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

2018-03-21刘斌志符秋宝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者医疗

刘斌志,符秋宝

(重庆师范大学 社会工作系,重庆 400047

每个时代的医疗服务都会反映当时的社会思想、科技知识和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状况;而当代的人们也会制定不同的法律规章来使他们的医疗服务更理想。医务社会工作的产生也是以实现更理想的医疗服务为目标。

一、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能力现状

在今日的医疗团队中,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因着病人及家属需要的服务以及医院的要求而被扩大化。所谓的医务社会工作是指运用社会工作知识与技术于医疗卫生机构,从社会及心理层面来评估并处理案主的问题,与医疗团队共同协助病患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不但使疾病早日痊愈,病患达到身心平衡,并使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促进社区民众健康。医务社会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不同处在于医务社会工作除了本身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具备,更需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并了解疾病对个人、家庭所造成的影响,再以社会工作的概念、原则和计划来配合资源,满足病人的需求。

目前我国仍处于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发展初期,各大医院社会工作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医务人员为主,专业社工为辅”结构性特征明显,专业社工在数量规模和影响方面都较为边缘。因此,需要进一步界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并进行培育。

(一) 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的战略决策, 并要求“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这为我国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1]。总体来看,医务社会工作的能力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医务社会工作者本身要具有利他主义的精神,用助人自助的理念去帮助患者提高自助能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宗旨[2],基于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经济、教育的各种因素,提高治疗效率;二是熟练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有效对病人、疾病和其社会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3];三是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组织的活力,提高医疗团队的整体效能,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国医务社会工作。

(二)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困境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务社工实务从无到有,服务范围从点到面,服务内容由少到多,优先发展与重点战略领域突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已覆盖卫生保健事业的所有领域[4]。但由于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就是医院推出的以志愿服务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制度。从数量上来说,志愿者是目前医务社工服务数量最多的人员,而非专业社工。大多数的医院部门并未认同医务社会工作。医疗体系对这个职业的岗位认同度不高,角色定位不清晰。虽然全国各大高校大都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但有些学生也不清楚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许多学校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课程,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从长远来看,医务社会工作的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具体的表现为:一是缺乏国家宏观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框架正在建构过程之中,医疗卫生事业在国家宏观社会发展议程中处于战略地位,但目前医务社会工作者所掌握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不多,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使用、待遇、评价问题突出。二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存在差异。很多高校尚未对此课程形成一套专门的课程体系,学生得不到专业的理论指导,社会工作的通识教育缺乏对医学知识的了解,而医学院的学生对社会学、社会工作等知识掌握不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由于缺少专门的岗位,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得不到充分的实务锻炼,可能导致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和消化。三是缺乏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急性医院的社会工作服务和非住院性及长期照顾的社会工作服务要求医务社工面对不同工作环境和不同人群。医院科室的设置多而复杂,这要求医务社工要有很高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医务社工无法集中精力在一个专门疾病领域,导致知识技能全而不精。四是缺乏其他资源注入。自有医务社会工作以来,社区组织的方法就开始被运用了。但社区中的其他团体或社区居民尚未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意义,医务社会工作者目前的社会影响尚未能引起社会热心人士的共鸣。

(三) 当前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关键

对在医院从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而言,他们的从业经过与主体感受直接反映了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社会工作,在介入医院的职场环境时,碰到了诸多社会工作专业性、职业独立性与不可替代性薄弱等发展瓶颈。同时,作为专业和职业的医务社会工作,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停滞于嵌入性发展的初级阶段[5]。 面对这样的情况,医务社会工作者迫切需要提高其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即是其他人难以复制而为个体所独特具有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并能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6],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医务社会工作,以弥补医院临床医疗服务时空上的局限性,形成立体交叉和连续性的服务体系。

二、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体系的构建

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目标达成要看工作者的价值、技巧和能力与作为其行动的外部环境条件的行政框架的关系和适应程度。医务社会工作在学习理论和具体时间的基础上,发展专业的核心能力,可以从价值、知识、能力三大方面进行探讨。

(一) 关于价值理念方面的能力

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处理人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专业,是服务于人、帮助人、引导人回归社会的专业。身为医务社会工作者应有对人性的关怀与尊重,积极热情的去帮助服务对象及家庭,但也要尊重服务对象的医疗权利、生活质量、医疗适应、意愿表达等方面的特殊价值的运用。基于以上这些理念,医务社会工作在价值方面的表现为同理他人的能力,生命感悟的能力,健康促进的能力。

1.同理他人的能力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中,同理他人最为重要,同理是要对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有准确甚至是犹如感同身受的了解。同理他人的能力有四个方面的表现: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正确的情绪感知能力,正确地了解这些情绪所代表的意义;其次,社会工作者需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医务社会工作者要放下自身的参照标准,将自己放在服务对象的地位和处境来尝试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经历他所面对的压力,并体会他做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原因;再次,社会工作者要有情绪表达的能力。在正确了解这些情绪所代表的意义之后,还要把这种了解传达给服务对象。总的来说就是先要有体悟,然后才能谈得上体悟的传达;最后,社会工作者要有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医务社会工作者要接纳病患的情绪,协助服务对象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

2. 生命感悟的能力

医院是社会活动的场所之一,任何一个人都是个体,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中常常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这就要求医务社会工作者要保持对生命开放的态度。对于生命,不仅要尊重,还要热爱。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首先,医务社会工作者要有认识生命的能力,认识生命有生老病死;其次,要有热爱生命的能力,热爱生命中好的方面,要留意生活里愉悦和奇迹的时刻;再次,要有尊重生命的能力,尊重生命中不好的地方,能够承认生命中所失去的部分并接纳它;最后,要有激发生命的能力,即激发生命的潜能,生命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组合体,包含着多种多样的需要、能力、冲动,其中每一种都有独立的存在和价值,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有太多未被发现和运用,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努力升华生命的高度,提高助人自助的能力。

3. 健康促进的能力

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具有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的能力,即健康促进的能力。张安玉围绕三个方面阐述了健康促进人员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健康促进理论和模式。一是健康促进的五个基本途径,主要表现为发展健康公共政策、创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发展个人技能、加强社区行动以及卫生服务重新定向;二是健康促进的基本框架,可概括为政策和结构改革、人力资源开发、监测、干预和评价这五个主要组成部分;三是健康促进工作过程模式,健康促进的工作过程可分为需求评估、项目计划、动员资源实施项目、过程评价、效果评价、报告结果这六个方面。对此,他还认为掌握和应用社区和组织行为改变的理论和模式,可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7]。

(二) 关于知识整合方面的能力

医务社会工作者除了需要掌握通识性社会工作知识外,还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包括医疗体系、保障体系、医疗流程、疾病治疗和康复规律等。不同的专职医务社工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肿瘤医务社工需要着重掌握肿瘤方面的医学知识。基于以上理念,医务社会工作者要能掌握基本医疗护理知识、社会工作基本理论与技巧以及医疗卫生福利政策及法规。

1.掌握基本医疗护理知识的能力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场所一般是与医疗卫生行业相关的领域,可以说,医学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作为医务社会工作者首先要理解基础医疗护理的知识,树立热爱生命,为病人服务的信念;在学习基础护理学时与前期相关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相关技术联系,从而理解基础护理技术的概念、原理,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掌握基本要点和程序。由于熟练的技能技巧来源于手脑并用,只有反复练习,技术才能达到准确、规范。最后,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实践锻炼;同时要注重培养思考、评判性思维和总结能力。边学边做边观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体验职业情感,培养职业的行为规范,提高基本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

2.掌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与技巧的能力

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要有社会科学方面与社会工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还要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主要包括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团体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尤其是社会工作中关于面谈、询问、记录、辅导、团体活动以及社区组织的技巧;医务社会工作的评估技能;住院医院的社会工作服务,包括社会工作在各类型医院中开展服务的项目,如急诊室的社会工作服务,内科、外科、妇产科以及小儿科中社会工作的服务,还要包括社会工作开展出院、住院服务的各项方案等;非住院及长期照顾的社会工作服务,包括不同群体的保护性社会工作服务、社区医疗照顾服务、家庭照顾等;特殊群体照顾与医务社会工作伦理知识,包括医务社会工作的伦理道德以及如何服务有特殊需要的群体,比如器官移植服务、艾滋病病人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等。

3.熟知医疗卫生福利政策与法规的能力

医务社会工作者处在一线服务的工作特点和专业优势,社会工作者对医院中的问题和需要更为敏感。对此,医务社会工作者应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医疗福利法和医疗保健体系等知识。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医疗保险体系中医疗照顾输送体系、卫生行政组织和医疗保险计划,还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医疗福利法规,如社会福利立法、社会救济立法、医疗服务立法以及全民健康保险法。医务社会工作者实践于医疗健康领域,要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才能为服务对象提供最有效、最恰当的服务。

(三) 关于技巧运用方面的能力

医务社会工作已然是一项高技能的活动。强调这一事实的原因是,医务社会工作者会面临一些非常复杂、不可预测的因素。这就要求医务社工构建自己的技能“工具箱”,以推进服务对象的活动,技巧方面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重点提高专项个案管理、服务项目管理、资源链接这三大方面的能力。

1. 专项个案管理的能力

个案管理是联结和协调各种不同服务体系的运作方法,用以确保运用最完善的方式来满足服务对象被照顾的需求,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专项个案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跨专业学科整合的能力,在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要与其他学科专业有关人士相互磋商,以求得事实的根据及积极解决服务对象问题的合作办法;二是跨部门团队协调的能力,要善于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的团队工作方法,团队中可能包括医生、护士、职业治疗师以及其他专业人士,为服务对象提供“全人”服务;三是跨学科健康照顾的能力,通过整理分析已得的事实资料,医务社会工作者对其所负责的科和别的有关疾病的症状原因、治疗方式应进行深入的了解,为服务对象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服务方案;四是跨医患关系沟通的能力,医务社会工作原本就是一个结合各个领域和专业的工作,而在协助服务对象过程中接触到的医生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必须在医疗团队和服务对象及家属间做一个好的沟通桥梁,身为医务社会工作者应当负责协调联络工作,为案主解决多重问题。

2.服务项目管理的能力

在服务临床工作个案工作中,医务社会工作者要掌握案主需求及问题,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依据需求规划方案,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表现。而在医疗机构中,医院为提供多元服务,往往会承接各类方案或政府委托计划书,因此医务社会工作者需有项目方案规划设计与执行的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项目方案策划的能力。医疗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及项目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明确目标使服务活动更趋理性化,项目计划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要具备一定的说服力、文字功底要扎实,能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即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以支持为主,更多地考虑如何开发医务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采用战略的眼光和方法去组织、实施和控制;三是项目协调沟通的能力。在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冲突。对外,医务社会工作者如果作为项目管理者要敢于跟不同的话语体系进行对话,协调各体系之间的利益,对内,要明确各科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设计系统的工作上的流程,明确项目中正式沟通方式,注重全局,综合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四是服务项目评估的能力,即能够对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更加客观地跟踪,检查各项社会服务的进程、质量、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3.社会资源链接的能力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连续照顾性角色。当服务对象面临资源匮乏或能力不足时,医务社会工作者须为服务对象进行资源链接工作,通过盘点资源,建立资料库,有利于满足服务对象的社会及心理需求,减缓病人及其家庭的压力。具体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资源开发的能力。即帮助服务对象寻找和确定那些潜在的社会资源和帮助服务对象培养和创造所需要的社会资源;二是资源整合的能力。医务社会工作者需要调动所在医疗体系内不同组织在强调分工的同时,通过整合既有资源和争取更多资源,形成功能上的互补与互赖,来达到全人医疗的目的;三是资源共享的能力。即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促进医疗机构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商业组织的合作互动,促进社会资源参与医疗救助以及福利提升,维护患者的利益;四是资源利用的能力。医务工作者要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合理进行配置,保障资源能够被有效协调和使用,发挥资源最大的效率。

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策略

结合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及社会工作总体发展的态势,对于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创新专业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夯实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指导下,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8]。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以专业高效的教学与实践,培养出实用性的专业医务社会工作人才。

1.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

清晰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学科安身立命之本。医务社会工作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根据这一培养目标,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人员应该具有应用性、职业性、适应性、多样性四个特征。而高等院校明确自身的专业定位——医务社会工作,应该要有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又要有医学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就要求各大高等院校必须采取“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应用能力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

2.加强专业师资力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性强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医务社会工作对专业老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对此,我们应该要努力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水平。比如,不同学校之间的专业老师可以举行沙龙分享会,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也可以引进医务社会工作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的师资力量或者派遣本校教师到医务社会工作成熟的地方去学习和培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原来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创造性教育。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和现场参与等方法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实践参与来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更新教材体系,围绕医务社会工作的核心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群

由于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缺乏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知识结构和成熟的教学及课程体系,这是阻碍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医务社会工作总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科学体系,主要是回答有关疾病、病理、治疗和健康的基本知识;二是社会福利理论与社会工作知识,主要涉及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三是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主要为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提供宽广的知识基础。这三者共同构成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为科学指导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提供有力的理论工具。课程群总体设置应包含价值、知识、技术三结合的知识体系。针对医务社会工作价值教育通识课,由于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处理人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专业,是服务人、帮助人、引导人回归社会的专业,具有较强的价值性和专业性。社会工作职业伦理价值教育需贯穿于医务社会工作教育的始终,并逐渐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价值观念和职业态度[9]。

4.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教学技巧提升实务能力的培养

医务社会工作教育者应结合课程的特点、内容、形式等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方法[10],在探讨专业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尝试以下几种具有开发性和动态适应性的教学方法:其一,开放式讲座法——尝试开放式教学,针对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具体问题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二,角色扮演法——在课堂上或专业实验室中创设问题情境,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其三,社会工作讲座法——在专职教师的主导下,由学生提出社会工作领域中的问题,以小组形式收集资料并在小组讲座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四,讨论辩论法——由学生和教师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观点,其他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观点,其他学生针对问题提出个人看法,用小组发言或课程论文形式做最后总结等[11]。

(二)健全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岗位技能训练提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的继续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总体参与水平较低;优质资源缺乏,共享水平不高;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还需进一步改善,品质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统筹治理体制尚未构成,经费投入机制还有欠缺,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体系落后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因此需加快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继续教育,采取更加有力的方法,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计

首先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设置必须符合规范,选择恰当的位置,配备专业人员以及经费,尤其是要明确相应的岗位及其职责,还要分别明确部门主管和社会工作者的岗位配置[12]。郭勇松提出,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设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医院自主,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其岗位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有:科学合理,精炼高效,按对象定岗位、按需求定数量,满足病患需要,适应医疗体制改革及发展[13]。每个医院应设置社会工作服务部,每2~3个科室应配备一名医务社会工作者。我们可以通过与医疗结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通过与社会科学高校结合获得培训师资和教材,通过取得政府与医疗机构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视而获得经费。他们的工资待遇应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医务社会工作者还应加强与志愿者的联系,采取“社工+志愿者+医务人员”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2.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开发

一是要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职业任务。加快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需要按照医院服务需求与特点,逐步完善医务社会工作职业标准,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职业任务。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主要包括:(1)负责各科室转介来的个案,诊断患者相关疾病的心理及社会信息,并给予书面答复。(2)主动观察,发现病人的问题,并与各科室医护人员协调;(3)为医护人员提供病人的家庭及社会背景资料,报告处理的情形;(4)出席相关的会议,如医师会、护理会等;(5)阅读病历,了解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积极配合治疗工作;(6)为医生提供医学研究的资料[14]。 二是明确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要求。医院、社区、老年人福利机构,要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三是规范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聘用。医院和社会组织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等级,设立相应的医务社会工作职级体系,持续拓宽和疏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上升空间。实行国家社会工作者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与相关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结合,通过考试获得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医院可根据工作需求,聘用相应级别专业技术的医务社会工作职务。

3.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培训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培训应该根据所在的科室和医院类型来安排培训活动,旨在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业务知识,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对此,不仅要鼓励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的医务工作开展在职培训,在实行医务社会工作的医院与开设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安排医务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和实习学生到医院开展实务工作。还要在已经与高等院校协作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院中正式施行医务社会工作,从管理人员中选拔热爱医务社会工作、素质好、有一定人际交往、组织和沟通能力的同志到我国香港、台湾等社会工作经验成熟的地区学习医务社会工作。定期进行院内同工咨询,参加院内外在职训练、院内外医疗团队整合型研究。

4.对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监督

首先,要形成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的督导制度开展在职培训以指导社会工作学生实习,督导部门内资历浅的社工员、代训其他医院社工员为主。其次,对现有的医务社会工作人员进行职后培训时,以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为保障,进行资源整合和分配的平台。从而构建一个服务体系,以品质控制和责信制度、项目管理等为基本内容,引进“互联网+”的思维,形成网络监测管理,增加其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技能,强化督查落实。再次,民政部应同中央综治办、司法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以及群团组织联合组成督查组,对各地医院落实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政策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研究解决政策实施中的突出问题。最后,各地有关部门要对本地区坚持贯彻落实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政策的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要求落实到位,让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有上升空间,其职业地位和薪酬待遇水平总体得到提高。

(三)开展顶层制度设计,通过社会政策倡导保障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的,需要政府这一最大的资源平台做资源的后盾和保障。完善的职业政策是职业化发展的基础,作为职业的“保健因素”,良好的政策是吸引住人才,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只有政府的政策制定、支持,医院的理念认同、岗位设置,社会的广泛认同,医务社会工作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下将从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激励四个方面讨论:

1.关于医务社会工作者人才培养

作为医疗团队的一名成员,医务社工应具备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学科基础与独特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这些能力就必须完善医务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制度。其一是要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培训管理体制,政府可以通过立法对医务社会工作者实行就业准入并进行注册管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医务社会工作者实行监督和指导,并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进行交流和学习;其二是完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有关政府主管部门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发布全国统一的医务社会工作培训标准,培训经费可由政府补贴、机构补贴、社会工作者个人缴纳三部分构成。医院和社会机构间应加强实务联系,使医务社会工作者学以致用;其三是建立医务社会工作终身教育体系。未来的培训课程应从培训系列、培训层次、培训类型三个维度来设计。培训系列包括社工实务、社工管理和政策法规三个系列;培训层次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级;培训类型包括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三种类型[15]。

2.关于医务社会工作者人才评价制度

落实人事制度,完善认证评价制度,这是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关键。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进程中首先解决的就是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国家职业序列,解决编制问题,从组织上保证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同时完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认证评价制度。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认证评价是指对他们专业能力和工作情况的总体评价。从外国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注册制度、执照制度、职业资格制度等,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研究国际上各种医务社工作者评价方法,分析并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评价制度[11]。这些制度都是职业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认证评价制度的完善不但能引导实际工作者通过参加能力评价提升专业水平,还可以引导理论研究、专业教育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3.关于医务社会工作者人才使用

推进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是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根本,所以必须尽快建立与现代化医疗机构相匹配的服务规范,完善服务体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道路。通过国家立法,完善城市和农村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将医务社会工作者引入医疗机构和整个卫生系统,是解决当前日趋严重的医疗卫生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建构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塑造现代医疗环境和服务体系的需要。

4.关于医务社会工作者人才激励

在人才激励上应加大对医务社会工作者资金支持,各地政府要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和激励保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绩效评价,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各有关部门和组织要重视解决本系统、本领域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问题。积极引导社会及医院资金支持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工作。

(四)广泛开展社会宣传,营造有利于医务社会工作能力发挥的社会氛围

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处于初级阶段,专业人员配备还相当缺乏,资金配备也不完善,所以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围绕能力建设打造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一条值得发展的道路。社会可以从提倡全人健康理念、提倡医疗整合、提倡社区健康、提倡医疗团队合作服务四大方面去营造有利于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力发挥的社会气氛。

1.大力提倡全人健康的理念

对于健康而言,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密不可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世纪40年代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是结合了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和谐完美的状态,而并非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根据2012年健康观的几大指标可确定能够降低疾病发生风险、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主要有规律的锻炼、合理饮食、减压管理、避免不健康习惯、安全的性生活、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急救知识、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寻求并遵循医疗建议、知情消费、保护环境这11个健康生活方式理念,这些理念实际上能够促进健康的、合理的、积极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全人健康”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生活环境,发展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

2.大力提倡整合医学的概念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医学人文性的思考越来越多,对于生命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刻。原有传统医学、现代传统医学和西医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因此走向“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实现整合应从医学系统内整合、医学系统间整合和跨领域整合几个层次不断深化。首先,实现主流医学的系统整合。因为现代医学将各专科细化后,虽然使学科发展突飞猛进,但把人体割裂为若干系统,因此要提高各科医生间通力合作,提高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能力;其次,传统医学系统与西医学系统间的整合,要实现兼容并包,各自必须先从思想上认识自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努力从其他系统中吸收确实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的诊治手段;再次,要开展跨领域合作。整合医学的内容是广义的,涉及科普、保健、临床、生产、科研等多个方面[17];最后,要发展人文医学。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他科学应该更强调人文关怀,要注重患者的身体、社会、情绪、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

3.大力提倡社区健康的概念

社区健康是指建立数字化健康管理,以社区为核心、家庭为单位,以老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以健康为中心,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优生优育指导为服务内容,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将医疗服务、医疗延伸服务、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些服务的及时性、实时性、随时性、交互性、多媒体化。居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充分地享受健康服务和健康教育。

在此基础上提倡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公共卫生宣传教育、精神卫生社区康复以及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是我国最基层的居民自治组织,但目前社区工作的方法运用不多。落实“三社联动”,引导医务社会工作者将医疗服务向社区延伸。发展医疗机构的社区关系,不仅增加了医疗服务的人性化,让医务社会工作在联动中得到承认,也有助于医务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居民的医疗需求。

4.大力提倡医疗团队合作服务

Katzenbach和Smith把团队定义为一群具有互补技巧致力于相互负责的共同目的、工作目标和方法的人[18]。现代医疗不仅要注重医生护士的作用,更要注重引入医务社会工作者参与医疗团队中。通过医疗团队合作,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运用不同的专业知识,共同解决团队的共同问题,并针对病人的需求提供较完善的医疗服务,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团队的良好合作对有效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医务社会工作者医疗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