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对外合作与交流模式创新研究

2018-03-22杨震马召伟

考试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

杨震 马召伟

摘 要:高校作为一个自运行组织有其自身的运作模式与规律,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面临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困境,打破壁垒和瓶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协同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共赢局面,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学术创造,学科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交流与合作

一、 协同创新的内涵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对协同创新的提法是: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彼得·葛洛(Peter Gloor)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主要是围绕创新的目标,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多种创新因素积极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更加强调打破行业、领域、地域的壁垒,组织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多种创新力量通过协同配合,开展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的“立体式”、“网络式”的全新合作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门为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过程。教育部提出的协同创新,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相互作用的合作创新层面理解。

二、 当前高校对外合作交流协同创新面临的困境

1. 协同创新评价机制不健全。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协同创新成果的生成调动创新成员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协同创新评价本身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的评价程序,高素质的评价人员三者有機结合才能生成良好的评价机制。然而各类协同创新评价自成体系,指标参差不齐,程序缺乏统一规范性,人情世故对评价人员的评价态度造成一定影响。极易让评价行为成为新的寻租空间,从而减弱评价的公信力。

2. 合作创新团队难以形成。协同创新应该是知识、资源与人才的多强联合,攻坚克难,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和利益。当前高校教师更喜欢单打独斗,有效的合作团队难以形成。另外,各单位人员深入合作体制机制不畅,制约因素较多。源分配失衡,容易形成资源导向型,创新者很容易被资源牵引而挤压创新本身。

3. 有效的创新收益调配机制的难以实现。创新成员参与协同创新过程,最终形成创新成果,高校等协同单位与参与协同创新的个人利益如何分配难以平衡。从学术收益和人才培养上来看,高校与个人之间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但从经济利益来看,如何评价不同主体的学术贡献,如何分配经济收益则存在困难。创新成果与创新收益间的传导效率很低,对创新发展不利。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在各种利益纠葛之间难以形成。

三、 完善对外合作交流协同创新策略

1. 构建汇聚资源和人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协同创新立足解决社会重大需求,充分发挥人才整合整体优势,科研组织形式是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形式,高校需要以协同创新教育平台为依托、以创新项目为牵引、人员可以交叉流动的横向科研组织机制,而不是单打独斗、条块分割的组织形式。加强各方协同是实现协同创新目标的关键,协同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高校与科研究机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用,推进学生交流互换、课程学分互认等项目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交流,畅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途径,减少摩擦与壁垒,促进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和人才互用,合理的交流合作机制能更好地维护资源配置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弥补政府机制的不足。

2. 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式,激发创新活力。在协同创新中资源和人才是两大核心要素,而这两大要素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激励资源与人才的充分优化组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对于激发创新活力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建立一个统一而有公信力的评价系统是必要的。统一的评价专家库、统一的评价流程、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评价信息发布等,让整个评价环节形成闭环式结构。引导评价专家评价行为的规范化和有序化,尽量避免评价的随意性和任意性。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吸引优秀人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和充分发挥人才潜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重要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更加突出协同创新人员的协作程度,在协作中做出的贡献,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开展深度合作,动态发展,避免考核的形式主义和学术等级化等迷信官阶权威等。通过整合各协同单位的人才优势,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适当,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协作团队。

3. 设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协同创新高效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是确保各协同单位和个人获得最大收益的重要保障。协同创新平台为重大创新成果的产出、应用推广和成果收益转化提供良好的发生机制。高校开展协同创新是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产出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锻炼研究队伍,培养出更优秀的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作为科研人员,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要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研究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成果。因此,必须要有完善的成果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明确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归属、共享与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利益均衡,确立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资源配置体系,实现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4. 重构高校运行机制,突破协同创新瓶颈。协同创新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的,高校应着眼长远,避免各自为政,营造良好的对外合作氛围,引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从制度设计上为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提供便利,通过协同大力提高学校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来斌.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与思考[C].第五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文集.

[2]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4]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作者简介:

杨震,马召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高校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