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胃癌患者23例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
2018-03-20郑小丽
郑小丽
【摘要】目的:探究肠内营养支持对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共4 6例,根据其入院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 3例。两组患者均行全胃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术后则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肠道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肠道功能指标(肛门排气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 3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10%,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可有效维持患者营养水平,促进其肠道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因此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术;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
胃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该疾病的常见方案之一,该术式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且术后患者较长时间内均处于高代谢状态,通过单纯饮食干预恢复速度慢,导致营养不良风险提升[1]。为其术后提供营养支持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主要措施,可分为肠内和肠外两种途径的营养支持[2]。为探究两种途径的营养支持对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治疗患者的影响,本次择取46例患者开展分组对照研究,现将研究情况进行整理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患者共46例,根据其入院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5~71岁,平均(45.5±2.6)岁,观察组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3~70岁,平均(46.3±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数据在统计学中计算差异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支持:术后为患者提供营养液(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静脉滴注,滴注量根据患者营养需求、体重等差异进行计算。
观察组行肠内营养支持:术后2d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支持,第1天营养支持方式,取250ml的葡萄糖溶液(5%浓度),对其进行加温处理,保证其温度维持在37℃~40℃之间,通过鼻肠营养管进行泵入给予,速度为每小时1Oml,对患者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进行观察。第2天营养支持方式,取200ml瑞能营养液,进行泵入给予,速度为每小时lOml。第3天营养支持方式,取400ml瑞能营养液,泵入速度为每小时20ml。同時以患者耐受情况对营养液摄入量进行调整,术后1周给予患者的营养液总剂量不超过1200ml。
在营养支持基础上,为两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胃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加强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了解。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以及精神安慰,缓解或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正确对待疾病和手术。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配合医生手术操作,给予患者保暖护理。术后对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进行观察,做好患者皮肤护理、口腔护理,输注营养液时保证营养管位置无偏差,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营养管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①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②肠道功能指标:肛门排气及肠鸣音恢复时间;⑧记录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行统计学软件(SPSS17.0)计算,经(x±s)表达计量资料,行t值做统计学检验,经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行x2做统计学检验,计算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显著至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及肠道功能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10%,数据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胃癌在我国具有较高发病率,疾病早期多采取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全胃切除术是常用术式之一,虽然该术式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术后患者营养障碍一直以来都是难以有效解决的临床问题[3]。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会重建消化道,但是其功能恢复十分缓慢,加之该术式创伤较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患者营养障碍问题愈发突出[4]。因此探寻一种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使其术后高代谢需求得到满足,有效促进其机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肠内营养支持相比肠外营养支持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对机体微循环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可有效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安全性更高[5-6]。该种营养支持方式可使患者术后机体流食的热量和蛋白质得到补充,对其全身营养状况具有显著性改善作用。同时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能够加速患者肠道蠕动,有利于其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改善和恢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营养指标、肠道功能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该种营养支持方式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推荐价值。
综上,针对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实施术后肠内营养支持对其术后机体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晓林,SUNXiaolin.行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48例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方法与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 (06):229-230.
[2]汤婷,吴艳,张丽等,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 (03):97-101.
[3]顾磊,胃癌患者术后应用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功能及耐受性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 3):13-14.
[4]谢清兰,谭洪文,胃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效果[J].上海医药,2017,38 (20):34-36.
[5]邱英,郭成香,刘志燕等,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 (10):205-206.
[6]李红霞,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 (35):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