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养成教育
2018-03-22康爽
康爽
摘要: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场所,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养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素养和个性品德,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但是,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思想发生不同程度上的转变,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养成。故此,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进行客观阐述,寻求合理的措施予以实践。
关键词:新媒体;养成教育;大学生;德育教育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下,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摸索和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寻求合理的手段和途径来促进大学生健康生长。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以便于在后续社会发展奠定基础,谋求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是高校德育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可以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一)新媒体下大学生学习习惯变化。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直接关乎到正确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养成。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学生主要是在课堂和图书馆来获取知识,但是,新媒体时代下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环境,逐渐从以往被动式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可以借助手机和网络来学习,学习方式更为简单、容易,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1]。此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很多学生可以不需要在课堂上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结合个性化需要自主学习,出现一系列的迟到早退、旷课和玩手机等不良行为,在大学校园玩忽懈怠,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目标。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变化。
大学生是一种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群体,思维较为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尤其是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无形中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新媒体是一种前沿的技术手段,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取多元化的咨询信息,但是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无法对获取信息有效筛选和控制,导致大量不良信息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2]。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行为习惯变化。
进入新世纪后,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普及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借助移动智能终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智能手机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更加便捷的获取信息。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学习和生活做出更大的共享,但是对于多数的大学生而言,课余时间主要是上网聊天、看电影和打游戏。
(四)新媒体下大学生心理变化。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者和推广者,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同样会受到新媒体的不良影响[3]。高校德育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单一、滞后,难以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加之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不健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和重视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辅导员的职责所在,不利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有序开展。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数据信息量较大,在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陈旧内容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养成教育不断更新内容,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的个性化诉求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直接关乎到后续发展,是高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就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成果来看,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养成教育认知不足,教育形式流于表面。高校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以往的教育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局限性较大,在无形中影响多高学生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的养成[4]。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社会对于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不断提升,需要立足于社会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养成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科学素养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部分思想极端的学生盲目的认为文明礼貌是虚伪造作的行为。受到这种陈旧的观念束缚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养成教育工作有序开展,不利于大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
其二,高校養成教育形式单一。高校养成教育中,传统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局限性较大,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对于养成教育中列举的革命先烈和模范典型人物内容较为空洞,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身感受教育本质所在,甚至会导致学生抵触情绪的滋生[5]。但是,新媒体环境下,对于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却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内容时代感不足,枯燥、空洞的说教形式会滋生学生逆反心理,影响到高校养成教育成效,制约后续的教育活动有序开展。
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养成教育
一个人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那些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俗语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亟待在大学生中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加强常规工作管理力度。
其一,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作用。新生入学后,应该抓住常规的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作用,并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和就业指导课,为养成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组织大学生养成教育公选课,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针对性开展养成教育,促使大学生可以正确认识网络,在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6]。
其二,针对性心理谈话教育。高校德育教育和教学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展开心理谈话教育,深入摸索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选择合理有效的谈话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免养成不端的行为习惯和异常心理,对于部分学业困难和异常情况针对性提供指导帮助。
其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高校养成教育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强制管理和教育。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如果缺少健全的制度和强制管理束缚,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制约养成教育连续性进行。所以,在养成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制度和管理约束作用[7]。严格遵循学校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从严执教,规范化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促使学生可以自觉规范行为举止。其次,结合不同专业和年级特性,针对性加强新媒体技术使用管理力度,结合实际情况动态修改和完善管理制度内容,以便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习惯。新媒体环境下,建立完善的养成教育制度,丰富教育内容,积累和整理以往实践经验,定期组织研讨会和例会,为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基于此,加强教育与管理整合,奖罚有度,促使养成教育工作可以落实到实处,切实提升养成教育成效[8]。
(三)推动养成教育方式创新。
其一,组织多样化的养成教育形式。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应该将教育融入活动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促使教育形式更为灵活有效展开。诸如,结合教育需要针对性组织主题班会或是团体辅导方式,以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为核心内容,积极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和情境比赛等积极教育方式,促使大学生可以在活动中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接受教育的同时自我教育,改善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为后续的养成教育活动有序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
其二,建立新媒体网络平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平台优势组织养成教育工作开展中。通过新媒体技术,大范围普及和宣传新媒体知识,促使大學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具备更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大学生可以成为自己的新媒体管理者[9]。在实际工作中,推动养成教育内容创新,将知识型、思想性和趣味性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建立相对应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文明素养,以便于及时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明素养。
其三,推动教育方式创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素养培养,有着不同的要求,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开展养成教育。在养成教育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不同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作方法,有助于切实提升养成教育成效。
(四)建立社会共同参与桥梁。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应该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其中,构建共同参与桥梁。加强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协作进行养成教育,结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思想行为针对性进行养成教育,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促使计算机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原有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素养。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在充分沟通下了解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及时反馈大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在全面支持下,积极开展养成教育,有助于提升养成教育成效。家庭和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行为方式影响较大,还需要提高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机会,经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新时期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就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讲,素质就是习惯,“高”素质就是拥有良好习惯,“低”素质就是拥有不良习惯。从这个含义上讲,素质教育也可称为习惯教育。这就把素质定位在“良好习惯的养成”,即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礼貌习惯、学习习惯,甚至言谈举止习惯、待人处事习惯等等,总之,做人的一切良好习惯。从个体情况来说,良好习惯不仅可以节省人在脑力或体力上的消耗而提高功效,并且还能引导人积极学习和工作,严谨地对待生活,各方面不断进步,让人从中获益匪浅;而坏习惯却与之相反,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的进取精神,强化人的惰性,误导人生走向,使人碌碌无为,甚至走向堕落。从群体情况看,群体的习惯就是风气,我们常说的校风、学风、班风、社会风气等,实际上就是不同群体的习惯。在学校,我们会发现,同一寝室的学生,往往全体成员成绩都好,甚至全部考取研究生;而有的寝室则是相反的典型,全体成员成绩都很差。所以在学生工作中,既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群体的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素质群体,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为后续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楠,徐春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大连科技学院互联网平台党团活动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34(21):144-145.
[2]李立景,黄龙,王俊艳.新传播生态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1):50-57.
[3]赵妮.从辅导员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养成教育[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26(04):29-30+44.
[4]王琪,张敏.新媒体发展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7,11(20):114-115.
[5]李莹.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策略初探——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20(02):29+33.
[6]郑慧子.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路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
[7]陈晓萍.新媒体视阈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途径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04):102-104.
[8]庞燕.新媒体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途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19):50-51.
[9]唐雪莲,岳柏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J].理论视野,2014,21(06):77-79.
[10]庞燕.新媒体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途径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