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文脉赓续与文化品牌构建探析*
——以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为例

2018-03-21杨宏烈

中国名城 2018年2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

杨宏烈

名城历史街区,商业买卖再旺盛,“如果缺少文化环节,商业活动也可能是没有个性和缺乏吸引力的。”[1]这样的商业只能处在低层次水平,即使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决不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乱相环生,貌似繁华的商店二楼以上还是破烂不堪的样子,乱如蛛网的电线随处可见。令人惊叹的山花女儿墙,罗马柱、满洲窗、巴洛克拱券、袖珍式穹顶小塔楼等建筑艺术构件却满目疮痍。不到一米宽的门槽、三角形的楼梯板底也用来开批发铺。这与作为中国南大门、对外开放的南风窗、近百年“一口通商”的商埠口岸、永不落幕的广州交易会原址的形象极不协调。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因缺少对国际商埠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且不注意用文化来刷新这里的街巷景观,故很难在国际、国内贸易活动中成为一个叫得响亮的文化品牌,更谈不上遵循文化规律来经营世界名城,实属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当今世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十三行街区既不缺少经济活力,又不缺少旅游资源和物质条件,关键是做好“文商旅”的结合。在城市文化浪潮中,十三行历史街区如何重建自身文化品牌,本文试作这方面的研究。

1 延续历史街区固有的文化脉络

城市文化从历史积淀中孕育而成,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它的建筑风格、历史遗存和文化轨迹等都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只有尊重城市的历史,善待城市的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很好的保护和继承,才不至于在城市建设中失去自己的城市文脉和城市个性,才能谈到城市文化的进步与发展。”[2]十三行的文脉就是广州城的城脉,它联系着大清帝国的国脉,也延续着当今的发展命脉;开拓“一带一路”的丝路文化,将是正确的发展思路(图1)。

图1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鸟瞰图(郭红雨)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认定的103个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中我国有两个(平遥和丽江)入围,只占1.9%。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绝大多数名城的历史风貌遭到建设性破坏。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是中国社会形态大转折的实物见证,是中国资本主义生成发展最早的一颗萌芽,是中国海上对外贸易近一个世纪唯一的商埠口岸。十三行街区的空间格局可以说是“暗香浮动月黄昏”。从封建社会末期到近代社会,再到21世纪,客观上自发性的延续,可以说一天也没有中断过(图2)。然而很少有人自觉扶持过它的立柱和脊梁,培育它的新生幼芽,只是让它自生自灭。

图2 各历史时期地图上的十三行街区

现在的广州市域7470平方公里,市区1443.6平方公里(1999年),老城区10平方公里,而十三行历史街区仅仅30多公顷,可谓沧海一粟。如果说城墙内的历史街区几乎“开发”殆尽,所幸十三行路以北,上下九路以南,人民路以西,康王路以东这块地尚没被彻底糟蹋,但其中业已穿插了若干巴黎式“黑色办公楼”①,相对而言,街区建筑较为纯真统一,而且成街成坊,弥足珍贵。

从时间上看该地段的建筑大多建于1856年十三行大火之后。虽然不是一个半世纪前的历史建筑,但它们却是现存建筑中距离十三行时期时间差最短的时代建筑,与十三行时期的文化脉络距离最近,建筑材料、体量和使用特征相一致,几乎栋栋建筑的脐带都连在“海丝文化”的母体上,从而继承了母辈的某些基因,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或文物价值。历史街区的中断使一个本可以接触到的历史片段被切割,时空之间的不连续性带来文脉和情感上的断裂,给人们造成极大的乡愁失落感和凝聚力的丧失。这对海外华人的“寻根”是一个打击。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和谐互动的。 “开发是政绩,保护更是政绩”,本质上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福祉的正向力和实功。“大兴土木”不应老盯着历史街区巴掌大的一块地盘。20年前“新中国大厦”给人们带来的阵痛尚没消除,今又有十三行街西头新的大拆大建四栋高楼,这不仅会造成历史文化街区原有城市风貌格局进一步的破坏,也会造成当地民众的社会纽带、经济安全网络进一步地丢失。传统街区的毁灭,是不尊重城市历史文化的行径,在这个时代不应出现。

2 维护历史街区文化本质特性

城市主题文化决定着城市的主导功能与发展模式。城市化的畸形膨胀现象,是盲目妄动所引起的非正常现象。城市能否成为诗意的生活环境,文化则为主要因素。文化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沉淀累积下来的精神财富,文化因为世界的丰富多彩而多元化、而民族化、而异彩纷呈。城市则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积累的产物。文化与城市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它们都是人的住所,二是都会留下标记,三是都要求和谐存在。文化是人们精神生活上的住所,城市是人们物质生活上的住所。各地特色文化往往成为区分和辨别人的基本符号,而城市也正在成为国家的符号。文化系统的内部结构,都是有机的、相得益彰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历史街区,现在依然还是人的住所。虽然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住所有一定差别,但人们对它是有感情的,因为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住所,维系着人们与城市历史文化的情愫,它不是在所有的方方面面都一律比现代住所差。它的唯一性、耗散性、不可重复性,使人们更值得珍惜。它的标志作用、符号作用,更是其它现代城区无法替代的。历史街区既是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的摇篮,也是后来文化事业发展的根基。历史街区的个性特色就是城市的个性特色所在。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只能导致城市个性的迷失。

1998年4月的世界遗产大会《苏州宣言》:“在当今城市国际化和各种飞快转变的急流中,惟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和城市的文化归属,如何把它保护好,使其继续长存下去,己成为该城市整体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 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广府文化,广府文化的集中代表是西关文化,西关文化的本质特质具有国际性视野和因缘。保护十三行历史街区就是守卫西关文化的大本营。十三行历史街区的个性有如下“五地说”,且能充分显示广州的城市身份和文化特质(图3)。

图3 十三行历史街区联系着全球的海丝文化商品经济

·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西来初地”;

·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

·大清国策“一口通商”垄断地;

·中国大陆西洋风貌建筑的萌发地;

·从农耕社会脱胎的行商外贸制向世界商品经济自由贸易制转型的肇始地。

国际上曾有一个“哈克尼现象”(Hackney Phepomenon)②:被地方当局勒令拆除的所谓“衰退地区”,国际建协组织群众自助来整治,发挥其地区个性而获得非凡成功。十三行历史街区同样急需“哈克尼现象”,实现数百栋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

2 培育历史街区文化复活能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空间得以活化的灵魂[3]。冯天瑜教授等人曾在《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中对文化结构组成作过综合性的描述。“文化”的概念,其本质意蕴是“人类化”、自然的人化。它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造和内在主体心智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份。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人化的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最后凝聚为文化的精神灵魂。文化还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形态。介乎二者之间或二者之外的,还有文化的制度层面和文化的行为层面。前者是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如国家模式、法律体系、赋税制度等;后者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趋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如礼尚往来、婚丧嫁娶等[4]。

十三行人文要素,对西关、广州,甚至对全国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并形成一种完整的商埠文化体系。行商巨贾、通事买办、“蕃鬼”毛头、水手大班、总督巡抚、八旗卫队,以及千千万万丝绸作坊、瓷窑工人和桑基鱼塘村民经年累月创造了十三行文化。这是一个巨大的时间系统和空间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的文化个性是内在的,有生命力的,有传承能力的。

文化的内涵是发展的、开放的。每当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文化的急骤演进之时。产生质的交融,碰撞,变革等表象,导致文化的分解、合成、嫁接、摒弃,产生遗存、传承、扬弃、毁灭等现象。所谓的文化运动,无不是促使文化构成、文化结构发生上述某一种或某几种现象的过程。经过变革洗礼的文化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文明的、还是野蛮的?人类社会发展史看得很清楚。

十三行文化相比当时完全的闭关锁国的中国文化是先进的,它孕育了新的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是中国融入到整个国际事务中,客观上使中国由此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补充和刺激,同时,全世界数十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保持了与中国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交流,对世界的进步贡献了力量。十三行这个对外开放的门理应开得更大些,如唐朝的“番坊”就住有10万番人。

相对于西方文明,十三行则显得落后。支配十三行的社会背景是封建专制集权的农业国,许可开放的程度是极有限的,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也从没打算认真去学习吸纳,在近代史上的战争中,其弱点暴露无遗。就是在这种不对等的国际舞台上,在腐朽的国内政治体制制约下的十三行,不可避免的被毁灭是注定的。

尽管如此,十三行作为行商集团的代名词,作为万国旗飘的十三夷馆通称,作为一种内外受压的商贸制度,作为国际关系纠纷的角斗场,十三行历史街区,是中国与世界这段不平凡历史的见证者,这段历史的不可动文物遗址和文化积淀地,是一个倍受世人瞩目、值得纪念的旅游目的地。十三行商馆区乃世界贸易“特区”,其周围用地则是有军事守卫和各种生活配套服务的街巷。我们说十三行历史街区属于整个国际社会的,也无不可。(图4)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创造。如果提到东方文化的源头、华夏文化的主干,人们一定会想到西安。如果我们想到“一口通商”、“国门洞开”,就会情不自禁想到广州。广州是“开风气之先”的南风窗,西学东进的桥头堡,近现代革命思想的发源地,具有全国性、世界性的影响。文化是城市的吸引力,更是竞争力。一个城市的历史街区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愿意到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或城区参观游览,就是最好的证明。葡萄牙只有一千多万人口,三大城市的历史街区都因保护得好,成为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而成著名旅游目的地。

一系列历史事迹表明,十三行是与各通商国联系的纽带。相对国内博物馆中十三行地位不显著、不突出的状况,世界各大洲的瑞典、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中,以及当年的外贸码头、沉船遗址等景点,都十分频繁的展出有关十三行的文物和外销画,不定期地还围绕十三行主题开展多种文化纪念性活动[5]。

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单纯的经济城市不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永恒的竞争力。缺少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不是一个健全的适宜居民生存发展的城市。同理,可以反证历史街区正因为富有文化底蕴,很多开发商都想打“历史街区”的主意,由此大造声势,制造卖点。于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式破坏性开发行为不断发生。正当学术界急切呼吁保护十三行文化遗址的时候,地产商夜以继日加快施工,造成既成恶果。

美国内华达州前旅游部长托马斯·泰德格在西安的曲江论坛上诚恳地忠告国人,必须在城市建设中,精心地保护文物古迹,就像家庭关系或婚姻关系,一定要认真地呵护和培养,因为西安是外国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把美好的印象留给全世界[6]。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先生也曾说过: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紫禁城”,严格保护不受侵害。历史文化保护区就是各个城市的“紫禁城”。广州的十三行历史街区又何尝不该如此?

图4 150年前的“世界商品贸易市场”,今十三行街区的文化地位应得到提升

3 刷新历史街区商埠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品牌是内涵和形象的载体,是城市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的名片,更是城市和文化追求的旌幡。”[7]现在讲“文化”,是对过去片面唯物主义论的纠正。因为文化是财富(含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文化更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些财富是人类共享公有的,有些财富是某地区,某一部分人群专有的,或曰垄断性的,如十三行就是广州独有的文化资本。文化的交流现象,就是文化的旅游现象。过去把文化的交流活动及产业活动限制得特别厉害,对一般人类共同的历史性的观念意识形态都看得过于严重,甚至动不动就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则不可避免地会制约文化的正常发展和运作。文化不发达,城市社会及其物质空间环境文明化程度也不会高。今天的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开放、文化的改革。开创十三行历史街区的未来,应采取如下措施。

3.1 给予历史街区合理的功能定位

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发展进步的源泉,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现代城市要赋予历史文化以合理的功能定位,在保护中利用,让历史文化转化为城市的人文之光。十三行历史街区应该建成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商埠文化旅游区——这是最精准的定位(图5)。中共广州市委有关部门早已宣布“十三行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不能长期浪费这一“文化资源”。旅游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是十三行最好的功能定位,须尽快加强品牌文化景观建设,向世界叫响十三行。但一些政府部门文化品牌意识不强,他们只知道有条路叫 “十三行”,把它标注在地图上,对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一无所知,科学的规划建设与保护方案更是无从谈起。

图5 广州名片:十三行核心遗址、世界海丝文化旅游区

3.2 保持历史街区特色文化魅力

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之一。特色文化是城市魅力所在。越是自我特色鲜明的街区,越是有影响力,越有地位。广州先前的海上丝路文化,后继的近现代革命与改革开放,分别为城市的主题文化及其衍生文化。而“先前的”、“后继的”两种文化特质的连续点和标志载体就是十三行商埠文化。文化景观本来就是一种典型的“旅游符号”[8]。呼唤十三行历史街区的灵魂回归,在物质经济交易市场热闹的气氛环境中,可打造出国际性的文化品牌,变平庸的闹市墟集为文化旅游景观亮点。通过保护、维修、整饬历史建筑,改善创业和居住环境,营造有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形成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居住、创业于一体的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图6),“令望者,忘餐;行者,忘倦;游者,忘归;居者,忘老”。

图6 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一日游

3.3 保护历史街区基本的生存空间

现代城市要给予历史文化街区充裕的发展空间。保持传统街道景观和历史建筑风貌,展示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因而又具有新鲜的血液活力。物质性的城市空间与精神性的社会空间,两者实现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综合,将是完美的理想空间形态。十三行巴洛克建筑艺术迫切需要保护复兴,这些建筑都是在推翻帝制后在十三行老街区的基础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图7),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今十三行街区,特别是在十三夷馆遗址上建造高层写字楼和连排式超高层商住建筑,使本来就逼仄的历史街巷更感压抑。不但使景观失去了和谐的尺度感,而且使十三行夷馆区的三条历史买卖街遗址彻底被埋葬。正如国外一位建筑大师所言,高楼大厦在什么地方拔起,历史街区就在什么地方消失[9]。如果某开发商圈定一栋大厦用地,那么与这片历史街区相关的直街、正街,东巷、西巷,北里、南约等等地段很快就被完全推没。再过一、二年又是一栋大楼……最后整个历史城区全部消失,人口密度却越来越高、环境质量更加恶化。十三行街区就遭遇了这种厄运。

3.4 促使历史街区走向更高文明

原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景慧在“中英城市复兴高层论坛”会上,在谈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二个层次时指出:有真实的历史遗存物,有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够反映城市历史的典型特色;具有一定的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能够造成一种环境使人从中感受到历史气氛的历史街区应划定为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 十三行历史街区已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当前更没有理由将其一分为四,肢解为四个历史街区,这不仅不利于整体保护利用,而且撕裂了整体性的城市主题文化。这里还有广州最早的私家“邮局爷爷”、数十家银号等待定历史传统建筑,这里有众多十三行历史遗址和街名,这里有明确的十三行“公行”机构遗址,这里是西方专门人员测绘过的历史地段,这里有火烧后于原址兴建起来的建筑和街道(图7),还有与十三行一脉相连的海关大楼、邮电大楼、塔影楼、嘉南楼等近代文物建筑或历史建筑。没有理由不把这一片历史街区纳入名城重点保护的范围。

3.5 整顿“乱糟差拥堵”的批发市场

商业业态的选定对旅游项目成功与否关系密切[10]。十三行街区应该有合适的旅游商业设施,开展有文化体验意味的购物活动,经营有纪念性的十三行传统出口商品或国外“舶来品”,彰显特定的文化景观(图8)。从十三行路蔓延到周边许多街巷的低档次批发货场,破坏了这里的环境氛围。占道经营的摊位满目皆是,使狭小的巷子无法通行。骑楼的流动空间丢满饭盒杂物,真可谓“市厘稠密,阛阓云连”,难免有“勾串奸夷,恣为不法”[11]之事。现十三行街批发市场是一种低层次的货仓经营活动,与历史地段地位大相径庭。根据规划原理,大宗批发市场应搬迁到城市边缘交通枢纽附近,方便提货出境,避免外地人流、车流、货物流穿越市中心区。

图6 十三行巴洛克建筑风貌动人心扉 ,亟需保护

图7 十三行街(路)是一条历史定位轴,应加强保护力度

5 “文商旅”联手文化复兴运动

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士、哈佛大学荣誉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做客2012年“广州论坛”时,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问自己,从现在开始往前看,十年、二十年、……,希望广州人是怎样的人,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动物和世界其他经济动物一起竞争的,还是一个能够安顿自己身心,能够使自己和社会互动健康……精神价值能够体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发展道路才是真正可以为其他的发展国家所借鉴。”[12]

商业活动与文化体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特别是旅游城市。后者需要前者做基础,但前者必须有后者作强有力的支撑。当代“文化复兴”是后现代城市走向更加文明、更具国际化的必由之势。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兼容并蓄、合理扬弃是文化品牌发展规律。改变现十三行街区“乱、糟、低、俗”的业态,实现旅游文化景区景观的美学设计,决不可在十三行(街)路西端建高层商品房(图 9)。十三行(街)路本来就不长,早期东段被破坏。西端路名为“杉木拦路”,是被毁坏的50米残余,理应纳入十三行整合保护设计中。作为一个完整的十三行街道、十三行街区和十三行主题公园地段参与到海丝文化旅游系列范畴。历史街区须按国家保护规范设置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的要求加以保护,使历史文化旅游区有一个协调的体量背景、临接环境和景观天际线,这样才能使之更能为游览区提供西部出入口节点广场式空间和对外景观风貌的展示界面。

广州与世界各国人士殷切地期待着,让十三行历史街区的未来拥有一个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一个永不关闭的历史博物馆群、一个联系海洋文化的休闲滨水风光带、一个有纪念性旅游商品的步行购物街区、一个统领泛十三行遗址景点景区的旅游目的地,这样的规划追求一定能在新时代实现。

图8 十三行内街整体复兴成步行街,如光复南路正好沟通两个商业中心

图9 对照图1,可见该方案的严重破坏性

注 释:

①近代巴黎的保护在高度问题上走过一段弯路。上世纪50年代的巴黎在高层建筑盛行时,曾在老城中心区的火车站附近建了一座高达200米50层的黑色办公楼,破坏了城市历史地段建筑群的环境气氛.从此以后坚决杜绝了这种现象.

②罗德·哈克尼是一位较为年青的建筑家,从面向基层开始他的职业活动,他曾在一个被地方当局勒令拆除的所谓衰退地区现场建立起他的事务所,他从组织动员群众开始,推动自助方法来整治这个地区,并卓有实效地逐步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这个试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誉之为“哈克尼现象” ,他的工作首先为广大群众所认可,后被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遴选为该会主席。

[1][6][12]甘新.问策城市发展——2012广州论坛演讲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新华社.曲江论坛开坛大唐芙蓉园,高端国际人士纵论城市与文化[N].人民日报,2005-9-14.

[3]赵一青,许楗,田文.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整合策略研究[J].中国名城,2016(5).

[4]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发展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赵春晨,冷东.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7]刘金祥,刘行健.构建以国际先进城市为基准的深圳文化品牌体系[J].中国名城,2016(7).

[8]王露.村落文化景观东西方审美认知差异[J]. 中国名城,2015(8).

[9]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0]刘敏,刘爱利,吴宁.城市建筑遗产再利用中的商业业态选择研究[J].中国名城,2015(12).

[11]林则徐.林则徐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5.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