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缺陷·弥补:基于隐喻映射的中医阴阳学说研究❋

2018-03-2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说素问阴阳

石 勇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00)

阴阳学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阴阳”一词最早见于金文[1],《易经》采用阴爻、阳爻演绎对立消长形成阴阳思维。从最初的日照向背到自然界的具象配对,宇宙中几乎所有矛盾运动现象都可以通过阴阳进行解释,由此形成阴阳哲学并惠及各学科领域。《黄帝内经》结合“天人相应”,运用取象比类,将阴阳哲学与人体结构、病因病机、治疗养生有机串联,形成中医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与中医学的结合看似完美无缺,却饱受批判与争议,合理与缺陷交织。本文从隐喻映射角度探讨中医阴阳学说的合理、缺陷及弥补。

1 中医阴阳学说的隐喻性特征

中医取象比类的本质是独具中医特色的隐喻映射[2-3]。对于中医阴阳学说而言,以概括化的阴阳逻辑作为始源域,将自然和人体作阴阳归属判定,从而把阴阳概念延伸到宇宙万物,构筑庞大的中医阴阳世界,再通过隐喻映射的方式使人体与自然相参,较直观的自然阴阳概念作为始源域向相对抽象的目标域人体映射,产生“人体是自然”实体隐喻,体现为自然阴阳向人体结构体征的位素、关系、特征和知识映射[4]。

表1 阴阳学说隐喻映射规律

表1显示,位素映射将自然域中的两个位素“阴”和“阳”映射到人体结构中,形成人体阴阳;自然阴阳的属性映射到人体形成中医临床分属,即中医阴阳范畴:人体上下、表里、脏器,脉的浮、沉、迟、数,药物的性能、气味、功效,疾病八纲等进行阴阳属性判定;自然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关系映射到人体,表现为人体阴阳的制约、交感、失调、转化;自然阴阳观强调阴阳概念对万事万物的统摄作用,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即阴阳本体论。即将宇宙万物归于阴阳范畴,并通过阴阳关系演绎事物的生成与变化。这种思维逻辑映射到人体,用于诠释生命活动、病因病理、疾病诊治等。

2 实体隐喻的解释力缺陷

综上,实体隐喻能够比较合理地描述中医阴阳学说,利用位素映射和属性映射将自然万物及人体纳入阴阳范畴进行统一诠释,利用关系映射阐释自然和人体中诸多复杂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利用知识映射揭示宇宙万物的阴阳本质和阴阳辩证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建构性作用,但实体隐喻并非尽善尽美。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为例,对一些矛盾冲突和本质性追问,缺乏合理的自圆其说。

2.1 阴阳归属的矛盾冲突

《素问·阳明脉解》说:“四支者诸阳之本也。”而《灵枢·阴阳系日月》则认为“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前者以内外论阴阳,后者以上下论阴阳。就“足”来言,按照前者标准属阳,而按后者标准则属阴,这种阴阳配属矛盾,挑战了实体隐喻位素映射和属性映射的统一性。

2.2 《内经》“尚阳”思想

《内经》一方面把阴阳置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同等地位。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但是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阳气在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中的主导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指出阳气枯竭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表达了一种“尚阳”思想,说明阴阳并非处于平等地位,质疑了实体隐喻关系映射的有效性。

2.3 对阴阳变化解释力的缺失

中医阴阳学说中的一些表达阴阳变化的具体概念如阴虚、阳亢等诱发因素是有哪些?阴阳交互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这些无法从实体隐喻属性和关系映射中得到揭示。

2.4 阴阳循环论思想

在谈及阴阳双方相互转化时,《内经》只是简单地提及“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寒生热,热生寒”,认为事物的变化只是阴阳之间周而复始的循环,而没有一个新质事物的出现,这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循环论的缺陷[5],实体隐喻的知识映射无法对此作出回答。

3 过程隐喻与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把人看作处于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而不是机械可分的实体[6]。中医之“象”指事物在自然本始状态下的呈现,即事物的现象层面,现象是事物在自然状态下运动变化的呈现,是一个过程[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笔者认为此句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即单一的实体无所谓阴阳,惟有二者产生关联与互动,阴阳才能成立,才会产生以此为基础的属性、功能和作用。因此,中医隐喻可以是动态元素之间的对应,体现过程意象图式向目标域的映射,即“过程A is过程B”式。

3.1 过程隐喻的位素是阴阳变化

《吕氏春秋·察今》认为,阴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阳为“发散的气体”。“阴阳”的本义是运动中的气体。过程隐喻属于“线”性思维,以事物的动态过程为参照,阴阳的运动变化本质与过程隐喻相契合。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之分,阴阳变化的量变质变作为过程隐喻的位素映射到人体,体现为人体阴阳的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3.2 过程隐喻属性是对阴阳变化的特征描述

阴阳对立斗争导致阴阳消长,太极体呈现阴性或阳性。当阴阳实力相当,太极体呈现平衡。阴阳消长平衡属量变,当量变达到极点时会出现阴阳转化的质变。先民从日夜更替现象中提取了对阴阳变化的朴素认识,将其哲理化用隐喻映射推而广之,映射到宇宙万物,无论有形的物体还是无形的太虚,都处于无休止的阴阳变化中;映射到人体,体现为人体脉象变化、病理变化与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相通应(《素问·脉要精微论》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3.3 过程隐喻的关系是阴阳变化过程中的量变质变关系

过程隐喻的关系体现“变”与“化”的转换交错,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与质变在相互交替中构成事物恒变。

3.3.1 量变到质变 过程隐喻消显阴阳本身,凸显阴阳变化,强调限度范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共长”“阴阳共消”。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一日之中有阴阳二气盛衰带来的人体兴奋与压抑。从某一时段看,这些变化带来阴阳之间不平衡,但从一年或一天总体看来,阴阳变化在量变到质变路径上发生,体现为量变的积累始终处在相对平衡之中。

3.3.2 质变到新的量变 阴阳转化发生于“物极”阶段,物极必反,开启新的量变。如夏季热极之时,产生阳盛之极的质变,此时新的量变开启,阴渐盛而及秋冬。阴阳转化映射到人体,表现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3.4 过程隐喻的知识是动态平衡思想

统摄万物的阴阳以运动变化的形式存在,通过量变质变规律实现动态平衡。映射到人体体现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变化协调、维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生命活动不正常是阴阳变化打破限度、导致不平衡的结果。人体阴阳盛衰与转化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标杆。中医利用阴阳过程逻辑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治。

4 过程隐喻弥补实体隐喻缺失

4.1 回答阴阳配属矛盾冲突

过程隐喻把事物间的运动变化过程置于本体地位,用阴阳变化取代阴阳两大范畴的本体论地位,阴阳概念本身的地位被模糊了,阴阳变化过程不受制于具体的事体。所以,以“足”为代表的阴阳归属矛盾冲突在过程隐喻中被消解,过程隐喻关注的不是“足”是什么,而是“足”能怎么样的问题。

4.2 回答《内经》“尚阳”思想

阴阳过程隐喻的属性是阴阳消长平衡,此“平衡”是阴阳动态关系下的相对平衡,有异于阴阳静态思维中的绝对“平等”。事实上,之所以认为《内经》有“尚阳思想”,乃是把阴阳关系置于静态的绝对平等关系为前提。阴阳概念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动态观念呈现,过程隐喻思维契合了阴阳本义,弱化了阴阳的个体功能,凸显二者整体性的此消彼长和相互转化,因此无所谓阴阳孰轻孰重的争辩。

4.3 回答阴阳交互机制

按照过程隐喻思维,一些具体概念如阴虚、阳亢都是阴阳变化的产物,阴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制约对方的力量减弱,必然引起对方的偏盛。阴虚则阳亢,即人体阴液不足时对阳的制约不及,就会导致阳的亢盛。阴阳相互的内在机制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即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阴阳转化则是消长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质变,阴阳在消长转化中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4.4 回答阴阳循环论批判

过程隐喻从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角度考虑阴阳变化,即量变-质变-新的量变……阴阳消长和转化按照此规则运行,勾勒出事物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过程。无论四季冷暖变化还是逐日阴阳盛衰,都遵循阴阳消长的量变和物极必反的质变,进而开启了全新的量变和质变。因此,阴阳变化并不是单纯的周而复始循环论,而是以量变质变规律为指导的演进式动态平衡。

5 两种隐喻思维编织中医阴阳学说

实体隐喻认为,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病理变化可归结为阴阳变化(《素问·调经论》和 《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此有详述)。实体隐喻能概括性地描述病理病机,却无法进行细节性分析。过程隐喻能弥补这一点。过程隐喻凸显阴阳盛衰和阴阳转换,当阴阳变化超越限度,即“阴阳乖戾,疾病乃起”。同时,《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可分阴阳(如阴血、阴津与阳气);邪是导致人发病的外在因素[8],也可分为阴邪与阳邪(如六淫中的风、暑、火属阳,寒、湿属阴)。疾病发生与预防是正邪抗争、互有胜负的过程,采用过程隐喻思维,便可细化解读阴阳乖戾打破阴阳平衡、导致疾病的过程。

中医诊断以阴阳辨证为核心,望、闻、问、切四诊收集阴阳的具体表征,如寒、虚、暗属阴,热、实、明为阳等,这可通过实体隐喻的属性映射充分揭示。但临床诊断并不是单纯的阴阳属性范畴化,而是掌握阴阳变化规律,找出阴阳变化的失衡点和恢复阴阳的平衡点,才能抓住疾病本质。故张介宾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景岳全书·传忠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阴阳”“别阴阳”的本质是审察阴阳变化。过程隐喻将阴阳变化置于本体地位,强调阴阳乖戾与疾病间的对应,并基于色泽、声息、呼吸、症状、脉象的变化对疾病进行诊别,从而将思维重心真正放在如何辨别阴阳的问题上。

实体隐喻将阴阳动态平衡视为知识映射的主要内容,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机体的阴阳协调平衡。《内经》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确定了调阴阳至和的治疗原则,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案(参见《素问·三部九候论》《灵枢·邪客》等篇)。如阳虚则寒的虚寒证,宜扶阳以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过程隐喻则更契合张景岳提出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补阳时略加补阴药谓之阴中求阳,此举不但能增强疗效,亦能限制纯补阳性药物的烈性及副作用。

6 结语

在传统认知隐喻学看来,利用阴阳逻辑将自然万物及人体纳入阴阳范畴进行考虑的范畴化思维过

程,实质上就是以基于取象比类思维的实体隐喻。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复杂性和辨证性特征,需要过程隐喻思维才能全面把握。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阴阳学说与过程隐喻具有天然的适切性,因为代表此消彼长、柔刚生杀、昼夜明暗、四时交替、寒暖相移的阴阳学说,不但具有经天纬地、海纳百川的潇洒,更有洞察人体脏腑气血经脉动态变幻的深邃。采用两种隐喻思维模式解读中医阴阳学说,不仅符合阴阳的本义,而且将中医辨证施治聚焦于阴阳变化之中,从全局出发,不计较局部虚实补泄,更加契合中医学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的特色与优势,也有利于还原相对完整的中医语言背后的隐喻性心智操作方式。

[1] 玉昆子. 阴阳五行里的奥秘[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2:2.

[2] 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 藏象术语的隐喻认知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30(6):1904-1906.

[3] 方信盛,贾春华. 由《易经》切入《黄帝内经》探讨与中医理论思维之相关性[J]. 世界中医药,2015,10(5):707-710.

[4] LAKOFF G,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63-64.

[5] 王秋菊. 论《内经》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M].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8(4):205-206.

[6] 连冬花. 中医是科学:社会建构论的视角[J]. 学术论坛, 2007,195(4):32-35.

[7] 邢玉瑞. 象思维之“象”的含义[J]. 中医杂志,2014,55(4):271-273.

[8] 陶定功.《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解读[J]. 中医杂志, 2011,52(8):640-644.

猜你喜欢

学说素问阴阳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