从而引出此歇后语要表达的意义。在合成空间中,产生了表层意义即用筷子挟水喝,什么都没有喝到,进而产生层创空间,揭示出该歇后语的深层语义,喻指“做事若用错误的方式,将以失败告终”。
图7 “食水用箸挟——甚么都无”的概念整合网络
(2)放屁脱裤——多工
“放屁”与“脱裤”互相矛盾,通常放屁不需要脱裤,因此在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中的角色与价值如图8所示。“多工”中“工”的意思为“功夫,力气”,“多工”的意思为“多费力气”,即“多此一举”。
图8 “放屁脱裤——多工”的概念整合网络
(五)多域复合网络(Multiple blending)
在多域复合网络结构中,空间则多于四个。在建构语义时,需要将首次合成的空间作为输入空间,再次进行投射,才能准确建构出正确语义。
1.飞机上砍大树——空砍
此歇后语首先涉及一个单纯网络结构,在单纯网络结构中,输入空间I的框架中包含以下角色:人物为乘飞机的人,场所为飞机上和事件砍大树。根据常识,砍大树为人在陆地上才能做的事,而在飞机上,即在高空中,眼睛所见为高空中的白云,而无大树可砍,因此需要创设一个虚拟情境。输入空间II为空砍,从字面意思可知,“空”指空中,“空砍”则与输入空间I形成简单映射。单纯网络结构的概念整合如图9所示:
图9 “飞机上砍大树——空砍”的概念整合网络
到此,我们只得出“空砍”这个语义,“空砍”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还得通过再次整合才能得出这则歇后语的深层含义。在普通话中,“空砍”无对应的实际意义,而闽南语“空砍”则指“疯疯颠颠或傻”,对应普通话的“傻瓜”一词。在下一个概念整合网络中,前面的合成空间作为其中一个输入空间,另一个输入空间则对应“空砍”在闽南语中的语义,再次形成一个合成空间(如图10),建构语义在飞机上砍大树,如同在做傻事。若有人在做傻事,则可说该人在飞机上砍大树。至此,深层的语义建构才算完整。
图10 “空砍”的概念整合网络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按照概念整合网络类型对选取的具有闽南特色的歇后语逐条进行具体阐释,了解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挖掘其认知动因。概念整合理论通过多空间之间的映射完成闽南歇后语的动态语义建构,对闽南歇后语的语义认知具有较强的阐释力。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具体分析的闽南歇后语只有九条,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从对比汉语歇后语和闽南歇后语角度入手,考查汉语与闽南语歇后语的不同之处,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进行阐释的时候是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