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21黄志华
黄志华
摘 要:本文主要以儿童文学及其价值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86-02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儿童文学的儿童情趣和审美情趣,从而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但是,儿童文学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站在儿童文学文体和审美角度展开分析。
一、 儿童文学及其价值
儿童文学的界定并没有限制,不受一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的拘束。时至今日,儿童文学的定义也并不清晰。但是儿童文学的积极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是指儿童能够在日常学习中,站在自身情感的角度加深对一些文学作品的内涵理解。主要是站在作品角度剖析儿童教育问题。
首先,儿童文学是文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文字形态表达意识形态,或者通过文字表达作品创作者的情感。审美性是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审美分析时,要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意识形态元素。但是文学作品不带功利色彩,文学作品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并没有带着任何目的。阅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也不带有任何目的。因此,无论是阅读者还是作品创作者,两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不满足任何利益的需求,审美意识形态的最直接特点是无功利。审美是一种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意识形态,因此站在审美层次角度来讲,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引入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并通过展现儿童文学作品,凸显语文的教书育人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体系中,审美儿童文学包含的内容较为全面,既包含审美情感,又包括审美无功利,能够让儿童体会文学的魅力,感受学习的乐趣。反之,没有审美情感的文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意义。
二、 儿童文学应用于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美学特征理解出现误差
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的“个性特征”和“艺术审美个性特征”并不凸显。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文学素养,忽视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征是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不能对儿童文学课文的审美个性特征进行合理地把握,也就不能抓住文学作品的本质进行详细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逐渐工具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区分儿童文学与其他阅读作品之间的关系,将其视为非儿童文学课文或者一般阅读课文展开教学。进而在讲解课文线索时,采用传统的“字词句篇”教学模式对课文的结构层次和主题思想展开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儿童文学逐渐变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进一步致使儿童文学课文教学完全工具化和儿童文学审美特征模糊化。第二,儿童文学教学成人化。不少教师并没有合理地区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合理把握儿童文学审美特征与成人文学个性特征之间的差异性。甚至有些教师在分析儿童文学作品时,主要是站在成人角度而不是儿童的角度展开剖析,这样就会逐渐偏离儿童文学的教学轨道。最终使儿童文学的教学成人化和功利化,不利于小学生及时消化文学内涵和主题。
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儿童文学的情趣逐步被泯灭,使得儿童文学课文被分解和剥离,进一步阻碍了儿童文学审美教育的延续与传播。除此之外,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不仅会进一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枯燥无味,也会导致学生逐步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文体特征把握不当
教师缺乏审美素养、整体文学意识淡薄是影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文体知识的缺乏使得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将儿童文学作品当作一般文学体裁形式,并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对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教学。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使得儿童文学逐渐失去了它的审美个性,变得工具化。比如,儿歌和儿童诗本是两种不同体裁的作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合理区分两者的差距,仍然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展开分析,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现象。再如,对童话这一文体的教学,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和探讨了它的叙事性、虚构性、夸张性,但是并没有深入作品内部结构,对文体知识内涵的探索较为欠缺。对于童话的“夸张”理解,很多教师频繁出错,理解不够深入与具体,容易将童话文体的夸张特征理解为一种修饰手法。他们并没有站在文体特征和内涵角度分析出童话文体中的夸张处理是一种对于现实的映射与彰显。另外,童话故事情节大部分是虚构的,是一种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映射。童话的夸张表现手法可以凸显在故事情节的细节之处。包括人物形象的描述、场景的描述、故事情节的描述等。对于童话“夸张”的误解,直接会影响学生对童话阅读课文“幻想性”文体特征的理解。
三、 儿童文学应用于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角度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性。首先,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儿童情趣。由于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艺术映射,它渗透在文学作品的各个环节。有些儿童情趣是通过儿童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有些儿童情趣是通过儿童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但是大部分儿童情趣是透过儿童故事情节和儿童生活细节凸显出来。无论是透过哪种行为或者情节凸显儿童文学的儿童情趣,都蕴含着儿童纯真美好的情感。比如,人教版第四册《妈妈的爱》一文中,教师在展开阅读教学时,应充分结合课文内容,挖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中蕴含的儿童情趣。比如,文中“夏夜打扇、雨中送伞”的描述就是对生活故事情节的情趣展现,用以抒发儿童纯真美好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入选了许多充满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小狐狸卖空气》《小摄影师》等。对于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视角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作用。
(二)加强对文体特征的探讨
首先,教师应全面系统地了解与认识文体系统的构成要素。并对文体系统的分类情况展开分析,了解形成童话、儿童寓言、儿童故事等文体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并合理区分儿童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性与差距。最后,教师要合理把握不同體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形式,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儿童诗的阅读教学,意象的理解很重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比如,儿童诗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意象的理解方面。并采用多种有效的朗诵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诗情画意的氛围,如配乐朗诵、学生角色扮演朗诵、视频朗诵等等。这样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轻松,实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教学方案的制定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作品文体角度进行综合考量。儿童文学作品涵盖的体裁形式多样,其儿童情趣体现在作品的方方面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体裁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兴奋点抓住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找到文学作品的文体核心所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文本内涵,升华情感,促进感悟。
参考文献:
[1]王金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儿童文学应用的实际状况及其应对策略分析[J].才智,2015,(36).
[2]林小玲.让儿童文学飞翔在儿童的心灵里——浅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