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的因素与疗效相关性分析*
2018-03-23孙菲周柯林颖高伟温立婷杨晓红叶惠平张田喻国冻查定军
孙菲 周柯 林颖 高伟 温立婷杨晓红 叶惠平 张田 喻国冻 查定军
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故又称为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聋[1,2]。该病发病急,发展快,多数为单耳发病,患者听力多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多数患者可在3天以内听力下降至最低点,可同时伴有耳鸣及眩晕。为探讨影响突聋患者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现回顾性分析100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多种因素与疗效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经西京医院确诊的突聋患者100例(100耳)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59耳),女41例(41耳);年龄15~60岁,平均39.5±11.6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1~50天,平均14.6±11.8天;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符合2015年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为2015年版指南)的诊断标准[3];②具有完整的听力学检查资料;③通过专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排除了中耳疾病;排除了高血压、糖尿病、遗传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等。
依据WHO 1997年制定的标准对纳入研究的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程度进行分级,根据500、1 000、2 000和4 000 Hz频率的平均听阈分为:正常(≤25 dB HL)、轻度听力损失(26~40 dB HL)、中度听力损失(41~60 dB HL)、重度听力损失(61~80 dB HL)、极重度听力损失(≥81 dB HL)。并依据2015年版指南将患者听阈曲线进行分型[3],低频下降型:1 000 Hz(含)以下频率听力下降,至少250、5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 HL;高频下降型:2 000 Hz(含)以上频率听力下降,至少4 000、8 000 Hz处听力损失≥20 dB;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 000(250、500、1 000、2 000、3 000、4 000、8 000) Hz平均听阈≤80 dB HL;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 000 Hz平均听阈≥81 dB HL。100例患者中,轻度9例、中度19例、重度34例、极重度38例;低频下降型8例、高频下降型24例、平坦下降型29例、全聋型39例;伴眩晕42例,伴耳鸣48例。
1.2研究方法
1.2.1病史询问、检查及临床相关因素的记录 对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进行详细询问,记录性别、年龄、病程、听力损失情况、伴随症状等信息,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耳声发射、ABR、VEMP检测,行颞骨CT、内听道MRI检查,同时行血常规、生化、凝血、病毒等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并根据眩晕、耳鸣评估量表填写收集相关病历资料。
1.2.2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估 治疗方法参照2015年版指南[3],制定以下治疗方案。
对于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全聋型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为:①强的松(1 mg /kg),晨起空腹口服,连续五天,从第六天开始递减,每两日减两片,直至减完;②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0.9%氯化钠)250 ml+25 ml金纳多静脉输液,1次/日,连用7天;③500 μg甲钴胺注射液静脉注射,1次/隔日,7天为一疗程;④在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大于1 g/L的前提下,0.9%氯化钠100 ml+10 BU巴曲酶,给药一次后隔天复查FIB,FIB大于1 g/L,则第二次给药5 BU,一般给药三次;⑤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40 mg,1次/日,连用7天。
对于中高频下降型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为:①60 mg强的松,晨起空腹口服,连续五天,从第六天开始递减,每两日减两片,直至减完;②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使用0.9%氯化钠)250 ml+25 ml金纳多静脉输液,1次/日,连用7天;③500 μg甲钴胺注射液静脉注射,1次/隔日,7天为一个疗程;④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40 mg,1次/日,连用7天;⑤0.9%氯化钠250 ml+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静脉输液,1次/日,连用7天。
疗效评估参照2015年版指南[3]的标准分为四级,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30 dB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30 dB;无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不足15 dB。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值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听力损失程度、听阈曲线类型及是否伴眩晕、耳鸣突聋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
2.1性别与预后的关系 男性患者总有效率(83.10%)高于女性患者(80.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临床因素突聋患者的疗效比较(例)
2.2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15~30岁患者总有效率(95.50%)最高,31~45岁患者总有效率次之(84.10%),46~60岁患者总有效率(70.60%)最差,15~30岁以及31~45岁组疗效优于46~6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就诊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发病后1~3天和4~15天就诊患者疗效优于15天后接受诊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听力损失程度与预后的关系 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的疗效较轻、中、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不同听阈曲线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与低频下降型或高频下降型相比,平坦下降型与全聋型患者疗效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眩晕与预后的关系 不伴眩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伴眩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差,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7耳鸣与预后的关系 不伴耳鸣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53%)较高,伴耳鸣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9.17%)稍低,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突聋发病率有逐步增高趋势,这也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4]。据文献报道,美国人群突聋发病率约为(5~20)/10万[5],由于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中国人群发病率还没有相关报道。影响突聋疗效的因素很多,而且目前突聋的病因尚不明,其发病机制是内耳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耳蜗循环功能障碍等导致耳蜗组织缺血、缺氧、毛细胞变性[6],最终导致听力下降;压力、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情绪波动和睡眠紊乱等都可能成为突聋的诱发因素。目前对于突聋的疗效各研究报道不尽相同。因此,明确影响突聋疗效的相关因素,对改进其治疗方案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100例突聋患者中,尽管男性患者数量多于女性,但不同性别患者间疗效无显著差异,因此性别并不是影响突聋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同[7]。突聋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主要以18~59岁的成年人居多,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往往也成为疾病的诱发因素[8]。目前,关于年龄是否影响突聋治疗效果存在争议,有报道认为年龄并非疗效的影响因素[9];有报道认为19~59岁患者疗效优于老年患者(≥60岁),而青少年患者(≤18岁)疗效最差,其原因可能在于青少年患者听力损失程度较重以及其发病至就诊时间较长所致[8];亦有报道认为年龄越大治疗效果越不佳[10]。本研究显示,年龄是影响突聋患者疗效的因素,且疗效与年龄存在负相关,发病年龄越大,效果越差;其原因可能是年轻机体修复能力较强,随年龄增长机体血管壁顺应性、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以及内耳听觉功能发生一定的退行改变所造成的,关于年龄与突聋预后的关系尚需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已有诸多研究证实突聋患者听力损失程度越重,发病至就诊时间越长,其疗效越差[11~13]。这是由于内耳血供无侧支循环,当内耳血供不足造成听觉感受系统功能障碍、受损并导致听觉损伤,初期毛细胞发生可逆性功能性损伤,及时治疗可使功能恢复;当缺血时间延长,毛细胞受损范围和程度增加,则发生非可逆性器质性损伤,即使治疗也无法使其功能完全恢复。本研究对不同就诊时间突聋患者的疗效分析也显示,发病至就诊的时间是影响突聋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发病15天之内接受诊治的突聋患者疗效显著好于超过15天接受诊治的患者,且以发病3天内接受诊治者效果最佳。因此,对突聋进行早期、系统性、综合治疗非常重要,就诊时间越早预后越好。
文中结果也显示平坦型及及全聋型听阈曲线患者疗效较低频或高频下降型患者差;极重度听力损失者疗效较轻、中、重度听力损失者差,提示听力损失程度与听阈曲线分型均是突聋患者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2011年德国突聋诊疗指南中明确指出突聋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无论是否合并眩晕或耳鸣,低频或中频区域的突聋预后一般较好;听力损失程度越重预后越差,且初始发病听力损失程度越接近全聋者预后越差[14]。分析原因如下:首先,这可能是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直接反映耳蜗受损的程度,损伤程度越重药物治疗效果越差;其次,可能是由于不同听阈曲线类型突聋的发病机制不同,如:膜迷路积水多表现为低频下降型,激素对膜迷路积水疗效较好;毛细胞损伤多表现为高频下降型,毛细胞对于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常引起不可逆损伤且难以恢复;血管纹损伤或内耳血管痉挛多表现为平坦下降型;内耳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多表现为全聋型,这一类型疗效最差[3]。因此,不同听阈曲线类型突聋患者疗效不同,应针对不同听阈曲线分型并依据指南推荐方案尽早治疗。
据报道,部分突聋患者在听力下降同时伴有前庭损伤症状,伴发眩晕可能是突聋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15,16];有报道提示伴有前庭症状的突聋患者听力损失较重,多为高频下降或全聋型[17]。突聋伴眩晕可能是由于病变累及前庭迷路,其或为共同供应耳蜗和前庭的动脉栓塞致循环障碍,或为感染侵及耳蜗底回时造成相邻的前庭同时受累。耳鸣是突聋患者最常见的主要伴随症状,经治疗后多数患者听力有所恢复,但耳鸣仍然持续。本研究显示,伴有眩晕的突聋患者疗效较差,而伴耳鸣的突聋患者与不伴耳鸣者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提示是否伴耳鸣对突聋的预后无显著影响。
总之,影响突聋治疗效果的因素复杂多样,疗效的优劣与发病年龄、发病至接受诊治的时间、听力曲线类型以及是否伴眩晕有关,与患者性别、是否伴耳鸣等无关。突聋患者发病年龄越小、发病至接受诊治的时间越早、听力损失程度越轻,其疗效越好;听阈曲线为低频下降型和高频下降型、不伴随眩晕症状者疗效较好。
1 黄选兆, 汪吉宝, 孔维佳, 主编.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988~989.
2 Stachler RJ, Chandrasekhar SS, Archer SM,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sudden hearing loss[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2, 146:S1.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50:443.
4 Rah YC, Park KT, Yi YJ,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ssures improvement of accompanying tinnitus[J]. Laryngoscope, 2015, 125:1433.
5 Blasco MA, Redleaf MI. Cochlear implantation in unilateral sudden deafness improves tinnitus and speech comprehension: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 Otol Neurotol, 2014, 35:1426.
6 陈金伟. 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因素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39.
7 刘芳贤, 黄鑫. 影响青少年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 21:369.
8 王大勇, 侯志强, 刘岩, 等. 不同年龄段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诊疗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3, 48:385.
9 施紫光, 管明, 李勇. 年龄和治疗前听力对突发性聋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33.
10 赵晖, 张天宇, 景江华, 等. 影响突发性聋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43:660.
11 Schreiber BE, Agrup C, Haskard DO, et al.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Lancet, 2010, 375:1203.
12 Rauch SD. Clinical practice.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N Engl J Med, 2008, 359:833.
13 Moon IS, Kim J, Lee SY, et al. How long should the sudden hearing loss patients be followed after early steroid combination therapy?[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09, 266:1391.
14 Michel O. The revised version of the german guidelines "sudden idiopathic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 Laryngorhinootologie, 2011, 90:290.
15 高云, 王大勇, 粟秦, 等. 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分析[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50:529.
16 Lee NH, Ban JH. Is BPPV a prognostic factor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y hearing loss[J]? 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 2010, 3:199.
17 Iwasaki S, Takai Y, Ozeki H, et al. Extent of lesions in 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 loss with vertigo: study using click and galvanic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5, 13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