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源流
2018-03-21郭明殊
郭明殊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原有的藏书机构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此书院是皇家编、校、典藏图书的地方,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最早以收徒授课为目的的书院是唐大顺年间(公元890年—891年)的义门书院。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供个人藏书、读书、治学的私人书院逐渐出现。这些书院开始了授徒讲学的活动,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了。
千百年来,书院与藏书阁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经营田产是传统书院的六大事业,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
“四大书院”的说法始于宋代,它们分别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及至今天,伫立于书院的土地上,似乎仍能感受到古典文化的余音。
应天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居古代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即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北宋开宝六年,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住宿的场所。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的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时称嵩阳寺,至唐代改为嵩阳观,到五代时后周改建为太室书院。
白鹿洞书院有“海内书院第一”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山环水合,幽静清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历代书院有三百余所。
位于封龙山南麓的封龙书院是河北最早的书院。《大清一统志》记,北宋名相李昉曾在封龙山创设封龙书院,收徒讲学,开河北书院教育之先河。院内有两眼清泉,一曰蒙泉,水清而甜,是书院引水之源;一曰墨池,又称洗笔池,池水墨黑,相传为古人洗笔之处。元代,著名数学家李冶将封龙书院推向全盛,使封龙书院成为世界尖端数学的发祥地。著名文学家元好问也曾在封龙书院讲学,晚年定居在西山脚下,留下了大量描述西山的诗篇。明代以后,封龙书院日益衰落,最终毁于战乱,但其千余年发展所积淀的文化精华,对后世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
封龙书院附近另有两座书院,一座在龙首峰西,称西溪书院,“唐隐士姚敬栖遁之所”,宋代藏有九经,张著为山长,也曾在河北名著一时,后世渐废,其址大约在北龙池村;另一座名为中溪书院,在龙首峰下,《读文献通考》称为中峰书院。据载,也是李昉授业之所。
位于保定的莲池书院又名直隶书院,在清代有“中国北方最高学府”之称。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奉旨创办,直到1903年停办,存在长达170年之久。
莲池书院是距离首都最近的一座书院,直隶总督也是距离皇帝最近的一位地方大臣。微妙的地理位置与政治地位,造就了莲池书院独特的办学风格。莲池书院存在的百余年间,不仅有着首开招收外国留学生先河的书法家张裕钊、桐城派晚期著名作家吴汝纶这样的大家执教,也培养了诸多人才。做过民国代理总统的冯国璋、曾出国留学的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都是莲池书院的学生。
1901年,光绪皇帝一纸诏书将全国的大小书院改制为大中小学堂,宣告中国传统书院的使命已经结束。
然而,历史毕竟有例外。著名学者梁漱溟、冯友兰与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等学者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吸纳了大批海内外学者加盟,而且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建立合作机制,集中名家讲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出版了《神州文化集成》(50本)、《国学举要》《中国佛教史》《道教文化研究丛书》《远近丛书》《跨文化对话》等皇皇巨著,泽被深远。
近些年,书院又在民间悄然兴起。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在山东办起了万松浦书院,著名作家学者冯骥才在天津办起了北洋书院,著名作家陈忠实与西安思源学院联手在古长安的白鹿原上办起了白鹿书院。书院仍然是中国文化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是中國文化人所向往的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2011年是清政府废除书院一百一十周年,一项统计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新成立的现代书院已达591家。这些书院或多或少地具备了中国传统书院的基本元素,如独立的院产、讲学游学及藏书和研修的功能、稳定和清晰的学术品格、以学术主持人为中心的立院方式等,构成了当代中国一道极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
(本栏目图片由神钲书院提供)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