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的不同完美类型者心理特点研究
2018-03-22陈妮娅吴雪婷上官安琪傅敏毛筠茜魏新益
陈妮娅,吴雪婷,上官安琪,傅敏,毛筠茜,魏新益
(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福建 福州 350300)
一、引 言
完美主义[1]是对完美无缺的强烈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这一人格倾向体现为对自身提出过高的要求且时常伴随对自身的批判性评价。完美主义概念最初由Adler[2]提出。他认为人类存在一种追求卓越的先天内驱力,即追求卓越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然而,在早期对完美主义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大多将其用来描述一类负向的心理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例如,Parker[3]&Adkins[4];Schuler,)认为,完美主义不仅存在消极成分,还具有积极成分。为此,完美主义者可以根据完美主义的不同成分划分为相应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完美主义的不同成分有助于对完美主义类型更进一步地区分。
Hamachek[5]首次把完美主义类型归纳为两大类,分别是平常型和神经质型的完美类型者。对这两类特性的划分与描绘为之后完美定义实行群体分类的相关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Parker[6]使用Frost等人设计的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FMPS) 对 820名资质优异的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借助聚类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学生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健康的完美类型者(healthy perfectionist),功能障碍型完美类型者(dysfunctional perfectionists)和非完美类型者(non-perfectionists)。有研究者[7]通过Frost量表实施相关测试后,也得到了类似归类的结果。而Rice和Slaney[8]采用其独立开发的近乎完美主义量表修订版 (Almost Perfectionism Scale-Revised,APS-R),以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完美类型进行区分,包括适应良好完美类型者、适应不良完美类型者与非完美类型者这三类。而且,在对各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发现属于适应不良类型的大学生存在更多的不良心理症状(如抑郁等消极心境)。相反,属于适应良好类型的大学生却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特点(如易对生活感到满意等积极心境)。
在完美主义测量进行探索的初期阶段,Burns[9]认为其是一种单一结构的心理机制。而后通过其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使得完美从单个维度的结构向多个维度的结构转变。Hewitt和Flett设计的Hewii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ewit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HMPS)从人际关系层面认为,完美是以三维结构的形式存在,包含了自我定向(Self-oriented)、他人定向(Other-oriented)与社会肯定(Socially-oriented)这三个维度。自我定向即个体给自身提出的理想要求过于严厉,其努力将事情做到完美无瑕且伴随着严苛的自我批评。他人定向即个体对首要的他人给予较高的盼望和严谨的评判准则。社会肯定即个体自身会因害怕他人对自身的失望而极力去完成他人对自身的希冀。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Scale,FMPS)是由Frost等人(1990)根据个体自身内部产生完美的因由而设计并将其划分为六种重要成分,包括对错误的在意度(concern over mistakes)、行为的迟疑度(doubt about actions)、个人规格(personal standards)、条理组织度(organization)、父母期望度(parental expectations) 和父母责难度(parental criticism)。对错误的在意度又称为关注错误,即个体对错误的不良反应,存在错误即失败的观念并会在出现错误时进行自我批评。行动的迟疑度指个体在做事时较犹豫不决且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同时常对自己的表现感到不满意,以至于不能真正的结束已完成的任务。个人规格即个体对自身设立的规格要求是不着边际的,同时会过分极力地去完成目标。父母期望度即父母对个体的各方面寄予冀望时的程度。父母责难度即个体受到来自父母的责罚或责备程度会因其完成任务的完整度而施行。前两个量表均表现出了完美的消极倾向,而Slaney等人修订后的近乎完美主义量表(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APS-R)弥补了上述量表的不足,添加了积极完美倾向的内容。他们在最初所编制的量表基于完美主义心理的行为表现,将完美主义的倾向分为四种典型行为:标准与秩序(Standards and Orde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焦虑 (anxiety) 和拖延 (procrastination)。而后他们修订了量表,将原来的四个维度修改成三个维度,即高规格(High standard)、秩序(Order) 和差异性(Discrepancy)。高规格是个体对自身提出的规格要求过于严厉。秩序即个体做事情时表现出的顺序性和整洁性。差异性是为自身设立的准则要求与其实质能力水平之间的差别。
上述中的三个完美主义量表是当前应用程度较高的典型量表,他们分别以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完美主义的结构和内涵。以往研究大多将这三个量表单独使用,未能较好的划分完美主义类型和考察不同完美主义类型心理的差异性。本研究旨在借助这三个量表测评完美主义,在Hewitt、Frost、Slaney和Parker[6]等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适应良好、适应不良的完美二阶因素为划分,运用聚类分析对大学生的完美主义类型进行归类,同时比照各类型的大学生在正负向心理指标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对各类型的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剖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完美主义人格研究理论体系的认识,同时也对于心理咨询与临床工作者正确了解完美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抽取310位福建师范大学全校公共课的在校生作为样本,共31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80份。其中,男生103人,女生177人;农村为192人,城镇为88人;年龄为17岁至24岁,其平均年龄为20.68岁。
2.研究工具。第一,完美主义量表。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MPS)等在修订的中文版量表中,把完美主义分成3个维度,即自我定向、他人定向与社会肯定。该量表由33个题项组成且采用利克特7点记分,分值的高低说明了其完美类型的偏向性。该量表信效度均达到测量学要求。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在訾非和周旭(2006)修订的中文版量表中,把完美主义分成5个维度,即错误的在意度、条理组织度、个人规格、行动的迟疑度和父母期望度。该量表由27个题项组成且采用利克特7点记分,分值的高低说明了完美类型的偏向性。该量表信效度均达到测量学要求。Slaney修订后的近乎完美主义量表(APS-R)在杨丽等人修订的中文版量表中,把完美主义分成3个维度,即高规格、秩序与差异性。该量表由22个题项组成且采用利克特7点记分,分值的高低说明了其完美类型的偏向性。
第二,正负向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运用利克特5点评分对20个题项进行判断,分值的高低分别表明相对应情绪水平的高低。
第三,Beck抑郁问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运用利克特3点评分对21个题项进行判断,总分越高表明个体抑郁症状越明显。
第四,状态焦虑问卷(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本研究采用 STAI中的状态焦虑问卷(S-AT),运用利克特4点评分对20个条目进行评判,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焦虑程度越强。
第五,生活满意度(CMSLSS)。运用利克特7点评分对36个条目进行判断,分值的高低分别说明其对生活满意度的高低。
三、结 果
1.完美主义类型的聚类分析。本研究首先分两步骤进行聚类[8],相继利用其离差平方和与欧式距离平方和来确定聚类数。当聚类数值从2改作3时,其凝集指数的变动为最大。由此认为,大学生的完美类型可以集成三类。根据结果可得知,隶属第一类的117人(占总类的41.79%);隶属第二类的69人(占总类的24.64%);隶属第三类的94人(占总类的33.57%)。
从对各类型大学生的完美二阶因素运用多因变量方差分析得出的数据中可得知,Wilks’s λ=0.32,F(4,552) =105.65,p<0.001。根据完美二阶因素各自与聚类出的三个组别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其检验结果可推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后又根据LSD事后检验的结果可知,第一类型在完美二阶因素上的得分最低;第二类型在适应良好完美这一因素的分值上均比第一、三类型高;而第三类型在适应不良完美这一因素的分值上为最高。之后将以上结果与Rice[8]和Slaney的研究成果对照后,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为此,按照类别顺序可以认为,其分别对应非完美、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这三大类的完美类型者(见表1)。
2.剖析对比三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三类大学生在正负向心理指标上所实行的多因变量方差分析得出的数据可知Wilks’sλ=0.79, F(10,546)=6.71,p<0.001。在对正负向情绪、生活满意度、抑郁和状态焦虑这5个心理指标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后,其结果表明各类大学生的完美类型分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由表2可知,在正向情绪上,适应良好完美类型的得分明显大于另外两类型的得分;在负向情绪上,最大的分值隶属于适应不良完美类型者;在生活满意度上,适应不良完美类型者的得分明显小于另外两类型的得分;在抑郁上分值最大的是适应不良完美类型者;在状态焦虑上,适应不良完美类型者的分值为最高。
表1 不同完美主义类型大学生的完美主义维度得分比较 (M±SD)
表2 不同完美主义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得分比较 (M±SD)
四、讨 论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推断,大学生的完美主义类型是由适应良好、非完美与适应不良这三个群体组成。同时通过对三个群体在正负向情绪、生活满意度、抑郁和状态焦虑上的得分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其结果与一些前人的研究相符合。
适应良好完美类型者在适应完美维度上的分数是最高的,其具有为自身设置高标准,对自己抱有较高的期许并尽力将事情做到完美的行为倾向。这一类群体在正向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为最高,而在负向情绪、抑郁和状态焦虑上的分数则较低。这意味着,当适应良好完美类型者实施高标准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对自己的期望水平,以缩短理想标准和实际现实的距离。同时,在要求完美之际不会对自己过度批评,反而多给予自己正向情绪,使得他们容易从生活中得到满意感。因而本研究认为,适应良好完美类型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最高的,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Hamachek[5]、Parker[6]两人分别所提出的正常完美类型者和健康完美类型者类似。
测量得出的数据虽表明正向心理指标上的适应良好完美类型分值大于非完美类型者,但将他们于负向心理指标上对比后可以看出两者间具有相似性质。非完美类型者会设定符合自身实际水平的标准,也不会过度要求自己把事情完成得完美至极。为此本研究认为,非完美类型者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处于另外两者之间,其心理特征与Parker[6]所提出的非完美类型者相像。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在正向心理指标上,虽然非完美类型者的分值比适应不良完美类型者的分值高,却也存在与适应不良完美类型者于负向心理指标上分值相近的情况。
大学生完美主义类型可分为适应良好完美类型、非完美类型与适应不良完美类型。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完美类型存在不同的心理特点。适应完美类型者在正向心理指标(正向情绪、生活满意度)上分值最高,适应不良完美类型者在负向心理指标(负向情绪、抑郁和焦虑)上分值最低,非完美类型者则介于二者之间。根据以上结论,心理咨询和临床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利用完美类型的测量工具对具有完美主义人格倾向的咨询者进行有效分辨,结合各完美主义类型者的心理特点对不同完美类型者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1]张斌.不同完美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11):868-872.
[2]Adler,A.Striving for superiority.InH.L.Ansbacher&R.Ansbacher(Eds.),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New York:Harper &Row[M].1956:101-125.
[3]Parker,WD.&Adkins,K.K.Perfectionism and the gifted.Roe per Review[J].1995,17:173-176[J].
[4]Schuler,PA.Perfectionism and gifted adolescents.The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II[J].2000,6(4):183-196.
[5]Hamachek DE.Psychodynamicsofnormaland neurotic perfectionism[J].Psychol,1978,15(1):27-33.
[6]Parker WD.An empirical typology of perfectionism in academically talented children[J].Amer Educ Res J,1997,34(3):545-562.
[7]Zi F.The Patterns of Perfectionism in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sand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ducational Environment,Personality,Encouragement,and Creativity[D].University of Georgia,D-Doctoral Dissertation,2003.
[8]Rice KG,Slaney RB.Clusters of perfectionists:Two studies of 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35(1):35-48.
[9]Burns,D.The perfectionist's script for self-defeat.Psychology Today[J].1980,14(6):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