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及两者联合对慢性失眠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探析

2018-03-22郑丽卿

中外医疗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郑丽卿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药物疗法联合认知一行为疗法对慢性g失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86例,随机分为3组,即药物组(n=30)、认知一行为组(n=30)、联合组(n=26),比较分析3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即刻,联合组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认知一行为组86.67%、药物组83.33%;治疗12周,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6.15%、认知一行为组为93.33%,明显高于药物组76.67%(P<0.05)。结论药物疗法、认知一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患者短期效果确切,两种方法联合治疗,可提高长期疗效,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失眠;药物疗法;认知一行为疗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7)10(a)-0100-03

慢性失眠是一种精神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指每周≥3d、病程≥3个月的睡眠紊乱,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身体健康。药物是治疗失眠的常见方法,但长期使用会出现不良反应,降低治疗效果。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的转变,非药物疗法治疗失眠的价值得到肯定。该文方便收集了2015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86例慢性失眠患者临床资料,观察了药物疗法、认知一行为疗法及联合疗法对慢性失眠的短期、长期效果,旨在为疾病探讨安全有效的方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慢性失眠患者,86例患者分为药物组30例、认知一行为组30例、联合组26例,药物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37.39±3.09)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病程(4.28±1.20)年。认知一行为组男性13例,女l生17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7.40±3.10)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病程(4.30±1.21)年。联合组男性11例,女I生1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7.40±3.08)岁;病程4个月~12年,平均病程(4.29±1.19)年。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病程I>3个月,每周睡眠紊乱≥3次;②符合全国睡眠学术会议制定的慢性失眠标准;③患者主汴有失眠症状,夜间觉醒次数≥2次,时间≥30min;④睡眠浅、多梦,总睡眠时间短,日间头晕、精神不振、乏力;⑤无药物过敏史:⑥该组研究符合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药物、酒精、毒品依赖者;②重大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未解决者;③合并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者;④严重睡眠时相和结构紊乱;⑤合并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者;⑥正在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抗抑郁药物且不能停药者;⑦不愿意参与该研究,或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1.2方法

药物组患者每晚睡前给予10mg酒石酸唑吡坦片(国药准字:H20020372)治療,给药1个月后,根据病情按需或间断给药。认知一行为组患者由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睡眠卫生指导、刺激控制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疗法、放松疗法等,至少1次/周面对面治疗,60~90min/次,持续治疗4周,平时进行电话随访。联合组患者同时接受药物治疗和认知一行为治疗,具体方法见药物组和认知一行为组。

1.3观察指标

睡眠改善疗效判断,睡眠效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时间×100%。痊愈:失眠症状消失,睡眠效率≥70%;显效:失眠明显有所减轻,睡眠效率≥60%;有效:睡眠效率≥50%;无效:睡眠效率<50%,或病情加重。将痊愈、显效、有效纳入总有效中。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数据(x±s)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即刻,联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见表1。

2.2治疗后12周疗效比较

治疗12周,联合组、认知一行为组有效率高于药物组(P<0.05)。如表2。

3讨论

失眠症是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的情况,导致患者精神活动效率降低,引起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临床在治疗失眠症时,多数给予安眠药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安眠药具有起效快、见效快等特点,可缩短说明潜伏期,减少醒觉次数,延长睡眠时间,从而改善睡眠质量。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且不良反应多,患者接受程度不高。酒石酸唑吡坦是一种新型的非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物,结合中枢神经系统α-1亚型的GABA-A受体,具有半衰期短、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镇静催眠药物。该文研究结果显示,酒石酸唑吡坦可明显改善大部分患者失眠症状,治疗12周观察到药物仍能出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疗效有所降低。推测与患者病程长、接受不同种类药物治疗有关。

近年来,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渡,人们意识到心理和生理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慢性失眠不仅是睡眠生理紊乱,也是心理障碍过程。目前治疗失眠的非药物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刺激控制疗法、肌肉放松疗法等。随后临床对慢性失眠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认识到安眠药的危害性,国内外提倡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失眠。认知一行为疗法是治疗心理精神疾病的常见手段,通过各种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心理治疗等,试图改变患者非适应性睡眠习惯,减少自身认知上的唤醒,改变睡眠不良态度,从而提高睡眠质量。石志斌等研究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稽延性失眠症状长期效果确切,药物联合认知一行为疗法起效更快,其持续效果与认知一行为疗法相当。该研究结果表明,认知一行为组患者治疗结束即刻,与药物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发现认知一行为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推测与认知一行为疗法显效速度慢有关。在治疗结束后,认知一行为疗法仍能保持良好的效果,纠正睡眠紊乱,提高睡眠质量。

有学者提出,联合治疗时,患者可能将疗效过多归因为药物,出现停药后疗效降低或低于认知一行为疗法的情况,故不认同联合治疗的长期效果。该文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在治疗结束即刻、治疗12周时均表现出了优于单一疗法的临床优势,将两种方法叠加,有利于提高患者长期治疗效果。治疗12周时,联合组治疗有效率稍降低,但仍高于单一治疗组。该研究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如症状突出的患者、长期依赖药物的患者,建议治疗初期阶段以联合治疗为主,其他患者可在治疗过程中调整为联合疗法,确保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失眠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初期可维持不错的效果,持续使用后效果减弱;虽认知一行为疗法起效慢,但作用时间长久,可有效改善慢性失眠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将认知一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起效快,持续效果与认知一行为疗效相当。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最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17-07-07)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