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技艺博物馆

2018-03-22韦咏芳

魅力中国 2018年33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

韦咏芳

摘要: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建筑工匠后继甚少,侗族木构建筑及相关技艺存在着延续的危机。令人担忧的是如何传承并学习?笔者以探索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学习,在掌握了相对丰富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基础上,提出进行侗族民族技艺博物馆概念设计。民族技艺馆针对侗族建筑营造技艺展开侗族技艺遗产保护传承创新活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博物馆内各相关人群的互动、馆内活动内容亦是本文重点探讨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

一、前期考察

以“跨域设计—侗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主题,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八寨田园考察,从中选择实际项目作为创作主题,从健康生活的理念和科学技术的角度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提升村寨人居环境质量和优势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个考察过程中认识并了解到了侗族木构建筑最基本的建筑包括:鼓楼、萨堂、戏台、民居、禾仓、井亭、风雨桥、鼓楼前有歌坪。

(一)建造营造运用的技术

侗族的民间工匠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建造楼、桥和民居时不用一张图纸,整个结构烂熟于心。靠仅有侗族木构建筑工匠才能看懂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仅凭看似简单的竹签为标尺,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这种侗族乡土的建筑学工具不愧为一种简便易使用的工具,虽然简单却有神机妙用。设计结构精湛、让人不由心生敬畏。在开料现场,可以了解工匠们使用的鉅凿等工具,学习传统手工操作:柱头凿花、运料的嫁接、吊装衍条、空中作业等。

(二)建筑营造类型组合

侗家传说鼓楼是照着“杉木王”的样子建造的,侗族分布在湘桂黔交界地区,没有受到宗教的过多影响。总体轮廓真的很像当地村民种植在山上用于建造房子的主要材料杉树,体现了侗族有关大树崇拜的观念。鼓楼内部有四根大柱直通而上,柱间长凳围着中心火塘。楼顶悬大鼓,每遇大事击鼓为号。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悬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定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朽倾斜。

寨门位于寨子出入口处,一般与风雨桥相呼应。寨门具有多种功能:首先是作为防御,防御外敌入侵。其次是防止家养牲口外出损害农作物。最后是最为迎宾送客的场所。寨门的建筑形式大同小异,风格有别。

风雨桥是侗族传统建筑中仅次于鼓楼的另一种代表性建筑,也是侗族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风雨桥和鼓楼在建造技艺、以及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重合相似。以此我们把鼓楼和风雨桥合在一起进行结构研究分析。

井亭内过道两侧设置休闲坐凳,方便过往行人休息、饮水。其建筑多为重檐阁式建筑,与民居、风雨桥、鼓楼、戏台、寨门等侗族建筑风格协调,也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一部分。

侗族戏台充分利用鼓楼坪的场地,能够满足看戏场地的需求,通常鼓楼会布置建在鼓楼的一侧或者对面。戏台一般也做干栏式木结构建筑。

侗族民居主要以吊脚楼形式,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二、民族技艺方案

总的来说,侗族建筑都是为了解决民居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要求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形成固定的工程做法。这些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根钉子一铆和其它铁件,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

(一)方案的起源

方案提出起源于,考察中发现的一个如何传承并学习这种民族工艺。存在技艺如何传承问题,尽管在当地参观并学习,但是还是不能完全了解侗族建筑的工艺,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由于侗族建筑工匠后继甚少,侗族木构建筑及相关技艺存在着延续的危机。因此提出想法,是否能在这个平寨建一座侗族木建筑工艺展示馆。一座结合现代高科技再创新建筑,旨在传承并创新侗族木构工艺。展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外界更多的人能了解到侗族建筑营造技艺,包括当地大人、小孩以及外来游客等都能更好认识并学习工艺。但愿民族智慧的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与不朽的侗族文化世代相传。同时也能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学习,再创新。才能使这绝妙精湛的侗族建筑技艺不仅世代传承下去,也能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民族技艺馆的概念设计建筑结构提取元素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对侗族的鼓楼建筑结构进行提取。分别提取了鼓楼结构的悬臂屋檐结构、山墙立面结构、中心结构、及风雨桥底部大跨度的结构。分析各个结构下的可用空间,我们分别获得了L形空间、山墙形空间、塔状形空间。再分析展示馆及其内部空间。利用该结构以及空间来重新设计一个新型木结构。

(三)空间设计

而展示馆的结构样式也是运用侗族的建筑结构方式进行提取创新设计,但外形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幅度的变化,其建筑整体也是想给人一种启发,鼓励大家传承文化技艺,支持木构创新。

(四)民族技艺馆的概念设计建筑空间布活动

其次是展示馆活动空间的内部功能布局,主要分为六大功能布局:入口区、展示区、模型拼接制作制演示作区、体验区、休息交流区、中心主题展示区。空间内采取多种活动形式,传承与创新。以、眼睛要看,用建筑的木构设计展架,以图片、视频讲解。二、运用全息3D投影技术,不间断的投放虚拟建筑模型,全模型三百六十度观看,预设放在中心展区,既不占用空间体积,因此可以灵活可以灵活多变。三、利用延时摄影技术记录播放侗族木建筑的全程建设视频,包括取材、加工、拼接等过程。四、设计一个木工工匠工作坊,让当地小孩,大人等都可以传承技艺,让外来游客了解并参与学习。五、预留一块体验空间,小朋友可以拼接小的建筑模型,就像拼接乐高一样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自己喜爱的新造型。六、最后一块空间是提供休闲区用,有用穿斗设计的桌椅休息区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区域,有模型展示架展示多样的侗族建筑小模型,可做纪念品销售,给游客带走。

三、总结期望

展馆内有相关的活动以及教程来让当地村民以及游客观众能够充分了解并学习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仓、井亭、风雨桥、鼓楼等建筑营造技艺,并从中运用这种营造技艺来设计创新。希望在馆内的系列活动能让这种民族性的技艺更好的传承并发展。

参考文献:

[1]雄伟.广西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