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8-03-21梁强

北方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

摘 要:辽宁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如何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合理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影响辽宁省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优势、劣势及存在问题等研究,提出关于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 转移

辽宁省是众所周知的农业大省之一,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因此农业人口比较多,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随着辽宁省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促进辽宁省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辽宁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概述

农村劳动力是指非学龄前儿童,非学生,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职业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出来,进入第二三产业。就目前辽宁省实际情况来看,转移分为完全转移和部分转移,即分为完全不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和从事农业的同时还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两部分。

辽宁省的劳动力转移大多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总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政策引导下,农业生产结构由单一经营转向多种经营,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增多。第二阶段(1984-1989)为劳动力转移的高速阶段。1984年,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不断被党和国家所认识到,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等各方面对乡镇企业予以扶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发展迅猛。第三阶段(1990-1997)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发生了波动,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技能,乡镇企业出现大批倒闭等现象,由此产生了较多的失业人口,大部分农民回归土地,到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给了乡镇企业新的生机,乡镇企业开始重新吸纳转移的劳动力。第四阶段(1998-2015)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了更好的前景,大力发展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等政策扶持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逐渐转入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二三产业发展旺盛,自此,转移开始步入正轨。

农村劳动力多以从事农业为主,在转移过程中,劳动力逐渐转向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逐渐变大。同时,随着劳动力的转移,他们所获得的除了知识外还有实用技术,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增大,农民对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越来越明显。所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随之不断改变,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从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之一,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利于城镇化发展。

二、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在辽宁省迅猛发展的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成为主流,主要集中于大城市或县级市城市,相伴出现的转移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据2010年普查资料显示,辽宁省有流动人口418.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比例为79.7%,农业人口成为劳动力主力军。根据2015年辽宁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报告,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且转移的速度有所提高,省内各地的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参差不齐,不能完全吸收转移劳动力,青少年成为人口转移的主力军,主要转移方向不再仅限于辽宁省内,也包括附近省份。轉移出去的劳动力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低的劣势,由此引发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见不鲜。

(一)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

1.多为男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较少。基于辽宁省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从事的都是重体力工作,对身体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而女性在体力劳动上的优势远不如男性劳动力,加之农村大部分被土地束缚,农村女性劳动力多集中于家庭生产劳作上,因此转移多以男性劳动力为主,从表1、表2可以看出这一趋势。

2.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偏低。近年来,辽宁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表现出青少年劳动力转移较多的现象,大多数青少年因为各种原因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文化程度较低,加之中年人口较多,大部分文化程度集中于初中和小学,且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大多缺乏职业技能。

3.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多为短时间转移。辽宁省作为农业大省,存在着大量的农业人口,他们大部分比较依赖土地,加上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多数农村人都有着“离土不离乡”的想法,大部分转移人员为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而农闲时节寻找机会外出务工,常年转移在外的人员较少,多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稳定的收入。

4.转移方向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文化限制,我省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部分集中于对体力要求远大于脑力要求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业、运输业等。

5.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较慢,转移区域小。辽宁省的农村劳动力真正大规模转移发生在1984年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阶段,有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转移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制度等,转移速度较慢,同时,转移的劳动力大多选择在本乡镇内,或者省内的大中型城市就业,部分会选择周边省份,极少数会选择更远的就业地区。

(二)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势。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省之一,同时农业大省,不断涌现出的就业机会成为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优势。辽宁省耕地面积较多,地势平坦,土地多为集中连片,利用此特点可以使得土地集中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同时大面积土地带来土地效益,随着轻工业的不断发展,农场、牧场等不断在农村涌现开来,这样便可吸收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区域内转移。同时,随着辽宁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餐饮、运输、建筑等行业急需大量用工人员,为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

2.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劣势。辽宁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起步较晚,与其他省份相比较没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无法在转移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化水平高,城镇下岗职工压力大,缩小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空间;进而,城市的消费水平受到影响,削弱了城市的消费能力,减少对餐饮等二三产业的消费需求,变相增加了转移的难度;再加上城乡固有的差异等其他制约因素,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着较大的劣势。

三、促进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健全法律法规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不断完善自身机制,通过转变职能来解决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主要发挥的作用便是健全立法,制定公共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加大农村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辽宁省的农村劳动力普遍素质偏低,缺乏职业技能优势,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是解决其有效转移的最直接的途径,才能使其在社会的优胜劣汰的法则中更好地生存,发挥农村人才资源的优势,增强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三)创新和改革现有制度,缩小城乡差异

制度的制约在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要想顺利地实现辽宁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制度上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村劳动力平等的权利,更利于劳动力的转移。

(四)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缓解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人口就业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辽宁省的乡镇企业近年来发展速度缓慢,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辽宁省必须从乡镇企业的发展着手,不断发展乡镇企业,以此实现就近转移。

(五)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劳动力市场调节作用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平台,但辽宁省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辽宁省应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劳动力的市场作用。

四、结论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逐渐启动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的农村劳動力转移还受到一些经济和制度的制约,存在着许多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要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将政府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应认真制定切实有效的公共政策,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减少城乡间因制度阻碍而无法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情况。同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增强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和法律意识,促进辽宁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辽宁省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不断寻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法,力争使辽宁省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复杂工程上取得巨大的进展。只有进一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背景,因地制宜,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适合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确途径,保证辽宁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景再方,杨肖丽,赵玉娜.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基于辽宁省14个市128个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4,(7).

[2]邹志华,李庆东. 影响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0,(4).

[3]王克强.对辽宁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1,(2).

[4]陈素琼,张广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吗——基于辽宁省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2,(12).

[5]梁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分析——基于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11,(11).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