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力发展”视野下的语文多维教学
2018-03-22李文珍
李文珍
[摘 要]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借语文的母语优势,通过建构魅力课堂、营造书香校园、创建读书家庭、走进乡土文化等,构建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引领学生以一种自然愉悦的心境和自觉主动的态度学习语文,深化语用实践,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素养,发展学力,给学生的生命铺就温暖、纯净的底色。
[关键词] 学力发展;多维教学;综合素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改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素养中的核心地位。借语文的母语优势,通过建构魅力课堂、营造书香校园、创建读书家庭、走进乡土文化等,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语文环境,引领学生以一种自然愉悦的心境和自觉主动的态度学习语文,深化语用实践,加强学生文本的感悟、语境的感染和心灵的感动,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素养,发展学力,是当下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同学互动风生起,诗心飞扬,情润课堂——享受课堂语文学习的曼妙
让课堂成为学生激情燃烧的舞台,成为学生智慧的加工厂,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使学生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潜能得到开放,天性得到尊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应在生动活泼的空间中得到实践。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快乐成长。
(一)梦想剧场
课本剧是融文学、舞蹈、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方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不但能极大地拓展和提高孩子们的视野和语文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使童年成为孩子们体验梦想与创造的黄金时期。成立“梦想剧场”剧组(导演、编剧、演员、服装设计师、音响师、道具师、资料收集员等),经常演出童话剧、成语剧、寓言故事剧等,让学生自导、自演、自编课本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创造力、想象力。学生通过亲自理解、表演,获得的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语言运用。
(二)诗心飞扬
诗歌作为一种激发想象力和表现才情的最本真的语言形式,让我们的孩子在诗意盎然和浸润着诗歌的氛围中保持着独立个人的精神性,去追寻真善美最真切的声音。引导孩子们借诗习诗、化文为诗,让孩子们在这个自由的充满灵性的语言王国中找到想象的翅膀。
(三)妙语生花
(1)辩论活动:学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促进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层层推进,感受整个辩论过程的气氛,享受思辨之美。
(2)演讲活动:经常利用晨读、语文课时组织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3分钟演讲活动,学生轮流演讲,轮流记录。
(3)“小导游”行动:在学习文本后,让学生转换角色,当当小导游,将文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开间“工作坊”
课堂应该是间“工作室”,学生在这里观察、演示、实验、操作,享受着手脑并用的快乐。感悟文本、自主参与所获得的体验,解决着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洋溢着善于发现、勇于探究的欢乐。
二、浓浓书香盈校园,书声阵阵,满目华章——享受校园环境语文的盈润
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很大一部分是靠阅读来完成的,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中熏陶、浸染中习得的。校园始终弥漫着浓郁的读书氛围,孩子们的心总是被中外名著深深吸引,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这样的校园,才是真正的书香校园,这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一)创建缤纷的读书乐园
1.设立“热爱书吧”
学校特别设立“热爱书吧”,把每一面墙都布置得富有童话和科幻色彩,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将许多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拓展性读物作为自助“点心”推介给孩子们。这些读物“点心”的筛选,主要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涵盖面广。以儿童文学作品、名著、人物传记等为核心,兼选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优秀读物;二是注意有一定比例的经典之作;三是指导分层。考虑到读物的可读性,我们又把购进的图书按低、中、高年级进行横向分层。
2.构建“阅读教室”
每个班级开辟专门的阅读书库,配备阅读书目,设置阅读场地,教室门上粘贴着“小书虫”展牌,上面有班级每月读书之星——“小小书虫”的个人档案和读书心得,并把教室的后墙面布置成缤纷的阅读主题墙。
(二)开展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
1.“小书虫”俱乐部
为了鼓励更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成立“小书虫”俱乐部。“小书虫”俱乐部总部下设记者部、编辑部、宣传部、推荐部等多个部门,这些部门都有领导机构,各自行使自己的职权。另外,每个年级自然成为俱乐部分部,共同带领每个“小书虫”亲近我们的母语。孩子们在“俱乐部”里可以自由、充满乐趣地享受阅读的快乐。
2.班级读书会
组织和管理班级读书会这种形式,是推广儿童阅读最有效的形式。(包括组织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新书展评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心得交流活动)对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中、高年级的学生,以班级读书会为载体,给学生搭建“缘文会友”的舞台。
3.开展“同伴互读”
同伴阅读是指组织两名或多名同学一起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可以分为同年龄同伴阅读和跨年龄同伴阅读。同年龄同伴阅读重在引导学生之间合作互读,互相取长补短,互动发展;跨年龄同伴阅读重在彰显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指导功能,促使低年级同学更深入、全面地阅读,让彼此在示范和欣赏中各自享受读书的愉悦。同时,合作阅读的过程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阅读的自我监控和指导功能。
三、亲子共读天伦乐,两室书声,一家温情——享受家庭环境语文的温馨
创建读书家庭,让学生在浓厚的亲情氛围中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享受语文的魅力、生活的愉悦,这既是书香校园的有力延伸,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文化内涵。家中亲人的语言,也有妙语连珠的时候;家中的天天饮食,也會带来写作的材料;居家里的家务劳动,也会藏有珍贝。这些是语文长河的源头,是来自生命的活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
(一)开辟家庭藏书室
父母卷入儿童阅读的一种方式,是在家中为儿童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研究已经证实,家庭中具有一定数量的书籍,与儿童的阅读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藏书意识,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我们积极倡导每个学生家庭要定期购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向孩子们推荐藏书目录,要鼓励孩子参与选书的过程。家庭设立专门的“买书基金”,经常带孩子去逛书店,然后将所购的各类图书分门别类进行编码,以便查阅,让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
(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让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营造起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引领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通过亲子之间的共读共研,共探共享,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且有利于创建家庭良好的读书环境。
1.读书计划的预设
所有家庭成员共同设计一个近期或远期目标,全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计划,如一年里要读几本书,写多少篇学习心得,读哪方面的书,谁来负责监督,等等。
2.读书时间的构想
每个家庭要有明确的家长与孩子共同读书的时间,或一天一次,或两天一次,平均每天读书半小时以上。
3.读书内容的构想
孩子主要选读适合自己发展的书;家长可以选读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书,也可以选读有利于教育孩子的书。
4.读书方式的构想
读书方式主要有:①家长与孩子各自选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②家长诵读孩子的书,让孩子体验、享受读书的乐趣;③孩子诵读给家长听。
5.读书要求的构想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中高年级学生读书时要读读划划,注注评评,结合进行;每读完一本书,要及时填写《读书登记表》;学生精读后要定期写读书日记,把自己的读书感受记录下来。
(三)熏染家庭语文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孩子经常有“书香”的熏染,睡觉、饭前、闲暇之时信手拈来,定能培养孩子阅读习惯,乐此不疲;熏染家庭语文学习氛围,如每日的餐桌文化、接送路上的家教、每日临睡一故事、家庭新闻一刻钟、家庭阅读活动秀、家庭事务决策会、快乐的家庭之旅、家庭温馨阅读区等。
四、沐古城文化打草稿,锦绣河山,尽入文章——享受乡土文化语文的厚重
临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开展乡土文化环境语文实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展以“临海乡土文化”为核心的菜单式享受语文学习,其基本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主题,围绕主题开发许多可供选择的“主菜单”——小专题,围绕小专题再开发出许多“小菜单”——小小专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研究小组,选择“菜单”,拟定方案,开展调查研究。
(一)“主菜单”(小专题)的开发探索
围绕“临海乡土文化”这一主题,我们主要开发了以下主菜单:临海山水文化、临海美食文化、临海风俗文化、临海历史发展、临海名人考究等。
(二)“小菜单”(小小专题)的开发实践
围绕上述“主菜单”,我们又挖掘了许许多多的小菜单,如“临海山水文化”的小菜单开发:江南长城的研究(江南长城的优势、民间传说与江南长城、制约长城的情况调查)、东湖的发展研究(导游东湖、东湖的名人足跡追寻、东湖发展前景与展望)、巾山的发展研究(巾山塔文化、龙兴寺与宗教文化、巾山名胜古迹探寻)。面对得天独厚的临海风景名胜,我们要求各研究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游一游(体验名胜)、访一访(了解名胜)、查一查(挖掘名胜)、说一说(赞美名胜)、写一写(介绍名胜)、编一编广告词(推销名胜)等活动。同学们深入其中,乐此不疲,语文综合能力无形中得到发展。
如“临海美食文化”的“小菜单”开发:蛋清羊尾寻微、麦饼麦油脂溯源、铜钱饼考证、糟羹的来历……实践中,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美食节,目睹那摩肩接踵的热闹场面,品尝那美妙绝伦的美食小吃,再组织围绕下列板块展开研究:①美食的种类名称;②美食的外观滋味;③美食的原料配制及制作方法;④与美食有关的风俗和传说。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找资料,做采访,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临海拥有许多独特的地方风俗文化。如“临海风俗文化”的小菜单开发:拜岁风俗探寻、清明风俗寻究、老爷寿日溯源、七月半的来历等。实践中,我们引领学生追溯风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并走进风俗,感受其中的融融民情。学生们文思泉涌,一篇篇稚嫩而又民俗风味浓厚的小品文随之而来。
通过“菜单式”实践探究,每位学生探究的欲望充分激发,在这个自由的探究天地里,他们无拘无束地自主合作,体验感悟,沐浴着临海文化的洗礼,规划着临海发展的未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形中得到了增强。同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撰写研究报告,学生的探究能力、语文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总之,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体验到与文本对话的激情和愉悦,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探究的魅力,品味到语言和意境之美,吸取丰厚而醇香的文化精髓。语文教育的过程,理应是学生享受语文、享受生命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养和谐创生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窦桂梅.激情与思想[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