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两翼,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18-03-21郭财红
郭财红
摘 要:课堂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既要精心预设,又要关注生成,两者完美结合,方能让个性得到张扬、智慧得以呈现。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转化存在的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内涵及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设;转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2B-0051-02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动态变化的过程,除教师精心预设的内容之外,还有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中衍生出的生成性资源,推动着课堂教学深入发展。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学生的天性尚未得到完全释放,教师仍囿于事先准备的教案,不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不考虑学生的想法,机械执行着预设的流程,以至于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被阻碍。教师要将预设与生成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互动中张扬个性,使数学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转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重课前预设而轻课中生成。教师囿于传统的观念,将学生视为配角,喜欢沿着准备好的设计开展教学,时刻掌控着学生的动向,当学生的设想与自己的预设不一致时,就无视或否定学生的想法。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过于注重生成,导致生成的“泛化”。部分教师积极响应课改,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力求减少预设,将学生未经思考的“生成”置于预设之上,造成数量过多、毫无意义的生成。小学生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时毫无逻辑,有时缺少价值。这些指向不明的生成,不能给学生带来数学体验,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给课堂造成混乱,白白浪费时间。
将预设等同于生成。教师在预设教案时,会思考提问后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这就是预设之下的生成。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会出现全新的想法、教师未曾想到的问题。部分教师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把课前的预想与课中的生成等同起来。
将预设出现的问题归因于生成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缺少积极性,未按课前预想或适时生成内容,教师对课堂氛围不好一言蔽之,归结为学生的基础太差。其实,教师没有真正将教材研读透彻,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没有寻找背后的根本原因。预设内容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促进课中的生成。
二、预设与生成的内涵
“预设”一词在《辞海》中指使其有意义的先决条件。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精彩生成之本。教师预设的越充分,学生思考也会越深入,越易于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要主动分析教材,从生本的角度预设,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假设,使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开展。
“生成”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过程。包括课前生成,教师在设计时要有意“留白”,为教学活动留有发挥的空间;课中生成,师生互动没有完成按预设开展的活动;课后生成,学生获得预料之外的发展效果。
三、预设与生成转化的策略
部分教师追求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生成”,甚至完全抛弃“预设”,出现放羊式的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难掩课堂内在苍白本质。教师要将预设合理转化成生成,让学生的活力得以展现,使数学课堂充满无限张力。
(一)正确认识,把握关系
(1)储备知识,提升智慧。预设与生成的合理转化彰显教师的专业素养,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学生不再亦步亦趋地跟从教师的思维,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一些颇具个性化的学习往往是教师难以预料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識储备,提升自己的教学资源,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2)把握特点,合理转化。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但却各有特点。预设是在课前研读教材、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目标为指引进行有效的设计,具有预先性、可控性,而生成是教学活动中的互动,通过信息交流、智慧碰撞产生的生成,具有灵活性、互动性。教师只有厘清二者之间的特点与关系,才能成功地将预设与生成进行相互转化。
(二)精心预设,指引生成
(1)分析学情,了解储备。一节高效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教师不仅要全面把握教材、明确目标,还要对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要转换角色,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观察分析,按学生的需求设计任务。教师只有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走访,才能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已具有的认知储备,设计的问题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落脚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在苏教版二下《认识万以内的数》的教学中,教者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图表,让学生说说从中发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会说出一些问题,“鸟类、爬行类、哺乳类一共有多少”“鸟类比哺乳类多多少”“爬行类与哺乳类共有多少”等问题,教师要合理引导,避免偏离教学目标。(2)深入研究,多元预设。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才能实现精彩预设,一个优秀的教师应成竹在胸,吃透教材。教师不应拘泥于答案单一的问题,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要用100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能围成多大的面积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但发现当围成一个正方形,即边长为25米长时面积最大为625平方米。当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大时,围成的面积会越小。(3)明确目标,预设情境。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活动目标为立足点,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教师要以目标为指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要通过操作引领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习得。教师要通过情景的创设渲染气氛,以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互动的氛围,让他们在积极参与课堂中产生思考与探究。如在苏教版一下《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钱?”有学生说买文具需要钱,也有学生说乘车需要钱,也有学生说可以上兴趣班……教者顺势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钱,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教师利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引领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理解所学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把握生成,升华预设
在数学教学中,新问题会随时出现,教师要灵活反应,随机应变,让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1)捕捉教学中的闪光点。生成性资源是潜在的,教师要及时捕捉,适时调整,发挥机智,判断其中有价值的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发掘“闪光点”,捕捉生成资源,并对教学进行灵活调整,使课堂绽放精彩生成。(2)灵活处理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常会出现偏离教学预设的现象,教师为节约时间,常把这些“偏离轨道”的思路视为不和谐的音符,以“课后再交流”搪塞学生。教师应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充分挖掘学生思路中有价值的信息,肯定学生并灵活处理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3)促进资源生成。情境、问题,甚至错误都可能是宝贵的资源,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究讨论,寻求有意义的内容,因势利导,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精心预设,合理引导,及时生成,指引课堂生成,也让课前预设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胡庆芳,贺永旺,袁菲著.精彩课堂的预设与不得不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毛建青.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教师教育,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