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忻州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2018-03-21邵秀英

中国名城 2018年2期
关键词:轴带忻州忻州市

邵秀英 邬 超 高 楠

1 全域旅游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全域旅游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观念中,最早见于2010年《大连市沿海经济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地区旅游规划中。吕俊芳、厉新建等较早探讨了关于全域旅游相关观念与内涵,并提出其核心是“四新八全”,即树立全新的资源观、全新的产品观、全新的产业观和全新的市场观,并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 8个部分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全域旅游[1-2]。作为官方概念,“全域旅游”是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所作《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3]。随着2017年“全域旅游”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各省市陆续开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全域旅游,我国迎来了全域旅游时代。

全域旅游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景区景点模式,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提供了契机的同时,区域旅游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因为,全域旅游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排列有序、旅游相关设施完善和产业结构优化重组的宏观过程。对于区域而言,全域旅游不是“遍地开花”开放式粗制滥造,而是充分利用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要素的空间组合,把包含了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服务和全新的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简而言之,发展全域旅游,应该重新审视区域旅游资源的潜力,拓宽区域旅游发展轴带,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优化旅游空间结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全域旅游区域,给区域旅游业的活化增加新的动力。

2 忻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忻州有着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类型广、数量多、质量高[5]。但长期以来,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景区景点,缺乏具有带动辐射效应的旅游增长极点,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大部分区域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宣传力度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更重要的是市域旅游空间发展不均衡。2016年,忻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山西唯一入围的地级市,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确定为忻州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发展带来契机,对于忻州和类似地区来说,只有把市域旅游空间结构进行重新优化调整才能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

2.1 旅游景区总体空间分布类型测定

参考吴必虎、唐子颖已有结论,使用最近邻距离模式把忻州各A级景区(点)的空间分布加以测定。最近邻距离是指在地理空间中各点状事物彼此远近程度的一类地理指标,通过测算得出每个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 r,取这些点之间相邻距离的平均值 ,即表示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最邻近距离”)[4]。当区域中的点状事物呈随机分布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 A为区域面积,n为点数。通过上边公式得到忻州A级景区理想状态下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 rE≈23.04km。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测量出忻州各A级景区(点)之间的距离,得到忻州市域各A级景区(点)之间的乌鸦矩阵(表1),单位为km。景区代码见表2。

表1 忻州市景区(点)乌鸦矩阵表(单位km)

凭借表1中获得的数据,求出忻州市域各旅游景区(点)的最邻近点和最邻近距离,获得表2。

通过表2中的各项数据,得到忻州市域各旅游景区(点)之间最近邻点距离的平均值。

最邻近点指数常用于测量点状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趋势。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凝聚分布,在这三种点状分布类型中,凝聚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最小,随机分布稍大,均匀分布最大。最邻近点指数R指实际、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当R=1时,表明点状分布呈随机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倾向于均匀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倾向于凝聚分布。

2.2 旅游景区区域内空间分布类型测定

使用吴必虎、唐子颖基尼系数(Gini)把忻州市不同级别A级景区(点)进行空间分布测定。基尼系数通常用于地理上显示离散区域的空间分布,描绘空间元素的分布,而且可以比较两个不同空间元素的分布[5]。理论上,基尼系数的范围在0和1之间,值越大,各点在空间上聚类度越高。把忻州市5A、4A、3A和2A景区(点)所在的七个市县的数量进行基尼系数(Gini)分析,得到各A级景区(点)在忻州市各市县内的分布情况(表3)。

表2 忻州市旅游景区(点)最近邻距离表

表3 忻州市A级景区的集中分布与均匀分布对比表

通过计算,得出基尼系数(Gini)为0.9207,分布均匀度(C)为0.0793。表明忻州市A级景区(点)在所属的7个市县内呈集中分布状态,这与前边得出R=1.06呈均匀分布形态的结果并不相悖。原因是在12个景区中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宁武县、五台山附近,旅游景区(点)过度集中化,也充分表明其它地区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不利于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 基于“点轴模式”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点轴”模式是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的基本理论[7],区域发展运用“点轴”模式,优先将生产要素在“点”上集聚,形成区域发展的的增长极,当增长极不断发育,“点”与“点”之间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则形成区域发展“轴带”,最后辐射带动区域“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区域整体发展,这种由“点”到“轴”的培育再到“面”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循序渐进发展的系统性过程,同样也适用于全域旅游的发展。

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仅以单个景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已不适应新型旅游趋势,运用“点轴”模式进一步推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对忻州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调整市域旅游景区(点)开发的非均衡性,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跳跃式发展把旅游相关要素重新配置,发挥轴带辐射带动的功能,以便促进整个市域的全域旅游发展;其次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实现旅游要素的优化配置,主要是对旅游设施要素在点、轴的空间优化,最大限度发挥市域旅游设施优势,实现旅游设施共建共享。

3.1 全域旅游增长极点

根据忻州市域旅游资源、景区景点以及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忻州市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培育忻府区、台怀镇两个一级增长点,雁门关村、东寨镇、老牛湾村三个二级旅游增长点,文笔镇、东关镇两个三级旅游增长点,构成忻州市域“232”三级旅游增长节点。

3.2 全域旅游发展轴线

根据对忻州市域交通、水系等现状设施的梳理分析,选择景区质量、数量、旅游增长极点以及轴线通达性、美誉度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将铁路干线、国道定为一级旅游发展轴带,铁路支线、黄河沿线定为忻州市二级旅游发展轴带,市级公路定为三级旅游发展轴带,共同组成忻州全域旅游“三级八条”旅游发展轴带(表4)。

表4 忻州全域旅游空间发展轴带表

3.3 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从上文得出的结果不难发现,忻州市中、东部的旅游资源发展程度优于西部。所以,应该重新考虑对忻州旅游资源的组合、定位。忻州市14个县(市、区),其类型多样、广泛分布的旅游资源为全域旅游空间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上述市域旅游空间现状分析可知,各县(市、区)旅游资源利用、旅游景区以及旅游设施发展差异较大。以发展全域旅游培育增长极点与发展轴带为依托,以充分实现忻州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为目的,构建“二心三轴三片区”的忻州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图1),其中,“二心”即两个一级旅游增长极点,“三轴”即三条一级发展轴带,“三片区”即依托沿黄河分布的偏关、河曲、保德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区;以温泉休闲、养生健康为主的山水生态旅游区;以佛教文化和建筑、边塞风情、缅怀先烈为主的宗教红色旅游区。

4 三大片区全域旅游发展建议

4.1 黄河文化旅游区

该区包括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三县。位于黄河沿岸、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河、黄土、西口风情为主题的黄河文化旅游区。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西口文化、黄河文化,又有长城、边塞文化,同时还有黄河古村落、古民居等旅游资源,目前该片区旅游发展非常落后,景区(点)个数寥寥无几、质量参差不齐。全域旅游发展将以偏关县老牛湾村为增长极点,以黄河旅游公路和黄河水道为发展轴带,将黄河沿岸丰富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充满黄河民俗风情特色的旅游片区;全域旅游发展要重视“旅游+”模式,如:加生态农业、特色产业、民俗风情等等。

4.2 山水生态旅游区

包括忻府区、原平市、静乐县、宁武县等县区,旅游资源以森林、山水景观为特色,温泉度假、林草风光以及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购物、娱乐旅游要素和旅游设施相对完善,发展旅游比黄河文化区要早,具有一些先天独厚的旅游景区(点),如:顿村温泉、奇村温泉、芦芽山、天涯山、天柱山、万年冰洞、汾河源头等,全域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本区将以忻府区为旅游发展增长极点,以208国道为发展轴线,一方面,重点提升现有景区质量,积极培育二、三级旅游发展增长极,扩大现有景区的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快景区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景区周边资源和设施的整合,打造忻府区-宁武县-原平市全域旅游新“铁三角”。

图1 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图

4.3 宗教红色旅游区

以五台山台怀镇为中心,向外辐射包括雁门关乡、定襄的部分区域,旅游资源以佛教文化为主,兼有代县历史文化名城、阳明堡、台怀等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众多的传统村落等遗产文化和红色文化,其中五台山为世界遗产地,使其成为一个集宗教朝圣、休闲避暑和红色旅游为一身的复合型旅游片区。宗教红色旅游区旅游起步早、底子好、名气高,拥有五台山、雁门关两个5A景区,五台山机场,旅游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作为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龙头片区,以五台山景区一级增长极为焦点,带动繁峙等周边旅游发展,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以108国道为发展轴线,积极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在做好重点景区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发展智慧旅游,在忻州全域旅游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5 结语

本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忻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运用“点轴”理论对忻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得出以下结论:①忻州市旅游活动主要集中以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等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点),除此之外各区域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②构建了忻州市“二心三轴三片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③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对区域旅游空间布局做优化时,要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本研究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了忻州市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并结合忻州市的实际情况构建忻州市旅游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对一些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活动过度集中化的区域有一定参考价值。

[1]吕俊芳.辽宁沿海经济带“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29):52-64.

[2]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 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03):130-134.

[3]贾士义,禇秀彩,于海珍,等.对贫困落后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战略思考——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 [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104-108.

[4]吴必虎,唐子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首批国家 4A 级旅游区(点)为例[J].人文地理, 2003,18(01):1-5.

[5]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01):1-6.

猜你喜欢

轴带忻州忻州市
中远海运将利用磁体轴带发电机系统减少集装箱船排放量
“鑫田8”轮加装主机轴带发电机的探讨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忻州市沙棘育苗技术
美丽乡村行——走进忻州市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阳煤忻州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轴带发电机在二冲程主机上的发展介绍及应用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县:坐在家里能养鸡
轴带发电机变频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