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语文课堂的“设问”
2018-03-22余艳
余艳
摘要: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那种以背诵、记忆为主的传统教学法,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语文课程。老师要做语文课堂“问题”的引领者、启发者,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加以“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学到语文知识。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素质教育;设问;目的性;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
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法中,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上听,实施的是“满堂灌”似的方法。一节课下来,老师辛苦地按字、词、句、短、课文等顺序全部讲完,学生被动地听完,没有问问题的互动环节,学生学到的只是老师“照本宣科”的知识,难以让学生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有些学生当时记住了,一到课后就容易忘记,因为不是自己所思、所想、所问得到的知识,在内心难以留下痕迹。
要想让学生真正学懂、学牢固语文课程上的知识,教师必须树立“创设问题”的课堂氛围,老师设问、学生提问、师生互问,在问题中师生相互解答、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语文课程上的难点和要点,可以做到以下几个设问:
一、老师精心设问,注重教学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老师必须事先心理有数。对一堂课怎么去设问?设的问题同学们是否能够接受,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盲目的提问只能使学生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所以可他教学的提问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所提内容应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种多样,并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促进学生思维?等等。明确了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如《司马迁》一课可设计:司马迁如果不受严刑酷法,还会写《史记》吗?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司马迁完成巨著《史记》的?司马迁如果没有《史记》,历史上还会留下英名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各自写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讲解。
二、老师设问适度,注重科学客观
语文备课时,老师既要认真钻研语文教材,又要联系学生实际水平,掌握好问题难易间的“度”。太易,学生脱扣回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太难,学生无从回答,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教学提问只有在于学生个人努力发生共鸣时,才值得认可。因此提问要“适中”,又要适当有点难度,要使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找到答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可设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个问题一易一难,第二问就促使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老师设问新颖,注重趣味感人
兴趣是学好语文课的前提,也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情感活跃起来,教学提问时就要注意趣味性,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建提问序列,以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听后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喜闻乐见,让学生想学、愿学。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刻设计:同学们,你们认识小蝌蚪吗?可是有一群小蝌蚪的妈妈不见了,你们能不能帮助它们找到妈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蝌蚪找妈妈吧!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都争着给小蝌蚪找妈妈。
四、老师设问诱导,注重启发思维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乏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如教师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列宁,你在给姑妈的信中要说些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高涨,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无形之中得到了训练。
讲授课文《加入给我三天光明》时,可让学生充分发挥假想,老师再抛出问题:1、如果海伦的眼睛没有毛病,她还会这么刻苦用功吗?2、她还能写出这么多的著作吗?3、挫折为什么没有把海伦打倒,而是让她变得更加坚强、自信,她依靠的是什么力量?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阅读课文,并说出自己的看法,启发思维经过不断培养,才能渐渐积累起来。
五、老师因材施问,注重针对性强
一方面,老师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使之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刻设问:雨来是个怎样的孩子?课文哪些事例表现的?另一个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应有所不同。对成绩较好的可合理提高难度,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如教《金色鱼钩》一课时可设问:课文几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每次有什么变化?这跟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就可分别指派优、中、差三个学生来回答。
语文课堂设问,必须有层次感,不能所有学生设置一个问题,而要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能力,并根据问题的难以提问不同的学生,同时也可让学生反过来提问老师,让学生的问题留给老师来解答。
六、老师正确引导,注重灵活多变
语文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答案,特别是那些思路奇特,逾越常规的答案,要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以产生新的思维信息,从而化解疑难。如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道:“为什么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可最后还是被秦国消灭了?”这个问题不是本课所需要讲述的内容,老师事先也没有想到这一点,改怎么解释呢?老师灵机一动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新意,不过也很复杂,大家可以去图书馆借一套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大家有兴趣,可以好好阅读,就能知道为什么了。”这样,老师随机应变,既保护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又使学生增长了课外知识。
語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老师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学生同样要回答得恰到好处,回答得没有离题,回答中有自己的所思所想,说明学生才是真正学懂、学透了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