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联合针刺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
2018-03-23李红波程璐璐
李红波,程璐璐
(安阳市中医院肛肠科,河南 安阳 455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到目前为止,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当今有几个学说阐述其发病原因,分别是感染性、遗传、精神和免疫学因素等[1-3]。UC是一种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患者容易反复发作,严重患者甚至会发生癌变,因此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4-5]。本文旨在探讨芍药汤联合穴位针刺活动期UC患者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为临床上更好地选择治疗UC患者的方案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U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结合组各4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由我院专科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非特异性UC》中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确诊为UC。排除标准:1)合并有其他脏器功能不全和伴有血液、内分泌系统原发性疾病的患者;2)既往有心理疾病史或精神障碍史者;3)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肠道并发症,如肠息肉、肠梗阻、肠穿孔和终末期肠癌症患者;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患者;5)患者本人或亲属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其中针刺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4.12±7.20)岁;中药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42.24±4.12)岁;结合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3.24±4.82)岁;3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体质等方面在统计学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3组患者治疗方案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针刺组 其中针刺组给予针刺学位,选择的穴位为合谷、内廷、曲尺、天枢、上巨虚等,严重患者可以加刺中膂俞穴位,具体方法是先清洁消毒好所要刺针的皮肤区域,用标准的一次性毫针刺入患者穴位,刺针处有麻胀感即为成功针刺,留针15~20 min,2次行针时间间隔为5 min,1次/d,5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需要间隔2 d,治疗2个月为止。
1.2.2 中药组 中药组的患者则给予口服中药芍药汤。基本药物为芍药15 g,当归10 g,黄连10 g,槟榔10 g,木香10 g,炙甘草6 g,大黄9 g,黄芩15 g,肉桂5 g,以此方为主要处方,根据症状的情况不同加减金银花、红藤、马齿苋、苦参等中药材;煎水,早晚各口服1次,连续服用2个月。
1.2.3 结合组 结合组患者给予与针刺组相同的针刺法,并结合口服芍药汤加减,治疗疗程和使用方法与中药组、针刺组相同。
1.3 评价指标 观察UC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变、结肠镜及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的情况。1)临床症状体征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非特异性UC》的标准将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拟定为4个不同等级,即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2)结肠镜评分:采用Baron评分法,也分为4个标准,分数越高,代表黏膜病变越严重。镜下看到正常的黏膜图像为0分;镜下看到患者血管不清晰,黏膜轻度充血但不出血为2分;黏膜呈现颗粒样的中度病变为4分;镜下黏膜溃疡伴有自发性出血的重度病变患者即为6分。在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各评分一次,并记录。3)病理组织改变评分:与结肠镜评分一样,在治疗前后各评分一次。具有评价指标为:仅累及少量隐窝及固有层仅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即每高倍视野小于10个的患者为0分;仅累及一半以上隐窝及固有层仅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即每高倍视野大于10个而小于50个的患者为2分;隐窝脓肿患者及固有层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即HP大于50个的患者为4分;若患者溃疡形成,且固有层有急性的炎症,为6分。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的方法;选用Kmskal—wallis H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治疗疗效比较 与针刺组以及中药组比较,结合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治疗前后相关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后肛门灼热、脓血便、里急后重、腹泻以及腹痛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针刺组以及中药组比较,结合组在治疗后肛门灼热、脓血便、里急后重、腹泻以及腹痛等症状体征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组治疗疗效比较(n = 40) 例
表2 3组治疗前后相关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 (± s ,n = 40) 分
表2 3组治疗前后相关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 (± s ,n = 40) 分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P<0.05;与针刺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
组 别 时间 肛门灼热 脓血便 里急后重 腹泻 腹痛针刺组 治疗前 2.03±0.46 2.26±0.35 2.94±0.53 2.54±0.43 2.91±0.37治疗后 1.27±0.12# 1.38±0.21# 1.49±0.24# 1.49±0.23# 1.42±0.40#中药组 治疗前 2.05±0.32 2.28±0.36 2.95±0.50 2.56±0.48 2.88±0.39治疗后 1.02±0.13# 1.04±0.17# 1.02±0.25# 1.05±0.24# 1.12±0.43#结合组 治疗前 2.02±0.33 2.25±0.35 2.98±0.52 2.53±0.49 2.92±0.34治疗后 0.52±0.16#△▲ 0.61±0.17#△▲ 0.41±0.28#△▲ 0.72±0.22#△▲ 0.52±0.42#△▲
2.3 3组治疗前后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结肠镜改变 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后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评分以及结肠镜改变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针刺组以及中药组比较,结合组在治疗后的评分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及结肠镜改变评分比较(± s ,n = 40) 分
表3 3组治疗前后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及结肠镜改变评分比较(± s ,n = 40) 分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P<0.05;与针刺组比较,△P<0.05;与中药组比较,▲P<0.05
组 别 时间 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 结肠镜改变针刺组 治疗前 5.12±1.23 4.97±1.36治疗后 3.14±1.13# 3.12±1.12#中药组 治疗前 5.14±1.24 4.94±1.32治疗后 2.94±1.03# 2.88±1.01#结合组 治疗前 5.01±1.16 4.96±1.24治疗后 1.32±0.70#△▲ 1.12±0.92#△▲
3 讨论
UC是一种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发病情况主要有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爆发型等4种类型,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常伴有腹泻、腹痛和消化不良,病初症状较轻,以后便次增多,甚至有的重症患者每天排便20次以上,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经常可见便血[6-8]。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也可伴发全身症状[9-10]。有学者研究报道称,中药复方联合穴位针刺对活动期UC患者临床症状、结肠镜及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此外用药安全性也相对较高[11-12]。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疗效方面,与相关类似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与单纯的针刺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相比,芍药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在活动期UC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更为明显,远期疗效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3-15]。此前相关循证医学研究发现,相比于西药治疗,针灸治疗UC的疗效更优,不仅安全性高,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16-18]。在中医方面认为上巨虚是大肠经下合穴,天枢是大肠募穴,而合谷则是手阳明经之原,对上述3穴进行针刺有利于湿化滞行以及通调大肠的腑气[19-20]。在相关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方面,本研究发现,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后肛门灼热、脓血便、里急后重、腹泻以及腹痛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3种治疗方案对活动期UC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均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与针刺组以及中药组比较,结合组在治疗后上述症状体征评分降低更为显著(P<0.05),进一步表明芍药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在活动期UC患者中的应用相比单纯的针刺治疗以及中药治疗能对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起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在结肠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结肠镜改变方面,结合组在治疗后的评分也较针刺组以及中药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合组在治疗后的病理变化图好转同样更为显著,进一步证明芍药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活动期UC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与单纯的针刺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相比,芍药汤联合穴位针刺治疗在活动期UC患者中的应用能对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起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远期疗效良好。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之处,入选病例数相对较小,仍然需进一步长时间、大规模的研究。
[1]张艳,李荣源,黄华生,等.不同运动方式在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 2016,52(5):59-67.
[2]牟海军,陈幸幸,周光群,等.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激素抵抗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 32(21):1950-1952, 1963.
[3]杨周雨,何永恒.白芍七物颗粒剂对老年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FN-γ、TNF-α、IL-8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 36(20):5070-5071.
[4]ZHAO Ning, LI Jian, LI Li, et al. Molecular network-based analysis of guizhi-shaoyao-zhimu decoction, a TCM herbal formula, for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015, 36(6):716-723.
[5]WANG Ping, YIN Quanwei, ZHANG Aihua, et al.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of the absorbed bioactive components and metabolites in rat plasma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haoyao-Gancao decoction by 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Pharmacognosy Magazine, 2014, 10(40):497-502.
[6]朱磊,沈洪,顾培青,等.黄芩苷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 NF-κB 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32(5):447-450.
[7]林旭红,王丹丹,王慧超,等.CXCR4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蛋白C系统变化中的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32(10):1854-1862.
[8] LIN Xiaochang, YI Zhiyong, DIAO Jianxin, et al. ShaoYao decoction ameliorates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by downregulating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promoting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J].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4, 12(1):105.
[9]袁丽,梁倩萍,马颖光,等.高压氧综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及相关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6,23(5):382-385, 393.
[10]沈凤,李德中.IL-10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易感性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32(9):1369-1373.
[11]张凌芳,路德荣,王娜娜,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人格心理和应对方式的研究[J].重庆医学, 2016, 45(29):4121-4123.
[12]文艺,翁湘涛,胡月,等.参苓白术散方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4(2):274-281.
[13] BI Xiaolin, GONG Meirong, DI Liuqing. Review on prescription compatibility of shaoyao gancao decoction and reflection on pharmacokinetic compatibility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based on in vivo drug interaction of main efficacious components[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eCAM, 2014.
[14]XU Changhua, WANG Ping, WANG Yang, et al.Pharmacokinetic comparisons of tw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haoyao-Gancao Decoction in rats: competing mechanisms between paeoniflorin and glycyrrhetinic acid[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3, 149(2):443-452.
[15]卞艳君,张书贤.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胃溃疡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13,33(6):588-589.
[16]宋雨鸿,贺亮,拾慧,等.黄芩汤颗粒剂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 2013, 33(2):159-160.
[17]华志云,赵智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损微观证素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29(1):51-53.
[18]Alonso-sierra M, Calvo M, González-lama Y. Nocardia and aspergillus co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during golimumab therapy[J]. Journal of Crohn’s & Colitis,2016, 10(9):1127-1128.
[19]周正华,岳妍,王威,等.青赤散保留灌肠联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 2016,33(12):719-722.
[20]贺荔枝,尹明,王真权.复方芩柏颗粒剂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AQP4、AQP8表达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5):13-16, 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