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历史看波黑的矛盾源

2018-03-22董一郎

魅力中国 2018年35期
关键词:波黑内战

董一郎

摘要:波黑问题,是世界范围内历史沿袭已久,至今悬而未决,具有广泛影响的地区矛盾之一。本文从波黑战争的历史沿革入手,探讨地区政党及外部势力在波黑问题中的影响,以期呼唤和平的可贵。

关键词:波黑;内战;民族政党;外部势力

波黑问题,是世界范围内历史沿袭已久,至今悬而未,具有广泛影响的区域矛盾之一。自1992年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共和国独立以来,因民族矛盾,该地区内战不断,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今,20多年过去,在国际治理下的波黑,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在复苏中。

一、历史背景

纵观世界历史,一些国家内部矛盾难以消弭,其实在其背后都有着历史的积淀和各种因素的交叠。

(一)经济纠葛引发的社会矛盾

在波黑地区,如铝矾土等矿产资源及自然资源藏量丰富,优势明显。正因如此,在经济发展中谋求更大的利益分配,成为波黑战争的争夺焦点之一。

从1992年4月到1995年12月的近4年时间里,波黑战争对该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85%的经济设施趋于瘫痪,人均收入从1900美元降到500美元,堪称是二战之后欧洲大陆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

在这场波黑战争中,有20万人死亡,200余万人失去家园。人口流失和战损导致地区经济进一步恶化,致使矛盾日益激化。

(二)政党争权催生的民族矛盾

波黑人口主要由三大民族构成,其中穆斯林族信奉伊斯兰教,人数最多,占到总人口比例的43.7%;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占31.4%;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占17.3%。有各民族背景的政党在斗争中采取的手段,往往会以民族矛盾的表象展现出来。

在南斯拉夫王国时期,掌权的塞族统治者对持不同政见的克罗地亚人采取了流放、处决等一系列不当行为,这使得两族矛盾日益激化。1928年,在南斯拉夫议会中,塞族议员刺杀了克族领导人拉迪奇。1934年,为了“复仇”,克族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了塞尔维亚国王。[1]进入二战时期,德意法西斯再次挑动波黑民族矛盾,造成塞、克两族间冲突不断。当时的克族统治者无视生命与道义,凶惨地进行种族灭绝,屠杀了数十万塞族人。政党之间的残酷斗争,使得塞、克两族之间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二战之后,身为克族的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推行“弱塞强南”的民族政策,在划分各共和国的领土时分配不公。不仅使塞族的面积小于二战之前,将塞族列为穆斯林族,塞族人口减少1/5;同时扶持阿尔巴尼亚族和匈牙利族,成立了科索沃自治省和伏伊伏丁那自治省。这些政策更加催生了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1991年6月,前南解体。在就波黑前途命运的抉择上,代表三大民族的政党在公投中矛盾重重:穆族主张“脱南”独立,在征求民意基础上,构建中央集权制统一的国家;克族虽然同意独立,但其政治方向选择是联邦制;塞族从自身利益出发拒绝独立。1992年2月19日,无视塞族抵制,波黑举行了公民投票,寻求国家独立。投票结果表示,穆族和克族的支持率达62.8%。1992年3月3日,波黑宣布正式独立,此举也遭受了塞族的强烈谴责。由此,波黑地区各民族愈行愈远,民族矛盾激化。

二、矛盾的内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妥善解决

从波黑的历史中不难看出,地区矛盾包含种种错综复杂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南部斯拉夫人长期未能统一,人民缺乏统一的信念,对统一的国家没有共同的理念和认同感,也没有共同的凝聚力,因此矛盾和仇恨难以消弭。

南斯拉夫王国建立后,这种状况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利益分配不均,国家的走向不明晰,这些问题的分歧激化了民族矛盾。1992年,在波黑宣布独立之后,塞族军事力量对非塞族人进行了毁灭式打击,屠杀、酷刑等行径密集发生,伤害了民族感情。[2]内战中,各方势力“反水”不断,一系列出人意料又颇具戏剧性的反转,也使矛盾变得更加难以调和。如此以往,历史遗留的僵局非但难以破解,反而更加激化。

(二)党争激化民族矛盾

政党间的斗争,国家治理出现问题,都是波黑问题持续恶化的因素。在波黑,民族主义政党拥有强大的势力,代表着自己民族的话语权。塞族的民主党、波族的民主行动党、克族的民主共同体观点不一,行径各异,对国家未来有不同设想又互不相让,导致政治生态恶化,民族矛盾难以调和。

三、矛盾的外因

(一)外部势力的介入

除了内部因素带来的民族矛盾激化的因素,复杂的外部势力的不断介入也使塞、克、穆三族的矛盾日益深化,波黑战争从发生、延续到不断升级、再到结束,人们看到外部势力的军事干预,也能看到外国政治势力介入的痕迹。

波黑战争之际,一些国际势力提出了四个和平方案:一是1993年1月制定的“万斯—欧文计划”,其拟将波黑领土分别分配给三大民族的比例是:塞族43%、克族19%、穆族38%,但該方案未被三族接受,陷入僵局。第二个是1993年6月提出的“三分波黑”计划,塞族占50%、克族占30%、穆族占20%,但该方案无法被穆斯林接受。第三个是欧文—斯图尔腾贝格于1993年8月提出的一揽子计划,划分方案为塞族占52%、克族占17%、穆族占31%。这些提出的方案难使波黑各族达成一致,最终均流产。

(二)矛盾带来的思考

回顾这段历史,应该比较清楚地看出,波黑问题与一些国际势力有偏有倚的介入态度不可分割。波黑战争调解之初,欧共体主持波黑三大民族代表经过艰苦努力达成了和解协议。谈判初步有了希望。但是一些欧美国家相继承认波黑独立,三大民族的谈判进程与初步达成的和解协议搁浅,迅速导致波黑战争全面爆发。

波黑战争中,北约直接军事介入,以空中军事优势打击塞族,支持穆克联军,强压塞族签署代顿协议。战争结束后,西方国家通过海牙国际法院向犯有战争和种族灭绝罪的塞族战犯发出通缉令,并向前南方面发出强硬指令,把与国际刑事法庭合作,缉拿和引渡战犯作为加入欧盟的必要条件。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等一批前南高官被捕。[3]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西方国外势力的介入和干涉,让本可以逐渐解决的波黑问题愈加严重。

时至今日,波黑问题阻碍着波黑经济的发展,延缓了社会的进步。国际治理20年下的波黑,尽管已经不再剑拔弩张,但深层次矛盾仍未化解。可以说,要真正实现和解,还需要几代人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战争借口》,张学林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2]《波黑战争》,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著,北京金盘电子有限公司出版

[3]《跨世纪的海牙审判:记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法庭》,凌岩著,法律出版社出版

[4]《〈代顿协议〉后波黑经济发展与问题》,鲍宏铮、徐刚著,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

猜你喜欢

波黑内战
超级秋千
波黑领导人拒见俄外长遭批
叙利亚内战大事件
解读《飘》中的南方文化情结
缅甸开启新选择
“内战”与“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