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文艺创作
2018-03-20卢秀峰
卢秀峰
(广州美术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文艺作品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由于价值观尚未完全趋于成熟,部分大学生在文艺创作中,表现出思想不够成熟、作品缺乏温度等不足。有鉴于此,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艺创作。
一
大学生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既包括艺术与文学专业大学生所创作的专业作品,如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艺术设计、文学作品等,也包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大学生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如音乐、歌舞、曲艺、小品、相声、话剧等。当前高校大学生文艺创作大多呈现出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风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大略有三。其一,中心思想不够深刻,价值取向偏斜。大学生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是其根据自身审美体验创作出来的带有青春烙印的文化产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大学生不仅可以将时代精神、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融进文艺作品之中,还可以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在作品中,因此,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可以通过文艺创作的题材、主题、内容等体现出来。受多元文化交集的网络社会与市场经济影响,个别大学生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创作理念与思路不清晰,中心思想不明确,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把低俗当通俗,模糊了文艺与道德的界限。其二,生活体验不深,题材内容不够丰富。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大学生文艺创作是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记录。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对民众生活、社会现象、国内形势等了解不多。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无法获得深刻的体悟与感触,故而大学生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往往内容单一,题材不够丰富。尤其是当前有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对现实环境缺乏主动观察,对真实生活缺乏深入了解,对历史缺乏正确认知,缺乏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与娱乐消遣,扭曲经典,拿戏说逗乐替代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致使其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内容缺乏深度。其三,技艺层次不高,审美效果不够突出。文艺创作需要一定的技艺。优秀的文艺作品使人精神愉悦,让人对生活产生美好的向往。大学生文艺创作既是其自身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供广大观众与读者享受美的媒介。因此,大学生在从事文艺创作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以艺术手段提升作品层次,提升作品的审美效能。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在从事文艺创作时,技能不够扎实,创作态度不认真,个别大学生甚至抄袭原创作品或请人代劳。凡此等等,均使其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水平较低。
惟其如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艺创作,就成为大学生文艺创作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作用。”[1](P22)文艺作品具有其他文化载体无可比拟的教化、认知与审美功能,这也是文艺作品的价值所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艺创作,能确保高校文艺工作顺利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践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这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层面。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艺创作,是高校文艺工作与教育的要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因此,高校要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之中。大学生文艺创作的落脚点是以文铸魂。这是高校文艺工作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与美育、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根本所在,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只有以其引领文艺创作,才能确保文艺创作的正确发展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心灵,融入大学生文艺创作,更有助于高校营造和谐校园,倡导社会正能量,引领文艺健康发展。其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艺创作,是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大学生文艺创作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文艺创作是表达美、体验美、享受美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大美情怀。作为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基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高校理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文艺创作之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把握时代脉搏,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宣扬中国精神,自觉捍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而使其能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坚守正确的价值标准。如此,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其认知创作能力,提升其整体素质,进而使其创作出更多富含人民情感的优秀作品。
二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文艺作品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衡量标准,大学生文艺创作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高校应优化教育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之中,使其与大学生文艺创作各个环节相统一,以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创作过程中有效整合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做到既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又遵循文艺发展规律,既符合文艺创作要求又凸显时代精神。
大学生文艺创作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新时期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3]高校需全力调动资源优势,突出理论教育指导作用,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覆盖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文艺创作的前行方向。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指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P9)全面把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是理论教育的前提。高校应充分发挥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优势,依据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特殊需求,通过课堂讲授、专题宣讲、专家访谈、师生座谈等多渠道多层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渗透在各专业知识中。高校教师要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教学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深入浅出地说透,使其像空气一样自然地存在于校园之中,以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文艺创作全过程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1](P19)文艺创作就是实践体验,需要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思考,培养生活趣味,获得情感体验,以在审美实践中体验创造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和谐之美,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大美之情。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P255)大学生文艺创作不只需要理论知识的涵养,而且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切身体悟获得感知进而艺术再造。大学生有接受理论教育与提升理论素养的需求,也有增强实践体验与增加生活阅历的意愿。因此,高校文艺工作与素质教育需适应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强化大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体验,使其在体验中获得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萌发创作构想,坚定创作理念。高校需有针对性地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增设自然采风、艺术考察等实践环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加实操训练,多渠道多层面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认同,使其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灵感,发挥创意,通过文艺创作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文化涵养精神,精神支撑创作。文艺创作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创新,而创新则需要文化积淀。代表着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中华文化精髓,为大学生文艺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养料。高校要从整体系统思维出发,站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上,找到文艺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指导青年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涵养文艺创作精神的重要源泉。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大力开发利用隐性文化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融入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文化讲坛、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中,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与此同时,高校应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借助幽雅清新的绿化设施、干净整洁的教学空间等,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气质,使其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此外,高校还应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使其在制度许可范围内从事文艺创作,确保文艺作品产生正面效应,以充分彰显文艺价值。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大学生文艺创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校可通过名师讲坛、历史记录、专题研讨、走访名师等多载体多形式,充分发挥高校文艺工作者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利用鲜活的案例、优秀的作品,结合具体的文艺创作实践,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其易于理解并主动接受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要义,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其融于文艺创作之中,努力创作出富含时代性、艺术性与价值性的优秀作品。
文艺作品是创作者审美情趣的载体。审美情趣的培养总是要伴随着想象与形象。学生面对着富有魅力、启发性的美的形象时,会自然地唤起对事物的种种联想,用想象来思考,用形象来思维,进而提高审美能力。生动形象是美育的显著特点。俄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健康、高雅、和谐的审美形象。高校应高度重视形象教育,借助生动活泼饱含思想的图形语言、动态视频,将真善美化为具体可感的直观形象,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使其文艺创作实现形象与抽象的统一。
文艺价值需要在文艺市场上得到检验,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需要成熟的市场管理与导向机制。具有审美价值并能引领时代风气,又在市场上受到受众的欢迎,是文艺作品的目标所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尚存在不完善、欠成熟、非理性的一面。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容易迷失方向,萌发浮躁心理。因此,高校亟需提高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辨析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价值标尺。“从根本上讲,价值观内蕴于文化,指导着文化生产、传播。以不同的价值观为指导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成果。”[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文艺创作,就能使其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灵魂,确保其文艺创作的社会价值。对此,高校可充分利用微媒体、微课堂等信息传播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具象化,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从事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使其增强辨析能力,自觉将中国精神融入文艺创作之中,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01).
[3]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阵地[N].中国青年报,2012-1-5(0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李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文化产品探析[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