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舞台上的全民狂欢
2018-03-22范睿一
摘要:俄国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传播界备受关注,尤其是电视综艺节目本身就以其娱乐性为主打。在综艺节目娱乐狂欢大潮下,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打造的平民狂欢舞台颇受关注,收视率连续三年居高不下。本文从狂欢化理论的外部特征和内在精神两方面对其综艺神话进行解读。
关键词:狂欢化;全民性;中国好声音
引言:近年来,俄国思想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受到了传播学界的广泛关注,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是具有深刻的民间文化内涵的,他指出“节庆活动,都是人类极其重要的第一性形式……节庆活动永远具有重要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世界观内涵。”[1]现代大众传媒,创造了一个大众的舞台,一个类似于‘狂欢节的民间广场,使得普通民众得以走上星光大道,尽情宣泄和狂欢。自2012年问世以来,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栏目屡创收视佳绩。它包含了狂欢活动的主要元素:广场(演播间、户外摄影场地等多维度的空间场域)、笑声(舞台上下、场内外和线上下的各个层面的人们的欢笑)、插科打诨、躯体参与(主持人、嘉宾或参赛者、观众舞蹈跳跃等肢体动作),因此它极具狂欢化特性。本文分别从历时性外部特征和共时性内蕴精神两个方面出发去探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狂欢。
一、全民狂欢的外部特征
全民性是“狂欢节”的外在特征之一。欧洲和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在广场举行的节日,它独立于国家和教会之外,是民间性的活动。巴赫金指出,狂欢节的全民性主要体现在其打破了空间的界限上,所有的人都是节日的参与者。《中国好声音》由于“低门槛”和“音乐互动”的规则使得参与者范围扩大,打破了传统媒体大众音乐传播以歌唱家和艺术家为中心的格局,主打“平民化”风格。总体来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是开放的。耳熟能详的旋律承载了“人人都是大明星”的神话,舞台连同电视节目彻底成为平民的秀场,而非选秀的平台。
这种狂欢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其仪式性。人类在漫漫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超越自身的梦想。约翰·菲斯克曾经在《电视文化》将仪式定义为:将不同年龄、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分享一种共同的体验,以创造共有的意义和统一的身份的活动。[2]
在好声音比赛中,参加者均是普通人,他们虽然不是明星,但是却能像明星一样表演喜欢的歌曲,还有众人为之加油喝彩,这是一个“表演、挑战、闯关、嘉奖”的仪式;具有金字塔式的淘汰模式,从一开始的全民机会均等,到根据各选手的条件优胜劣汰,这是一种变相的选秀,其中有人气的还可以成为浙江卫视签约艺人、出个人专辑等,实际成了节目一手打造的新明星。
在每期节目播出之后,线上线下的观众还可以继续通过互联网或者声讯电话参与到节目的答题、竞猜游戏中去。这样他们也就成为娱乐节目意义的制造者和经验的共同分享者。因此仪式的功用就是:“将不同年龄、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分享一种共同的体验,以创造共有的意义和统一的身份的活动。”[3]这种体验既是游戏性的也是情感性的。正如伊芙特·皮洛在谈论仪式以及仪式所蕴含的意义时指出的:“仪式的奥秘和力量在于它的普遍性……仪式是一种社会的约束,是一套共同使用的语言,是一条纽带。”这条纽带将节目和观众联系起来了。[4]
等级消失是“狂欢节”的第三个特征。“狂欢节”消除了一切的等级次序和距离,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亲昵无间的新型关系。在狂欢节的广场上,支配一切的是人们之间不拘形迹地自由接触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形式是完全不同于日常的生活,不同于那种被不可逾越的等级、财产、职位、家庭和年龄差异的屏障所限定分隔的生活……
《中国好声音》这个综艺舞台实现了真正的无等级“零门槛”。并且“中国好声音”非常注重观众的参与互动,不断创新其互动模式。这种平民与偶像同台竞技,也是对明星知名人士的一种脱冕,从而去等级化。
二、“狂欢化”的内在精神
综艺节目的舞台狂欢同时具有深刻的精神内蕴。首先是自由平等的对话精神。巴赫金认为“狂欢节”是具有节庆性的节日,而某个节日一旦具备了节庆性,就必须从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即从理想方面去认可它。“狂欢节”所揭示的自由,正是这种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也是“狂欢节”的深刻内涵所在,更是人们在“狂欢节”上所发现的自身意义所在。
浙江卫视将《中国好声音》做成了一个娱乐品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全民娱乐”的平民化舞台,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同时也进一步开拓歌唱类综艺节目的空间,让普通人也体会到成名的快感和幸福感。广大的民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个体的自由表达和个性的自我发展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能够不受太多规则制度限制的,与当红明星艺人和乐界专家名人的同堂竞技也给予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其次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批判和反抗被认为是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和大众文化共同的内在核心力量所在,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为了追求自由而采取的颠覆和重构活动。人们在“狂欢节”上向往的不是金钱、地位等任何外物,而是通过打破各种限制去追求生命的交替与更新。在这里,人们在自由地颠覆了一切的同时又自由地更新和重构了一切。
《中国好声音》提供的广阔的公共秀场,在颠覆传统价值、降格明星专家等的特权的同时又倡导了一种属于平民大众的快乐生活,是在大众传播背景下以人本身为目的追求自由和变革的“狂欢”。在这个舞台上贯穿的笑是一种相对性的笑,一种宣泄的笑。通过参加节目,越来越多的平民偶像从这个舞台上诞生,这些美梦成真的案例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舞台狂欢的动力和热情,也更彰显了交替和变更的狂欢化的精神實质。
总之,《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全民性的综艺娱乐节目,从2008年开办至今,延续了近3个年头仍保持较高的收视率,与其建构的狂欢性的大众娱乐舞台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狂欢性的极具开放性颠覆性的舞台给予了普通人更多的话语和在场体验,因而人气浪潮不减。在此,笔者认为,对狂欢化的精神内核的准确把握是综艺娱乐节目策划和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在“限娱令”下新一轮综艺节目转型大战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M],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10.
[2][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美]维克雷.神话与文学[M]. 潘国庆,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103.
[4]皮洛.世俗神话[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1:44.
[5]孙长军: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J] ,江汉论坛,2001 (10)
[6]陈涵,罗梦,沈穷竹.浅析当前电视文化语境下选秀节目的狂欢特性[J].大众文艺,2009,9
[7]蔡敏,万小谈.从“中国好声音”看大陆综艺娱乐节目新走向[EB/OL].今传媒,http://www.jinchuanmei.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4
作者简介:范睿一,山东青岛人,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任教师,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