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者需求的开放大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研究
2018-03-22张晓芳赵朦
张晓芳 赵朦
摘 要:在开放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推进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建设优质的人文素质课程是其重要任务。通过对530位来自18个专业学员人文素质课程需求的调查分析,梳理出7个系列的人文素质课程受学员的欢迎程度,遴选出需重点建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中,需遵循开放性、通俗性、职业性的原则,不断优化资源、分期建设、动态更新,凸显课程结构的模块化、选择性、动态化的特征,同时,从混合式教学支持服务、非学述性支持服务、激励性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升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完善学习激励机制。
关键词:开放大学;学习者需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赋予开放大学新的使命,开放大学应在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开放大学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将肩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任。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尔·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以能促进人的多方面终身发展和人格完善,使其有志于并有能力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贡献为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大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但是,一直以来,开放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人文类课程被弱化,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素质培养课程学分占比不到3%,成人学习者的人格、道德的塑造和陶冶以及个性与意志的培养被忽视。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开放大学,在转型发展中必须重新审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中发挥应有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意在培养学员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国民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人文学科作为人生教化之学,其涵盖的学科主要有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开放大学需立足终身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和市场变化,依据学员的个性和需求,构建系统、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使其贴近实际、富有特色、关乎人的全面发展。
为准确把握成人学员对人文素质类课程的需求情况,结合学校现有资源,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听取校内外专家和教师的意见,编制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基本信息、支持服务和人文课程需求,编制完成后的问卷录入学校的信息反馈平台进行数据搜集。调查为期2个月,共收到530名学员的调查结果,全部有效。随即将调查数据导出、汇总和分析。
二、学员基本情况
本次参与调查学员达530人,全部属于开放大学的成人学员,其中男性222人,女性308人;年龄段占比最多的为25-30岁(31.9%)及31-40岁(34.7%)的群体,2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学员之和仅有0.8%;本、专科学员分别占40.9%和59.1%,涵盖行政管理、会计、工商、机电、计算机、教育、文化产业等18个专业,分布较为广泛(见图1)。
此外,通过对受访者职业的梳理和分类,人数排名前10位的职业如表1,大部分学员供职于企业,且多为基层员工,工作压力和强度普遍较大。工作年限方面,1-6年的占48.1%,近半数学员的职场经历不深,职业处于发展期,希望通过开放大学进一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竞争力。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学员的家学矛盾,工学矛盾突出,调查表明,半数以上(57.4%)学员主要的学习时段为工作日下班以后,其次是周末和节假日,学习时长排名第一的为1-2小时。从工作和生活中挤时间已经成为成人学员学习的常态。为此,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应以不增加学习负担为前提。
三、支持服务情况分析
人文素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支持服务的支撑,学习支持服务可分为学术性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学术性支持服务主要指与学员具体的专业、课程学习有关的支持和帮助活动;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一般指与具体课程内容无关的支持和帮助活动,如:入学咨询、学费、注册、技术、心理和情感等问题的解决活动。为了发现当前课程教学运行和服务中的问题,我们设计了针对学术支持和非学术支持层面的问题。
(一)学术性支持
首先,47.4%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课程知识基本满足要求,6.2%表示不满足。鉴于此,对于身居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成人学员,课程学习资源的更新很重要,要贴近市场,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引入最新的科技和管理成果,才能开发出学员欢迎、实用有效的“课程产品”。
其次,认为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效的学员分别占90.6%和91.3%,表明大多数学员对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予以肯定,对掌握知识和技能发挥的作用表示认可;就网上资源而言,82.5%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丰富,满足学习需要,按照资源类型的受欢迎程度,依次为视频类、文本类、PPT类、动画类。为此,在设计人文素养课程时,应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类资源,采用多种类型,分主题,分层次,拓宽自主学习和碎片化學习渠道,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非学术性支持
非学术支持方面,学员对学校提供的入学教育较为满意(93.8%),但对无线网络、信息通讯、网站建设等信息支持的满意度仅为69.6%,“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延续开放大学的信息技术优势已经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师生的沟通最常采用的是QQ和微信(67%)以及面对面交流(23.2%),而电话和短信则较少使用(9.8%)。调查显示,89.2%的受访者对“小组合作学习”表示欢迎,据此,在人文素质的提升过程中,开展类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能大大提升成人自主学习的效果。在调查中还发现,成人辅导员队伍平均年龄偏大,网络工具使用能力不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支持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人文素质课程需求分析
首先,在除专业能力外,成人学员急需提升能力选项排名中,沟通能力(30.9%)、人际交往能力(30.4%)、职业规划能力(27.7%)、文化素质(26.4%)位列前四,与前文大多数学员的职业相匹配,这四种能力确实是职场必备,而在日常工作中能系统提升的渠道较少。为此,我们遴选了7个系列的人文素质课程供学员进行不定项选择,受欢迎程度见图2。
其次,针对各个系列课程,我们选择了4~6项不等的热点授课内容,数据汇总后按照各个系列的选择人数进行从高到低排名。不难发现:各个系列的课程均存在相应的受众人群,不存在选择人数为0的课程;每个系列中均存在1~2门最受欢迎的课程,这类课程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与生产、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实用性、趣味性、可读性强、受众分布广;纵向分析来看,位列前三位的课程分别是:财贸经济类课程中的投资理财系列(35.3%),艺术审美类课程中的音乐系列(34%),历史地理类课程中的旅游与交通系列(32.6%)。
我们将数据进一步进行整合,如表2所示,横向为课程类别,从A到G标注,纵向为课程主题和内容,同理按照1到6排名,对于人数百分比小于10%的课程加注“ * ”,由此形成开放大学人文素质课程需求矩阵,如果用“课程类别+课程内容”的形式表示,则“A1=《情绪管理》”,“B2=《劳动保障》”以此类推。很显然,字母和数字排序越大,以及带“ * ”的课程,受众人数越低,从办学成本的角度考虑可以暂缓开设;反之,对于学员需求强烈,字母和数字排序较小的,应集聚优势资源将其建设好、维护好,打造成开放大学的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从表2的需求矩阵图可以得出: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心理学、劳动合同、劳动保障、心理保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俗及物产、投资理财等可作为重点人文素质类课程进行建设与开设。
五、开放大学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思考
(一)人文素质课程是提升学员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
开放大学的学员大多来源于各行各业,年龄分布于21-40岁间,生活背景、职业状况、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思想水平和人文素养也参差不齐。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片面强调认知教育,忽视了情感、伦理道德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缺乏身体素质和审美教育,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从对成人学员的调研中也得到了印证。所以,开放大学在课程设置中要增加适合成人学员需要、促进成人学员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文素质类课程,并增加开设比例,打造人文特质的课程体系,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开放大学应在塑造和培养“合格职业者”的使命中有所担当,尽管成人学员存在“拿文凭”“60分万岁”等功利的学习目的,但作为教育输出者的我们,应积极引导,以人文素质课程为载体,不断探索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内涵之道,实现教育的非功利价值:人伦教化和文化传承。
(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开放大学的学习对象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学习对象多元复杂,学员的学习需求各有侧重,人文素質课程根据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应涉猎广泛,不断拓展,呈开放性的建设状态。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人文素质课程可以由开放大学系统的老师开发,也可以由其他高校的老师开发,可借鉴名家名师的资源,也可借用学员提供的案例和素材。人文素质课程的共建共享、兼收并蓄和开放包容是其保持生命力之所在。
2.通俗性原则
从调查的数据看,开放学员大都工作在基层,学习环境一般,学习基础较差。因此,人文素质课程要接地气,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深入浅出,要切合学员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多用案例和故事的形式,以小见大,小故事大智慧,增加课程的通俗性和趣味性,真正让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3.职业性原则
开放大学培养的是“合格职业者”,是对在职者的“再塑造”,教授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作为一名合格工作者的必备职业素质,是开设人文课程的初衷之一。各专业应逐步开设与职业相关的素养课程,针对某一职业或行业,培养特定职业所需的精神及文化素质,以此强化学员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认同。
(三)人文素质课程结构应具有的特征
1.模块化
开放大学办学的系统性和学员层次的多样性,决定人文素质课程结构需模块化设置。模块一:统设课程,针对办学系统统一开设,如心理调适、人际交往、法律常识等课程,具有普适性,从调查来看,也是学员普遍需要的,这些课程由国家开放大学统一组织建设;模块二:职业素养类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分析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核心素养,设置职业素养类课程,由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共同建设;模块三:地方课程。成人学员普遍关心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通过地方特色课程培养学员的家国情怀。结合区域特色,由地方开放大学开发地方文化课程和拓展类课程。
2.选择性
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内部的区域差异大,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不同人文知识结构的人才,必须赋予人文素质课程相应的选择权,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学员个性发展、职业发展的需要。模块化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各占一定的比例,必修课培养学员的核心人文素养,有统一的学分要求;选修课根据个性化培养需要选择,每个专业针对专业培养要求选择,学员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进行学分积累和转换。
3.动态化
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的丰富与拓展,人文教育的需求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为了便于调整、适应变化,人文素质课程架构应动态化设计,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单位编制,各主题相对独立,一个系列的同类主题构建成一门课程,同学科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主题、课程和课程群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及学员需求的变化而变动,并可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同时,按需要进行搭积木式的调整,不同课程之间相关联的主题可重新组合成新的课程。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常州为例,可以将感悟常州先贤美德、常州节俗漫谈、常州习俗漫谈等主题为单元建设课程《龙城乡情》,《龙城乡情》《常州历史文化概揽》《常州方言文化》等组建成常州地方文化课程群,课程群里不同课程的相近主题可搭建新的课程,《龙城乡情》《常州历史文化概揽》《常州方言文化》等课程里都有历史人物,把这些历史人物提炼出来可建成新的一门课程《常州历史文化名人》。这是一个可调整、可拓展、可重新组合的动态化的课程结构图。
(四)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1.优化资源
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应发挥开放大学系统优势,一方面,优化现有的通识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龙头、省市开放大学为主体、县级开放大学为补充组建课程建设团队,立项建设人文素质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聚集优势资源,吸取网络优质课程的精华,将课程建成开放式的在线课程。课程资源类型采用学员最喜爱的视频类,以微课的形式呈现,便于学员碎片化学习。
2.分期建设
人文素质课程涉及文、史、哲、艺等多种学科,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全部开设任务巨大。为此应确立“分期建设,突出重点”的建设思路,例如一期首先建设A1课程至E3课程所框选区域(如表2)的课程栏目,其中A1课程至C3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作为精品打造,发挥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建设第二、三期课程。同时,实施边建设边使用的策略,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评估学习成效,及时调整课程的建设方向,使课程真正切合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动态更新
在人文素质课程实施运行过程中,要根据选课情况,学员反馈等进行动态更新,对长期无人选择或少有人选择的课程要加以淘汰;对学员反响良好的课程,予以迭代开发,精心建设;对出现的新需求及时满足,不断开发新的课程,紧贴市场和时代要求。
(五)提供人本化的课程学习支持服务
1.混合式的教学支持服务
经调查,35.2%的学员建议采用大量线上学习、配合少量面授辅导的方式,33.8%的学员建议纯线上学习。为此,人文素质课程可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线上学习为主,开发建立“选课-学习-评价-反馈-获得学分”的一站式服务系统,未来更可以加入移动学习端,使在线自主学习更加便捷。同时,组建线上和线下的学习社区,线上组织热点问题的讨论、沙龙聊天等,线下组织走访、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增加学习的趣味、体验和感悟。
2.非学术性的支持服务
为了更好地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学员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习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针对新开设的人文課程,应帮助学员了解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学了将有何变化这三个问题,增强学习的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辅导员通过论坛、微信、QQ、面对面等多种方式,积极与学员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全程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问题和困难,甚至可以一起学习,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良好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也是开放大学人文情怀和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
3.激励性的政策支持
可以预见,学习资源建设和学员需求永远不可能完全匹配,工学矛盾和家学矛盾对成人学员来说始终存在。以上调查结果中“学习持续时间在1-2小时,工作日晚上学习”等习惯表明,成人学习的不可持续性可能导致学习动机下降,甚至中断学习行为。另外,人文课程可能被误读为“额外增加的课业负担”,从而引起学员的“心理反感”。为此,针对有意愿学习的学员,应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如累计学分、专业课成绩互换、评优评先等多种物质与精神鼓励的方式,激励学员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叶澜.终身教育视界: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J].中国教育科学,2016(3).
[2]王丹.现代远程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12).
[3]符晓黎.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素[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
[4]]易前伟.人文教育在高效教育体系中的融合与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17(1).
[5]李醒东.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趋向[J].教育与职业,2009(8).
[6]张春燕.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7]李晓林.谈开放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0(7).
[8]高勇,魏玲玲.远程开放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