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

2018-03-20吕娇黄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围手术期

吕娇 黄静

【摘要】 目的 探索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方法 110例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5例。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围手术期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观察组疼痛评分为(4.5±1.2)分, 对照组为(4.3±1.4)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观察组疼痛评分为(2.0±0.7)分, 对照组为(2.8±0.5)分, 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 且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肿胀4例, 血肿2例, 疼痛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4.55%(8/55);对照组患者出现肿脹8例, 血肿3例, 疼痛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15/5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 P>0.05)。结论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 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介入溶栓;下肢深静脉栓塞;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7.10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深静脉血管内血液异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所致。急性期可以合并致死性肺栓塞, 威胁患者生命。目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首选方法就是介入治疗, 但也有不利于患者康复的情况发生, 如拔管后再次出现栓塞、治疗后出现出血倾向及治疗期间血栓脱落等[1]。本研究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 解决上述问题, 即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进行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11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WHO制定的《下肢静脉血栓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的诊断标准确诊[2], 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5例, 女30例;年龄28~75岁, 平均年龄(53.6±8.6)岁;病程10 h~6 d, 平均病程(3.2±0.9)d;其中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例,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5例,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 女28例;年龄26~73岁, 平均年龄(54.3±9.5)岁;病程10 h~6 d, 平均病程(3.4±0.8)d;其中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例,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5例, 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比较的意义。

1. 2 护理方法 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1. 2.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时刻进行病情的监测, 如血尿常规、血压、心电图等监测, 如有异常及时汇报给医生;日常保持患者病房适宜的温度及湿度, 及时通风, 让患者有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

1. 2. 2 观察组

1. 2. 2. 1 术前护理 完善各项检查, 如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凝血四项及彩色超声等, 将结果及时报告给医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 为了避免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 禁止翻身咳嗽, 手按摩或摩擦患肢, 可以将其抬高30 cm左右, 有利于减轻肢体的肿胀。

1. 2. 2. 2 术中护理 密切关注患者的心律、血压、呼吸变化情况。注意有无药物过敏发生及术中出血情况。护士熟练掌握物品的性能及手术步骤, 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1. 2. 2. 3 术后护理 术后根据患者情况, 采用沙袋压迫4~6 h, 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术后保持卧床24 h, 可以将患肢抬高15°, 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加快药物的吸收, 避免压疮;密切观察患者的患肢情况, 每30分钟观察1次, 并观察健肢有无血栓形成, 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建议每天早晨喝一杯温开水, 可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由于排便用力导致血栓脱落。出院后下床活动时可以正确使用医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 经常做足部运动锻炼加速静脉血液回流, 预防血栓复发。出院时叮嘱患者为防止牙龈出血可选用软毛的牙刷。按时按量的服药, 与患者保持及时沟通。

1. 2. 2. 4 并发症的护理 ①穿刺点出血:主要是穿刺后固定不牢或穿刺部位肢体的固定不满意, 尤其在翻身或大小便时极易发生穿刺点出血, 确认无出血点后可以重新穿刺[3]。②预防肺栓塞:肺栓塞主要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至肺动脉而形成, 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置入静脉滤器可以防止血栓进入肺动脉。③预防出血: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方法是抗凝、溶栓、去聚。本研究为介入溶栓, 所以溶栓剂量必须按要求谨慎使用, 防止出血。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②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进行评定:0~10分, 评分越高, 疼痛越严重。③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包括肿胀、血肿、疼痛。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经过围手术期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术前, 观察组疼痛评分为(4.5±1.2)分, 对照组为(4.3±1.4)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观察组疼痛评分为(2.0±0.7)分,对照组为(2.8±0.5)分, 术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 且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肿胀4例, 血肿2例, 疼痛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4.55%(8/55);对照组患者出现肿胀8例, 血肿3例, 疼痛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7.27%(15/5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 P>0.05)。

3 讨论

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临床下肢手术后较为常见,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 如治疗不及时, 轻者丧失劳动能力, 重者致残甚至死亡。现阶段介入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通过导管向患肢给予直接持续的的溶栓药物[4]。由于下肢血栓形成可造成严重后遗症, 因此在临床手术和护理配合方面显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同样在观察组介入手术前、术中及术后均给予了合理的护理干预,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 并给予相应的处理。使患者从心理上到身体上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更有利于手术的配合及情绪的恢复, 进一步促进了患者康复[5]。文章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与结果一致。表明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采用全面的围手术期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临床疗效,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有效的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进而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薇, 马运侠.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3):447-448.

[2] 陈艳, 毛桂珍, 黄连欣. 综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27):3071-3073.

[3] 张秋兰. 综合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溶栓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学术版旬刊), 2017, 23(7):20-22.

[4] 曹坤利. 介入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治疗的疗效分析. 中國实用医药, 2016, 11(15):174-175.

[5] 冯磊, 胡永立. 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介入溶栓治疗效果观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6(A02):1349.

[6] 李子川, 杨军, 耿树军, 等. 老年患者急性下肢动脉缺血介入溶栓及支架置入治疗.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8):651-654.

[7] 郭跃辉. 探讨介入溶栓治疗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9):26-27.

[收稿日期:2017-11-14]

猜你喜欢

围手术期
舒适护理对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影响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