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研究

2018-03-22宋景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空间结构福建省

宋景

[摘 要] 本文收集了2015年福建省9地市的旅游发展数据,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其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并利用Ucinet6.0软件对福建省9个地市进行空间结构的模型建构,选用社会网络的理论分析方法得出福建省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如下:①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南部、东部较为集中,西部、北部相对稀疏;②福建省的旅游经济网络中,泉州、厦门、福州处于核心地位,其他6地市处于边缘位置;③福建省旅游城市网络空间呈现“三核三带四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社会网络;空间发展模式;福建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5. 055

[中图分类号] F5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05- 0131- 04

0 引 言

旅游空间结构不止是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表现,其背后是旅游组织的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射,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1]。20世纪90年代旅游空间结构问题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杨国良[2]、卞显红[3]、郭峰[4]等人分别对四川省、长三角地区以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组织形态进行分析,朱付彪[5]、马耀峰[6]等人构建出我国主要入境旅游流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模型并对其时空演变进行探讨。刘春[7]对中部六省城市群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基于此提出发展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福建省带来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本文通过计算福建9地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构建旅游地空间结构,对此种态势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空间发展模式,促使福建省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平衡发展。本文的基础数据为2015年福建省9地市的旅游产业总收入和所接待的旅游者人次,数据来源于该年各地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市间的距离则依据OMAP软件来确定2015年福建省9地市间的公路、国道、高速公路等的最短距离。

1 旅游经济联系度的测定和联系方向

城市间发展空间存在的非均质性致使其经济联系的方式及程度都存在差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经济联系会愈加紧密和复杂[2]。本文以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作为基础,研究福建省旅游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公式如下:

公式中:Rij为两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Pi及Pj為2015年福建省两旅游城市接待旅游者总人数;Vi及Vj为两个旅游城市2015年的旅游总收入;Dij 为两个城市之间的公路距离。城市旅游联系量是指某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的总和。根据计算公式得到2015年福建省9地市的经济联系度和联系量,详见表1、表2。通过计算网络密度推出福建9地市间的联系紧密度中偏上,该网络对于每一个节点产生的影响较大,福建省内组成网络的关系数为42,各城市间的联系度仍有待提高。

由表1得出厦门与区内经济联系较强的城市分别为:漳州(516.63),泉州(416.68),龙岩(66.67)和福州(52.73)。厦漳泉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较强是因为三地形成了1小时交通圈,游客进出十分便利;漳州与泉州的资源、政策优势也十分突出:漳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南靖土楼,其海滨风光、花果园林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及“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将把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作为重点吸引游客。福州与宁德地区的经济联系强度较高,但相比于厦漳泉地区,其经济联系仅为前者的1/5、1/6,与周边的南平、三明、莆田地区的经济联系仅为47.45、15.60和70.87,说明作为省会的福州尚未承担起相应的旅游经济责任,旅游流并未被很好地引导扩散。作为武夷新区生态引领旅游核的南平市与拥有“泰宁自然遗产双核”的三明市的经济联系度为81.62、与福州市的经济联系度为47.45,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多为个位数,说明它对周边地区的旅游经济带动力较弱,在未来需大幅度提升。宁德地区与其他城市并未形成旅游城市间的上下游关系,无法很好接收其他地区的旅游经济辐射。

从表2中可得2015年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量前3位的城市分别为:厦门、泉州、漳州。厦漳泉组团在福建省的核心地位较为突出。截至2015年厦门市住宿类企业及旅行社的数量、质量在福建省各市中都居于首位。在良好的政策背景支持下,随着厦门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提升与完善、旅游产品及新业态的深度开发、智慧旅游的发展以及对外合作的加深,其在旅游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会进一步地加强。泉州以及漳州的区位、交通条件优良,政府政策支持、资源禀赋独特,接受厦门的辐射能力也较强,因此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较高。相对而言,福州市作为省会城市,旅游品牌不突出,旅游产业链条有待拓展,旅游经济总量偏低。闽西南旅游区核心——龙岩市的经济联系量较低,只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57%。闽西北地区的南平市和三明市生态环境良好,拥有武夷山和大金湖两大旅游经济拉动点,但其旅游经济总量所占比例仍旧偏低,旅游经济发展空间较大。

2 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

2.1 网络空间结构构建

使用Netdraw软件进行2015年福建省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的构建,见图1。从中得出2015年福建省的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呈现南部、东部较为集中,西部、北部相对稀疏的格局。

2.2 节点结构与核心-边缘模型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福州、泉州、厦门的中心度远高于其他地市,说明这3个城市与其他的城市的关联度较高,而龙岩、莆田、宁德三地的指标较低,自身独立发展能力较弱需依靠核心节点辐射带动发展;拥有最高中间中心度的是泉州市,其对于周边城市厦门、漳州、福州、莆田等地的发展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控制性较强。一般来讲,有效规模与该点在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自由程度成正比,效率性的高低说明了节点在社会网络结构中行动的高效性。由此,泉州市是福建省社会网络内旅游流传输与共享的枢纽,在福建省南部的旅游经济网络中占有的结构洞较多,可以控制与其连接的其他节点之间的交往。而限制度较高的是宁德、莆田和龙岩,其处在网络内的边缘位置。过高的中间中心度所形成的网络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因此网络内的其他节点应加强彼此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巩固网络的稳定性。核心-边缘模型经软件中的Core-Periphery计算实现,泉州、厦门、福州3个节点为核心区成员,其余的南平、三明、漳州、莆田、龙岩、宁德6个节点划分到边缘区。

3 福建省城市旅游地空间发展模式及建议

3.1 福建省旅游地空间结构等级

福建省的9个地级市可依次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个等级:厦门、泉州旅游经济联系量、节点中心性和网络核心度等指标数值较高,为核心旅游地;福州具备较高的节点中心性及核心度,区位优越,为重要旅游地;漳州、南平依赖性较强,独立成长能力偏弱,为一般旅游地;宁德、莆田、龙岩、三明中介机会较差和支配作用较低,为边缘旅游地。

3.2 福建省旅游地空间发展模式及建议

福建省旅游业的发展应逐步由单一核心向多中心转变,打造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模式,促使旅游业以适宜的速度由核心旅游地向边缘旅游地扩散,因此构建出“三核、三带、四圈”的空间发展模式,以核心辐射、带状推动、圈层扩散着力打造涵盖包括旅游核心城市、旅游重点推进带以及旅游扩展圈在内的旅游一体化空间发展模式。

福建省的核心旅游地应包括现有的强力核心厦门市并逐步培养福州市及南平市作为新兴旅游核心旅游目的地。厦门市可拓展海丝沿线及其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以其区位优势突出海峡两岸旅游特色,充分发挥旅游+的优势,加速发展体育旅游、游轮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加快旅游产业与会展业等产业的融合,增强其核心吸引力,充分发挥其作为龙头地区的带动力、辐射力推动整个片区的旅游发展。福州市作为省会城市,附近的宁德、泉州、莆田等地是其主要辐射区。未来,福州市应以旅游+农业、工业、文化、体育、会展为抓手,打造以都市温泉区为核心,以三大温泉旅游带等为次中心的旅游空间格局。南平市現有的旅游经济量、核心地位和带动作用都处于较弱的阶段,但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方面来说,其在闽北地区拥有巨大的优势。它的发展能够拉动目前各方面处于最后一位的宁德地区的旅游发展,可与三明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带动其联动发展。

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由南向北串联包括漳州、厦门、泉州等的滨海地区,依托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强化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重点发展海丝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其次,以绿色生态为主题,以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延伸进一步加速三明、龙岩、南平等山区市的串联,发展以生态体验、文化体验、观光娱乐等山地特色为主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最后,挖掘革命老区的红色根脉形成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带动地区经济促使龙岩和三明联动发展。

厦门作为来闽游客的首要集散点,可与泉、漳联动打造集邮轮游艇、都市休闲、滨海度假、文化创意、民俗体验、温泉养生等旅游功能为一体的厦漳泉旅游圈。以省会为中心,涵盖莆田、宁德、平潭等地,突出包括政治中心、国际旅游岛、全国工艺美术重点产区的地位,发展商务会展、都市休闲旅游,并以文化为杠杆撬动文旅产业崛起,加快两岸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以龙岩市为核心,辐射漳州、三明部分地区,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结合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打造红色旅游基地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突出武夷山双世遗、泰宁自然遗产双核优势,重点培育旅游新业态,对接附近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构建业态互补、营销一体化的大武夷旅游圈。

主要参考文献

[1]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105 -108.

[2]杨国良,张捷,艾南山,等.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24-30.

[3]卞显红,沙润.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62-67.

[4]郭峰,吴晋峰,王鑫,等.基于SNA的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倒二八”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5):127-132.

[5]朱付彪,陆林,於冉,等.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5):570-576.

[6]马耀峰,林志慧,刘宪锋,等.中国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网络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1):25-31.

[7]刘春.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中部地区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2):167-176.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空间结构福建省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大数据时代社会区域创新网络学习与能力建构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