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器鉴定那些事—挛窑与窑神

2018-03-21何国森口述殷鹏整理

收藏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匣钵窑工烧窑

□ 何国森 口述 殷鹏 整理

从元代晚期开始,历经明、清两朝直至民国,在近七百年的历史阶段中,景德镇始终是全世界瓷器的生产中心,在此地所烧制的瓷器,胎体洁白坚硬,敲击声音清脆,形制丰富多样,多姿多彩,并且几乎能够烧制出中华几千年来制陶制瓷历史中,能够见到的全部品种和釉色,遂有瓷都的赞誉。

景德镇能够成为瓷都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在景德镇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制作瓷器所需的高品质矿产资源,所谓的“水土宜陶”;二是当地制瓷工匠们的勤劳与智慧,敢于不断创新,舍弃了沿用几千年的传统窑型,结合经验及需求,先是设计出了葫芦窑,使得元末及明代所生产的瓷器在世界上获得广泛关注,后又在此窑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镇窑,让清代及民国时期所生产的各个品种瓷器风靡全球,独领风骚。

葫芦窑和镇窑这两种在景德镇独有的窑型,其特点是可以根据窑室内部不同位置存在不同温区的情况,在同一窑中烧制不同釉色的瓷器,这是在中国制陶瓷史中,历代窑型所不能及的。由于葫芦窑、镇窑代表的是最先进的窑型,它的设计建造及烧制瓷器的过程也非常难,从而在景德镇就应运而生了一个重要的行业—“挛窑”,负责建窑修窑的行业,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叫“挛窑户”。由对窑位和火势的把控也应运而生了一个重要的工种—“把桩”,专门指挥烧窑和负责看火的工作,职位称作“把桩师”,被誉为“窑神”的传人。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窑乃瓷之母,火为瓷之父,每一件瓷器都离不开窑与火,并且窑、火的好坏决定着瓷器的命运,这也使得每一件瓷器本身都携带着窑与火赋予的“基因”,可以看出挛窑户和把庄师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图1 景德镇古窑景区内的窑神像

一、挛窑

挛窑就是建窑的意思。一个窑建造的好与坏以及是否合理关系到一个瓷厂的成败以及命运,在景德镇甚至流行一句话叫“年过的好,不如窑挛的好”,可见挛窑在景德镇是非常重要的。

会挛窑的手艺人叫挛窑师,挛窑的全部技术掌握在来自江西都昌的余姓人家手里,在当地是一门家族手艺,外姓人是无法学到的。在景德镇如若某瓷厂要建窑时,便找到挛窑户请最有经验的师傅,从勘察地形开始,直至最后的设计和建造。

现在景德镇用于烧制瓷器的传统窑型主要是镇窑,每一座窑的寿命约可烧制百次。镇窑的外形如同半个鸭蛋扣在地上,宽窄、高低都不尽相同,挛窑师傅则心里自有一套尺寸,根据家族留下的传统方式以及自身多年积攒的经验,先把窑基的长短、宽窄设计好,再逐一施工建造。窑的前方设窑门,高2、宽0.8米。从窑门两侧向后发展为一圈椭圆形立墙。立墙内侧左右最宽处约达6米,窑门至立墙最后方约达20米。这部分立墙就是窑基。窑基前方与窑门同高后方稍低。建窑基的材料为砖泥山石,无特殊要求,坚固即可。

窑顶则不同,因为窑顶为拱形,挛好后的厚度会在20厘米左右,并且在烧制瓷器的时候,还要承受约1300℃的高温,窑顶会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热胀冷缩,因此其所需的砖块为特制窑砖。这种窑砖多为河塘泥料或农田泥料制造,因为这样的泥料经长期水沁,变得比一般泥料细腻、粘度高、韧性好。制造这种窑砖的过程也很复杂,要将踩好的泥进行多次晾晒,同时还要用耕牛反复的爬犁,目的是再次提高其韧性,之后将泥料制成砖坯,入窑烧制七天,最高温度达到1000~1100℃,烧成的砖敲击声音清脆。能够用来建造窑顶的砖还要完整无损,所以这种窑砖是普通砖成本的几倍,而其形制比我们常见的砖型都要更窄更薄,体积大约是普通红砖的三分之二,目的是砌窑顶时轻巧方便。

挛窑顶从窑门处开始,在窑基上一层层向上垒砖建造,将窑内最高处挛至6米。由总设计师指挥,两位挛窑师傅负责建造。每层砖之间用很稀的泥浆粘贴,一人洒泥浆、一人贴砖,挛窑过程纯粹以手工。总设计师凭着丰富经验精准指挥,挛窑师傅不用任何工具,将砖一层层向上垒建,每一层都要向窑室内侧均匀错进一些,并能准确地在最高约6米处合拢窑顶。合拢窑顶最后留下的缺口,会在窑的后部,以此处缺口再继续挛烟囱。挛窑顶特制的窑砖小而轻,与稀泥浆达到了最优的搭配,既可以把砖上下粘住,可最大程度减少缝隙的存在,并且在每层砖椭圆形的排列所产生的张力作用下,拱形窑顶在向内收拢过程中不会坍塌。挛窑顶的同时其他工人将掺有耐火材料的灰泥在窑内壁均匀涂抹,将砖与砖之间粘牢,防止漏气。等窑顶外部干燥牢固后,还要爬上窑顶,用碎石子将每条缝隙填满,再用细的干土将窑顶铺平,目的同样也是防止漏气,保证在烧瓷时窑内的气氛不会乱,并且便于升温。此后挛窑师傅还要凭经验用砖将窑顶两侧压住,既能保证热胀冷缩时候窑体不发生太多的变化,又能防止在高温下崩窑。

之后是挛烟囱。烟囱的高度与窑身长度相同,为的是烧窑时产生最佳的空气吸力,使火焰能够在整个窑体内燃烧,进而提高产瓷数量。烟囱的外侧也要用黄泥封住,防止漏气,便于升温。

窑内地面要铺满约十几厘米厚的细小石子,窑门处较低,靠烟囱处高,形成一定的坡度,与窑顶的倾斜度达到最理想的角度,目的一是码放匣钵时便于固定,二是调整窑体与烟囱内部空间的形状,使火焰流动更加顺畅。

新建造的或大修过的窑,当地通称为“大水窑”,窑体含有较高的水分,在正式烧瓷器之前要用木材烧一段时间排除出多余的水份,为烧窑作准备。因为每一座窑的窑性都不同,在正式烧窑之前都要试烧几次,以掌握窑性。所以窑厂一般不愿建新窑或修窑,原因是要重新掌握窑性,所烧的瓷器胎釉都会随窑性而变,会造成损失。如果一个窑到达了它的使用期限,便要废弃从新挛,废弃的窑砖不会随便丢弃,多数会用来盖房。现在景德镇河东岸保留下来的很多民宅,用来盖房的砖,都是这样废弃的窑砖。

二、把桩师

“窑神”—童宾(图1)

北京西北十三陵景区是明朝历代皇帝的陵寝,其中的定陵是万历皇帝的陵墓,在地下宫殿摆放着景德镇烧制的青花海水江崖龙纹大缸,其直径和净高均为70厘米,大缸的边款落的是“大明嘉靖年製”。

图2 窑内码放的匣钵

图3 窑工的工作环境

图 4 窑门

为什么万历皇帝的墓中要用其祖辈嘉靖皇帝时烧制的器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万历时期烧制不出如此大的缸。在万历时,景德镇御窑厂曾经烧造过大缸,但因技术原因未能成功。当时宫廷派的督窑官是名叫潘相的太监,传说此人生性残暴,平时就经常压榨窑工,如果窑工们没有按时完成朝廷的要求,他就会鞭打工人,还多次扬言要杀掉窑工。当时御窑厂负责烧窑看火的把桩师傅名叫童宾(1567~1599年)字定新,景德镇里村人,相传他为了保护窑工并且对抗潘相的残暴,也为了能够烧制出朝廷所要求的大缸,毅然跳入了燃烧的窑炉中,以血祭窑,谁想等这一窑开窑之后,大龙缸却真的烧制成功了,之后窑工们受此感动,断然起义,打走了督窑官,火烧了税署和御窑厂。之后朝廷为了缓和窑厂的人心,满足了窑工们为纪念童宾壮举的心情,封童宾为“风火神”,并在御窑厂东侧为其建立祠堂进行供奉,至今还保留有清乾隆时期督陶官唐英手书的“佑陶灵祠”的匾额。把桩师童宾坐像的左右分别是托坯师、架表师等十几位窑工的塑像,以供后人祭拜。童宾在当地也有“风火仙”“风火仙师”等称谓,但更多的人则直接称其为“窑神”。现如今的每一座镇窑都沿用传统,留有专门供奉窑神塑像的灵龛,在每次烧窑时由把桩师带众窑工,烧香磕头,祈求窑神保佑,烧出好的瓷器。

图5 未满好的窑

图6 架表及高耸的码凳

“窑神”的传人

在景德镇,生产一件瓷器,需要经过72道工序,其中关健的第一道工序是“满窑”。满窑简单来说就是将装有瓷胎的匣钵,按照一定的规律放入窑中,将窑填满(图2)。负责整个烧制工序的团队一般有13人左右。总负责人是把桩、二把手叫托坯、三把手叫架表、四把手叫收兜角等共分为十几个工种。

在建国以前,每隔20年有一次开禁窑神活动,全镇及周边地区的人们会如同过年一般,云集景德镇参加庆典,全镇大摆酒宴,用“千猪万米”来形容不为过。在这一天会宣布上一批窑工出徒,规定工作岗位,而新产生的把桩师,则更会身披红花,带领众窑工走遍全镇,宣告新的把桩师及团队诞生,烧窑后继有人。这一天会再招收一批新的徒工,都是来自都昌地区十五六岁的男青年。平时学徒们吃住都会在窑棚以内。窑棚一般长约50、宽约15米,其内部分为两层,一层一半是窑,另一半要存放匣钵,二层则存放烧窑时所需用的松木。学徒们在学习的几年中,多数都要在这个区域内度过,可以说非常艰苦。又因为烧窑是一套综合的技术,不但要跟师傅学烧窑,还要懂得胎泥、瓷釉、造型等技术。所以说,一名传统的制瓷人没有经历烧制几百窑的磨练,是驾驭不了窑、火、胎、釉之间的关系,烧不出好的瓷器。(图3)

另外顺便提一下,旧时窑棚是不许女子进入的,所有窑棚附近都贴有“禁止女士入内”的标语,当地的女子也是自觉遵守的。窑工对此的说法是,平时工作或烧窑时,窑工们通常都是赤膊上阵,烧窑的主力又多是十五六、十七八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恐怕对女子有不好的影响以及行为。制瓷女工匠则是另一种说法,窑门从正面看去就像女子的身体,她们说,里面窑工就这样用柴烧我们女人,肯定不敢让我们进去看!(图4)

烧窑是由一个团队集体完成的,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就是把桩师,也是烧窑的总负责人。把桩师在景德镇有很高的地位,职称终身不变。从内部码放布置,到烧窑火候的监控等,全由这一名把桩师说了算,可以说一窑瓷器能否烧成烧好,其命运都掌握在这名把桩师手中。在景德镇有一句谚语,大致为“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培养一个把桩”可见能够成为一名把桩师是多么的困难,而一名把桩师身上担负的责任也是全部72道工序中最重的。把桩师每年组织带领不同的团队,负责烧几座或十几座的镇窑,不但要掌握每一个窑的不同特性,俗称“一窑一性”的特点,也要掌握不同的釉色不同的烧法,还要清楚不同配釉师所调配釉的熔点。此外还要清楚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以及天气因素对烧窑的影响。把桩师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以及综合的技术经验。可以不夸张地说,把桩师掌握着一个瓷厂的前途和命运。即使是解放后的国营瓷厂,虽然领导换了几任,但把桩师不换,这是景德镇镇窑的特点。

托坯是烧窑的第二把手,他要对每窑的容积,能放满多少坯及每一窑位的温度了然于胸。掌握这一技术的工人,主要工作是在烧窑前负责所烧胎坯的品种及数量到位,还要负责到各户催坯及分类装匣备烧。在满窑时把桩师傅在窑内定窑位,哪种釉料的瓷器放在什么位置至关重要。托坯师傅站在窑外听把桩师的口令,组织向窑内发坯,由其它工种的窑工负责搬运入窑。拖坯师傅的发坯工作不能出错,如果发错坯,釉的发色与窑内温度点不对,釉水则不能正常发色,会造成损失。托坯师傅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负责带第一班烧窑,从点火开始直到火焰烧到烟囱,要经历约10小时的工作才可下班休息。

架表是烧窑团队的第三把手。由于满窑时的最高点有将近6米高,架表师傅的第一项工作是负责最高处匣钵的码放。工作时,架表师傅要站在一个码凳上,放入最顶端的匣钵,再将几十斤重的匣钵一排排码直,整个过程不能让匣钵有过于明显地晃动,并且不能使任何一柱匣钵有倾倒的隐患。“码凳”是由三条直径约15厘米的圆木组成的架子,高约4米,没有任何木板的脚手架。架表师傅第二项工作就是负责指挥第二班烧窑,接托坯师傅的班继续烧窑直至熄火。托坯和架表可称为是把桩师的左膀右臂。(图5、6)

图7 收兜角师傅的工作

收兜角是烧窑团队的第四把手。在满窑时,要准确执行把桩师傅的指挥。把桩师傅在定好每一柱匣钵的距离位置后,由收兜角负责放置靠下层的匣钵,匣钵要陷入细石中,如同盖楼之前的打地基工作,要准确、牢固。窑内每一柱匣钵的基础都由收兜角负责。再往上码放匣钵,则是前边提到的架表师傅的事了。(图7)

小结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初步看出把桩师傅的重要性,也由此引出了烧瓷的工序和其他几个重要的工种以及学徒,以把桩为总指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在整个烧瓷工序中,这只是最初的情况。接下来的工序及其他的工种将在后续的文章中逐步介绍。

猜你喜欢

匣钵窑工烧窑
驼背伍烧窑
辊道炉中匣钵对磷酸铁锂冷却效率影响的热仿真分析
废匣钵粉加入量对堇青石-莫来石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
清代煤窑有多黑
清代煤窑有多黑
关于陶瓷色料生产中匣钵选用的几点建议
黄泥洲的老窑工
繁昌窑匣钵特征及“上”字铭功能分析
最后的砖窑
最后的砖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