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凡同高跷马

2018-03-21李天翼

当代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方阵民间艺术排练

李天翼

外公家住灵寿县城西北郊松阳河畔的武凡同村。村子依岭傍水,已有几百年历史。春华秋实、夏雨冬雪的寻常生活中,创造出了远近闻名的民间艺术“高跷马”。2007年,“武凡同高跷马”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记事以来,每年寒暑假我都会被送到外公家度过,一半是因为爸妈工作忙无暇顾及我,一半是因为村子里有一群孩子做伴玩耍,还有高跷马可以看。至今,外公给我和表弟做的儿童版小高跷还保留完好,我对高跷马的认识,便缘于这儿时的记忆和外公的讲述。

据传说,大约在清光绪年间,村里的一位尹姓老者把武凡同很早便有的“踩高跷”和在邻县庙会上看到的“跑竹马”结合起来,脚踩高跷,身系竹马进行表演,俗称“踩着高跷唱大戏”。这在当时民间艺术表演没有专门舞台、平地打场子就开耍的年代,既新颖又便于人们仰头就能观望到,深受百姓喜爱。随后几十年间“武凡同高跷马”这一民间艺术享誉一方,成为当时方圆几十里庙会、祭祀和正月十五的保留剧目,演出足迹远至平山、行唐、正定等地。

农村的冬天,万物归仓,劳作了大半年的人们,终于有了一段闲在时光。太阳早早落山,冬夜漫漫,演出方阵中的乐队、秧歌队、扇鼓队、高跷队便凑在村大队门口或小学操场开始排练,乐此不疲。“高跷马”对演员的要求最高,要有过硬的腿上功夫和矫健身手,全是青壮年小伙子参加,脚踩离地约60厘米的高跷从扶着墙根走到行走自如,再到“耍绝活儿”,那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就这样,中老年乐队、少女秧歌、儿童扇鼓、青壮年高跷在日复一日地磨合中达到默契,为出场表演做准备。村子里小到五岁,上至七十,男女老少总动员,广泛参与,单说我们家,外公踩过高跷,舅舅打过扇鼓,妈妈扭过秧歌。一代代一年年,家家户户都有人参演。每晚的排练时间,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会来场地旁看热闹,孩子们更是人来疯,墙头上、土堆上都是孩子们嘻笑的身影,练的练,看的看,这寒冷冬日成为村子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

蛰伏排练一个冬天,终于等到一展身手,正月初五到十四,“武凡同高跷马”演出方阵,浩浩荡荡一百余人,全部着盛装走镇串乡表演,忙得不亦乐乎。在重多的演出场次中,最令人兴奋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在县城的文化大汇演,演出规模最大,观看人数最多,场面最是热烈奔放。

节日当天,在县城里的几处开阔地汇聚了很多表演队伍,前面的队伍演出完后面的上,轮流表演。“武凡同高跷队”远近闻名,慕名而来的人一路追随,届时领队一行人用“三节棍”开场,人群后退围成大圆圈,表演方队人马各就各位,总领队一声哨响,乐队开奏,表演正式开始。乐队以大鼓领奏,铙、锣、小锣、镲协奏,曲目以武乐为主,声势浩大,节奏明快,时而铿锵有力,时而诙谐幽默,错叠有序,优美动听;少女秧歌队走在方阵最前方,一身红装,头扎绿绸花,手执红绸扇,红红火火的秧歌舞步扭起来,表演为《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三月三》等传统甜美歌曲改编的舞蹈。儿童扇鼓队,伴着乐曲,手中的小小扇鼓在举眉弯腰间变着样地耍,满脸认真,却又稚气未脱,煞是惹人喜爱。最后面是高跷队,分两列纵队,男女扮相各一队,伴随着鼓乐节奏,在行进中完成“串夹”“长虫倒脱皮”“走八字”“挂单”“双环”等动作花样表演;压轴表演“高跷马”。

八匹高跷马一字排开,嘶鸣而出,犹如一副活灵活现的“高跷八骏”,每组均由驾马人和赶马人成对完成表演,每个演员都把自己的性格融入到了高跷马上,表演风格也迥然不同,有的桀骜不驯,有的成熟内敛,有的飘逸潇洒,有的稳重大气,有的个性张扬,有的溫文尔雅。故事情节紧扣时代主题不断创新,清末到抗战时期,是男驾马女赶马,表达的是“妻子送郎上战场”;后演变为女驾马男赶马,演绎的是“郎送媳妇回娘家”,延续至今。

先是赶马人将“马”赶至门口,马见人多不愿出门,经赶马人多方努力才将马拉出院门,称之“过街”;随后“磕腿圆场”,打开场子;再到“过牌楼”,马遇见红牌楼惊叫,前蹄腾空;紧接着“惊马”“拦马”“伏马”等一连串动作随之展开。

驾马人有前行步、转弯提尾、惊马、伏马等动作,赶马人有赶马、磕腿、抓缰拉马、领马、拦马等动作,这其中以“蹬脸盆”这一连串动作最具功力,表现的是赶马人与惊马搏斗的场面,这时驾马人将马头扬起,马后坐、嘶叫,赶马人嘴咬缰绳,右手高于头上做敬礼式,左手握鞭放于身后下方,身体侧后仰45度,与驾马人成一斜线,二人绕着马头同时向一个方向翻身,旋转,形成的姿态呈脸盆状。这些动作含有一定的武术特技,场面惊险刺激,激烈奔放。激情高涨的人群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每一个高难度转身都让观众捏着一把汗,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这一场表演盛会,为一方百姓送上了一道民俗文化大餐。

当时,高跷马还有“金梧桐”的美誉,每年正月十五前的串村走街表演,让方阵中的小伙子出尽了风头,驾马的青年扮相俊朗,英姿飒爽,耍马的风趣幽默,尽显风采,着实受到很多少女青睐,因高跷结下良缘的情侣不在少数,留下一段段佳话。

一百多年来,“武凡同高跷马”的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用满腔热情守护、传承和创新这一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七代。期间也经历不少周折,曾因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场火灾使所有表演道具付之一炬,损失严重,村民自费凑钱出力置办新装备;近些年,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奔小康,孩子们学业繁重,因人员组成、排练时间等因素制约,曾一度停演;现在经过县文化部门支持,“高跷马”节目被再度挖掘又开始复出,但早已不见当年的红火,且随着掌握这一高超技艺的老一辈人才逐年减少,传承人员青黄不接,这项民间艺术正在濒临失传危机。

唐朝名臣魏征曾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所以,文化传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失去了从民族基因里淌出的文化源泉,艺术的表现就会成为精神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期待武凡同高跷马的继续流传,因为它早已成为我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缕乡愁。

编辑:安春华

猜你喜欢

方阵民间艺术排练
新年晚会
医护方阵
三十六个军官问题与欧拉方阵
两个大忙人
民间艺术篇
最强大脑:棋子方阵
“小奶狗方阵”
传承·民间艺术
乐师
鸟雀排练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