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天性中的热情是教育的最大慈悲

2018-03-21孙鸿飞

江西教育A 2018年2期
关键词:录音师尺子天性

孙鸿飞

假日返乡,儿时好友从各地回到家乡,大家畅想儿时往事,不禁感慨时光流逝,商议决定一起录制关于朋友情义的老歌,留住彼此青春的记忆。

吃过晚饭,我们仨信心满满来到一专业录音棚录音,原想唱后再小酌一番,但按照专业录音师的要求一唱,问题来了:专业录制可不像我们平时唱KTV,对音高、音值、音准等要求几近苛刻,必须字字清晰,音音准确,包括换气、吐音、停顿等。录了几遍,录音师一字字纠正,我一句句复唱,一遍遍被指出错误,那种录制前的豪情、自信、愉悦都消失殆尽,心中只有忐忑不安,唯恐再出差错,录制时的初衷和意义也早已忘却,只记得音符、调值、音准,一首歌录完,满头大汗,嗓子冒烟。走出录音棚,刚想舒一口气,擦一把汗,录制师嚴肃认真地说:“这首歌还是不标准,别留了,删了吧!”然后毫不留情地删除了。那一刻心中真是五味杂陈,无法言表,随即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沮丧和失落,以至于回到家里,一连几周我都没有抚琴、吹埙、弹吉他,总感觉不够标准。拙笨的人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明白事情的道理,愚钝的人只有经历得失的感悟才会举一反三。我没有丝毫责备录音师的意思,相反,我认为他的专业技能和严谨要求力臻完美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这是对音乐的执著,也是对艺术的敬畏。这种“工匠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也是应推崇的。

王崧舟老师曾把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分为不同的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科学境界和生命境界。对于功利境界,虽无可厚非,但觉得追求止于此似乎有负生命的价值;道德境界让人有些沉重不堪。生命境界又太过抽象,远不如追求科学来得真实而可靠。

我刻苦钻研教材,啃读书本,斟酌语言,设计课堂,力求呈现精美、大气、雅致、诗意的课堂状态,曾经一节课要写几千字的文本解读,要经历十几次的实践磨砺,要阅读十几本相关书籍,我想给予学生的是最真实、最完备、最精美的课堂设计,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我的课堂,没有借口不喜爱我的语文——我和录音师一样敬畏着我们的艺术,在艺术的世界里执著求真,苛求完美。录音师不允许有一个音符延迟、一个音值走调、一个音准误差,我的课堂也同样要求精准,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状态,每一个预设的环节,都在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发生着。然而我们在追求完美的同时,都忽略了一个要素——录制室里的我和课堂中的学生。

每个人的天赋、性情、特长都不相同,造物主让每个人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但我们却在用同一标准对事物进行区分,以致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标准中困惑、挣扎、矛盾、否定。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教育界也早就有“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的说法,但面对最终考查的唯一标准,大家也早已习惯一声叹息,扔掉手中不同的尺子。课堂中的我无论思想多深刻,语言多精粹,表达多流畅,设计多精致,都是我的一把尺子,“己所欲,施于人”是不是也是一种一厢情愿?学生在我的“科学境界”课堂上真的如我们愿望的一样幸福成长了么?一定有些学生会成为某一领域熠熠生辉的人物,但也会有学生在越来越要求完美的课堂中失去了本来的天性和兴趣。

当然,我并不认为追求精致的课堂不对,而是深深认识到,还有一些学生,需要我们去关注他们的特点,保护他们的热情。

热情是种奢侈品,保护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热情远远比传授他某种知识更有价值。教育界一直在思考:人的天性中对于未知的热爱和渴求是什么时候失去的。比如我热爱音乐,高中自学吉他、口琴,后来自学葫芦丝、巴乌,年近40了,又拜师学习古琴、埙、箫,每天有空就弹一曲、吹一曲,夜晚回家还要抚古琴奏《良宵引》——我也许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但音乐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便这样,在走出录音棚后,我仍有强烈的失落和挫败感,以至于对自身天赋产生怀疑,有一段时间不弹曲不唱歌。

想想我们的学生,他们对待苛刻的挑剔是否有大人一样的抗压能力?对待冰冷的结果是否如我一样有反思再调整的勇气?孔子讲“仁”,“仁”就是把人当人,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设身处地。教育的意义不止是传授知识,更是保护生命中天性的热情。

佛语有云:断人慧根,如同杀生。教育的最大慈悲在于让每个孩子永远葆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保持对世界新鲜的好奇和探索心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猜你喜欢

录音师尺子天性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新媒体时代音乐录音师应具备的素质探讨
录音师星星狐
尺子变身记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