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8-03-22仇立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竞争可以归结为高素质人才竞争且该竞争态势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亦将愈演愈烈。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高等院校就必须转变观念,并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及时调整拓宽专业领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本文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背景,融合观念创新与学校发展,遴选天津医科大学为调研对象,就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深入探索性研究,以期为探索高校内涵式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相应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观念创新;科学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国务院于2015年10月印发执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基点,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积极建设一批在国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大学与学科。该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历经“211工程”“985工程”系统建设后对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调整与理性重构,充分彰显党中央国务院践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决心。本文基于“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融合观念创新与学校发展理念,选取天津医科大学为调研对象,就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深入探索性研究,并对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归纳。
二、探索高校内涵式发展,培育创新型人才
(一)积极拓展学生自主选择与个性发展空间
培育创新型人才需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选择权,相关研究成果业已印证复合与交叉往往在自由选择中得以实现。天津医大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针对原有刚性教学计划及统一培养规格进行系统整改,并以通识教育为基点,秉承宽口径、柔性化专业教育理念,进一步将选修课程学分占比提升10%,努力为学生自主建构自身知识体系、发展个性空间提供必要条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开创了导师指导下个性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在全国首推体育教学学分制改革,使学校体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足球、龙舟等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对体育教学满意度评价显著提升。自2003年至今,学生在获取学科大类和相关基础课程学分后,可参照自身兴趣特长及发展规划,通过优秀生免考、特长生测试、普通生考试等途径在全校范围内跳转专业,从而确保学有专长学生可按自身选择进入各专业继续深造。学校还因材施教积极践行差异化教学理念,针对学有余力同学允许其辅修其他学科专业课程。上述举措为系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密切联系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天津医大在发挥传统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基础上立足京津冀,加快拓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领域。近十年新申报本科专业约占现有本科专业总数33.3%。学校打破先设置本科专业再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专业建设惯例,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新拓展30余个专业中,10个依托国家重点学科,5个依托具有博士学位点学科,15个依托具有硕士学位点学科,使新专业发展具备坚实学科基础。学校17个传统优势专业已取得國际医学会认可,达到抑或接近国际标准。上述优势学科及专业还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强强联合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学校先后与22个国家94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成立国外专家顾问委员会,聘请119位世界知名医学专家、教授担任学校各学科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在医学、生物医药领域积极展开高水平国际合作。
(三)以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基点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通常涉及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与专业学术前沿。天津医大参照全面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学科专业知识规律性、系统性,建构纵向优化、横向贯通、模块组合课程体系,并对其进行多次修订与完善,以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明晰课程与课程模块间潜在关联。与此同时,天津医大还积极构建实践课程体系,规定学生选修其他学科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均可纳入学分累计,该举措有效促进了多学科交叉、整合,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夯实理论基础。近年来学校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在国际医学生学习竞赛和基础理论研究中先后荣获“挑战杯”全国及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诸多重要奖项,团体总分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此外,天津医大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关要求为蓝本适时启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和特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力求建成一批国内外领先特色课程。目前,学校已形成国家级、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创新教育体系。
(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天津医大以医学为核心、以生命科学为依托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更新课程内容同时,注重适时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观念,鼓励其采用慕课、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合Blended Learning模式采用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目前天津医大已建成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基地以及5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天津医大创新践行分级教学、自主选修模式;聘请国外资深专家担任英语学院院长,由外教亲授听力、口语等相关课程;与此同时为提升学员同声传译水平,天津医大还积极增设医学应用类双语选修课程。在医学伦理学等国家级精品课教学理念创新层面,天津医大注重在教学实践环节与临床医学实习相融合,要求学生结合“大医精诚”理念展开系统研究并最终完成相关科研论文;课程考核方式则调整为由平时成绩、阶段测验及科研论文几部分成绩累加,该方案业已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实践教学
天津医大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高度重视学生实习与实践训练,并基于整体性、有序性、效率性原则,以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与综合实践模块建构实践教学体系,规定临床、卫生事业管理及护理专业实训环节不低于两年,法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不低于一年,并督促各二级学院严格按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此外,学校为进一步激发学员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还进一步规定:其一,学生获得发明专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在各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可给予创新学分;其二,在社會实践抑或社团活动中表现卓越者亦可获得奖励学分;且上述两类学分均纳入学分绩点。天津医大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探索校内外相融合实习模式、努力拓宽实习渠道;积极争取国际著名大学医学院鼎力支持,通过其捐助的资金、图书及医疗设备等资源现已配套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各学科专业实验室与现代化医学图书馆。
(六)激发学生创造激情,适时引导学生融入导师科研项目
大学生思维敏锐,有冲劲,有干劲。学校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针,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为在校研究生、本科生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创造实践条件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学校依托科研、实验中心建立创新活动与竞赛基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并提供相关学术指导辅助其系统养成严谨科研素养。长期以来,天津医大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对本科生进行准研究生训练。天津医大还把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重要途径。在学校政策支持与组织领导下,科技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沙龙、报告讲座等科技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目前学校有注册学生社团20余个,这些社团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三、结语
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硕果累累、成绩斐然,90%以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表明历届毕业生整体素质优良。国家医药总局、全国医学会均一致评价天津医大为构建医学教育创新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届天津医大毕业生在岗位上所表现的严谨科研作风、执著创新精神、谦虚待人礼仪均从不同侧面彰显了魏巍学府“知行合一 德高医粹”之校训,令世人瞩目。上述评价正是社会对高等院校观念创新与科学发展认可的最好印证,然而仍须清醒意识到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契机指导造就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系统人才培养工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仇立.论六西格玛理论对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
[2]李国仓.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道”与“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