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调脾养胃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肠激素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8-03-22熊利红
熊利红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200)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引起的胰液、胆汁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胃内,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出现胃黏膜慢性炎症的病变[1]。目前临床西医以促胃动力药、抑酸药、结合胆酸盐药物治疗为主,长期口服易产生耐药性,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如何提高临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成为广大消化内科医师共同研究的焦点。中医理论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胃痛”“痞满”等范畴,病机在于寒热夹杂,气失升降,临床治疗原则为调脾和胃、降逆散结[2]。笔者观察了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调脾养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92例,西医诊断符合《消化内科学》[3]中相关诊断标准,临床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隐痛,呕吐伴有黄绿色胆汁,纳食降低,体质量减轻,剑突或上腹部不适或压痛;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或胃窦黏膜水肿、脆性、充血、糜烂等;幽门口可见胆汁反流;胃黏液、胃黏膜上有绿色或黄色胆汁染色。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肝气犯胃证相关诊断标准,主症见上腹痞满胀痛,情志不悦加重,嗳气,口苦,次症见纳差,情志抑郁,心烦不寐,反酸烧心,舌红苔薄,脉弦。全部患者同意参加此次临床研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机械性刺激、胃切除手术、胆囊切除手术引起的胆汁反流者;心肝肺肾、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严重功能不全者;伴有其他急慢性感染病变者;依从性差,不能完成整个疗程者;对此研究药物过敏者;上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等病变者;1个月内有抑酸、促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相关治疗史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20~63岁(39.28±7.14)岁;病程(1.37±0.29)年(3个月~3年);胆汁反流分级1级(幽门口溢出少量泡沫状黄色液体,黏液湖呈淡黄色)9例,2级(幽门口溢出中量泡沫状黄色液体并反流入胃,黏液湖呈黄色)16例,3级(幽门口溢出大量泡沫状黄色液体并反流入胃,黏液湖呈黄绿色)21例;幽门螺杆菌阳性6例。对照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21~62(39.19±7.20)岁;病程(1.32±0.31)年(4个月~3年);胆汁反流分级1级11例,2级17例,3级18例;幽门螺杆菌阳性4例。2组性别比例、年龄、病程、胆汁反流分级、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1116,规格:40 mg)40 mg口服,1次/d,于早晚饭前服用;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0119,规格:10 mg)10 mg口服,3次/d,早中晚三餐前服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调脾养胃汤治疗,方药组成:半夏15 g、黄连6 g、黄芩12 g、党参12 g、干姜9 g、大枣9 g、代赭石15 g、旋覆花12 g、甘草6 g;显著反酸者加瓦楞子30 g、乌贼骨18 g;嗳气吞酸者加吴茱萸6 g;瘀血者加丹参15 g。每日1剂,水煎服,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2组均于治疗2个月后统计疗效。
1.3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进行胃镜检查,观察2组患者胆汁分流分级情况;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8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8水平。
1.4疗效评定标准[4]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均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无胆汁反流,胃黏膜光滑完整;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显著好转,胃镜检查胆汁反流明显降低,胃黏膜炎症浸润显著减轻;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好转,胃镜检查胆汁反流降低,胃黏膜炎症浸润减轻;无效:上述标准均未达到,甚至病情加重,胆汁反流加重。治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1.5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录入SPSS 17.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胆汁分流等级比较 治疗前2组胆汁分流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胆汁分流等级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的胆汁分流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胆汁分流等级比较 例
2.32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MTL、GAS、TNF-α、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GAS、TNF-α、IL-8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MT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研究组GAS、TNF-α、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MT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 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理论的病机为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脾胃不和,胆汁上逆,侵犯胃脏,胃失和降;或胆腑湿热内蕴,气血瘀滞,疏泄失常[5]。本研究采用自拟调脾养胃汤治疗方中半夏辛温止呕,散结除痹;干姜回阳通脉,温中逐寒;黄连解毒泻火,消痞降逆,燥湿;黄芩清热燥湿;党参健脾补气,侧重于脾胃气虚,还能和胃生津;浙贝母开郁散结,清热解毒;乌贼骨制酸止痛;瓦楞子能制酸止痛,软坚散结;延胡索理气止痛;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能镇咳,降低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黏膜;干姜能促进胃肠蠕动;黄连能抑制胃酸分泌,抑制幽门螺杆菌;黄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幽门螺杆菌,还具有抗炎、抗应激反应作用;党参能调节胃肠运动,抗溃疡;浙贝能抗幽门螺杆菌;瓦楞子能制酸止痛,抗消化道溃疡[6-8]。
表3 2组治疗前后MTL、GAS、TNF-α、IL-8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关系密切。TNF-α主要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炎症反应中重要的炎性介质,能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诱导炎性细胞浸润、黏附、聚集等,进一步损伤胃黏膜的内皮细胞,损伤黏膜的屏障功能[9]。IL-8是一种炎症趋化因子,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参与炎症反应,促进炎症反应进程,刺激新血管生成。IL-8的水平与胃黏膜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0]。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后TNF-α、IL-8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自拟调脾养胃汤能显著减轻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胃黏膜的内皮损伤。
MTL是胃肠重要的激素之一,由Mo细胞分泌,主要分布于小肠内,能促进胃肠运动及胃电活动,加快胃肠道对电解质水的运输,促进胃排空。MTL的水平不足可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松弛,胃张力不足和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胆汁等肠液在胃腔内潴留,加重胃黏膜损伤[11]。GAS主要是由G细胞或胃窦分泌,能调节胃酸分泌,提高消化道血流量,营养胃黏膜细胞及促进其增殖,促进胃黏膜生长。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过程中,胃黏膜萎缩,G细胞数目会明显减少,导致血清中GAS的水平也显著降低。GAS的水平可反映胃黏膜萎缩的程度。GAS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的灵敏指标[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MTL、GAS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自拟调脾养胃汤能显著改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肠激素水平,促进胃排空,延缓胃黏膜萎缩,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自拟调脾养胃汤能调节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胃肠激素分泌,降低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1] 魏颖,丁士刚.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2014,12(5):305-308
[2] 朱永钦,罗昭琼,朱永苹,等.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研究概况[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8(2):189-192
[3] 钱家鸣. 消化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68-173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7
[5] 刘源,张立平,陈丽如,等. 近5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近况[J]. 西部中医药,2015,28(9):137-141
[6] Nesya Mutiara,孟静岩. 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近况[J]. 天津中医药,2015,32(10):630-633
[7] 肖洪玲,田凌云,方正清,等. 半夏泻心汤合并西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2):2257-2259
[8] 纪越,王拓然,刘春柳,等. 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况[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2):156-160
[9] 郝婷婷,马晓鹏,温彦丽,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血清TNF-α、IL-8和VEGF水平及其与胃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7):769-772
[10] 李彦,马欢,李媛,等. NF-κB与IL-8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16,32(4):583-585
[11] 蒋宝平,田磊,张雯,等. 胆胃双和汤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对胃肠激素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25(4):450-454
[12] 蔡菊,白光. 降逆和胃汤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TNF-α IL-6及GAS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14,12(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