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华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
2018-03-20康针珍韩延华耿甜甜王雪莲
康针珍,韩延华,耿甜甜,王雪莲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龙江韩氏妇科是首批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之一,是龙江医派的典范。韩延华教授自幼秉承家学,勤求古训,悬壶4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其在临证过程中创新发展了韩百灵教授的“肝肾学说[1]”,总结出“肝主冲任”理论,对乳癖、癥瘕等一系列妇科杂病有着独到的见解[2]。近年乳癖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女性工作、生活、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依据相关研究来看此病有癌变的风险,特别是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患病人群。韩延华教授悬壶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乳癖有着深刻见解。现将其治疗乳癖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因机错综复杂,肝郁气滞为症结之要
在生理方面:“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肝所藏之血除营养全身之外,并注入血海。肝又具有疏泄气机、调畅情志的功能。故肝所藏之血的旺盛与否,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皆与女性健康密切相关。当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体的一部分气血汇集于冲脉,从而调节十二正经气血的正常运行。由于女子“性喜偏 隘,善怀而又多郁”的性格以及女子“不足于血,有余于气”的生理特点[3],容易导致肝的疏泄、藏血功能异常,从而发生诸多妇科疾病。
七情为人之常情,适度的七情,可以抒发情感,有利于身心健康。然而七情太过,或突然、强烈持久的不良情绪,皆可导致气血不调,伤及脏腑、经络,从而诱发妇科疾病。韩延华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以肝郁为主,因肝经气郁,脉络运行不畅,而致此病。高秉钧[4]在《疡科心得集》中指出了乳癖的临床特点为:乳房肿块,形如丸卵,有时疼痛,有时不痛,边界清楚,肿块随情绪变化而增大或缩小。韩延华教授认为乳癖属中医痛病之一。七情抑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冲脉气盛,循肝脉上逆,致乳络不畅,不通则痛。《疡科心得集》云:“乳中结核,为何不责阳明而责肝,因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不舒,胃伏而不扬,而形成肿硬。”强调乳癖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5]。乳癖发于胸胁,而肝经布胁肋,故肝气郁结于乳络则乳房结块胀痛。
2 灵活加减用药,疏肝通络为不变之宗
韩延华教授创新性的提出了“肝主冲任”理论,认为治疗妇科疾病大部分应以肝为核心[6],并联系脏腑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进行辨治,因人而医。治疗肝郁气滞型乳癖应以疏肝理气为首,解郁散结为辅。余听鸿提出乳病不出一个“气”字[7],顾伯华也提出“治癖先治肝,气调癖自平”[8-9]的学术观点,李颖教授认为肝郁肾虚为其发病之本[10],裴晓华教授强调乳癖的治疗疏肝解郁法要贯穿始终[11]。韩延华教授对以上观点很是赞同,认为气机调达是治疗各种乳病的病机枢纽,治疗乳癖更离不开调畅气机。
选方“百灵调肝汤”,方药组成:当归、白芍、枳实、川楝子、夏枯草、浙贝母、柴胡、香附、王不留行、小通草、甘草。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活血行气之要药,《医学启源》指出:当归性温味甘,可以补血和血,当归尾还能破血;白芍可以补肝血,敛肝阴,缓急止痛;二药合用可以活血化瘀,柔肝止痛,故共为君药。枳实泄热散结,且善于下行;川楝子又名金铃子,其性寒味苦,苦寒降泄,故川楝子可以清肝火、泄郁热;夏枯草清肝泻火、开郁散结,浙贝母宣肺化痰、散结消痈,枳实、川楝子、夏枯草、浙贝母四药合用,清热行气,散结止痛,共为臣药。柴胡味苦微寒,归肝、胆、三焦、心包经,能和解少阳,善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香附为妇科常用之品,为气中之血药,散肝气之郁结,平肝气之横逆,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要药;王不留行味苦而性平,入足厥阴肝经,善下乳通经,通利血脉,走而不守;小通草清热利湿,通气下乳,其性微寒,药力较缓,有利水而不伤阴之特点;妙用二药为佐,取其下达血海,走而不守,通郁散结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达到疏肝理气,解郁散结,理血通络以止痛之目的。
3 情志疏导为辅,内外结合治癖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孙思邈分析到:女子嗜欲比男子多,感病也比男子容易,再加上女子爱憎分明,善嫉妒,多愁善感,易于忧郁,情不自抑。女子属阴,其自身阴阳属性以及性格特点导致其易发情志之病[12]。韩氏在临床中发现乳癖多发生在育龄期妇女,此年龄阶段的现代女性不像以前的女性一样幽居在家里,而是跟随时代步伐,不仅要追求学业或事业,更是要协调工作、生活、家庭、感情等多方面,故而多数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气的运行靠血的濡养,而血液随着气的运行而周流于全身,气行则血行,气凝则血亦凝。肝的疏泄失司,气滞则血凝,“则作痛作肿,诸变百出”。据相关研究[13]表明,人的情绪变化与乳癖的发生关系密切。忧郁、急躁、惊恐、大怒等情绪变动可影响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14-15],故在临床上,韩氏尤其重视“欲治其病,先治其心”,药物与心理疗法相辅相成。首先以药物疏肝理气,散结止痛;再辅以心理疗法,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宽其心胸,必要时结合案例经验对其进行开导,给予患者合理建议。另外,非药物疗法亦可帮助患者调畅气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提高疗效。
韩延华教授指出,治疗本病“急则治其标”,胀痛较甚者,可结合外治法以缓解其疼痛。在内服疏肝解郁之剂的同时,可辅以外敷以通络散结,如蒲公英鲜品捣烂敷痛处或仙人掌鲜品去刺捣烂外敷等。
4 注重乳腺自查,防范于未然
乳腺疾病的发病人群分布十分广泛,最主要的人群之一是育龄期妇女,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的40%左右,占所有乳房疾病的75%以上[16],且成年女性的患病率正在以2.7倍的速度逐年增长[17],该病发生恶变的危险性也增加了2~4倍[18]。本病以社会经济地位高、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为高发人群,许多知识女性的心理压力大、高热量的饮食、缺乏适量的运动等不利因素,增加了这类女性患乳腺疾病的风险。因此,韩教授认为,临床对于乳腺疾病应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预防乳腺增生,在健康生活、规律饮食的同时,韩延华教授建议患者经常按摩乳房,按摩乳房不仅有利于乳房健康,还起到了自查作用。对于可疑恶性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嘱其定期自检或行乳腺超声、钼靶摄片检查,做到及早诊断,积极治疗。
5 病案举例
齐某,女,35岁。2016年9月3日经人介绍来门诊就诊。患者系财务工作者,平素压力较大。每值经前乳房胀痛,不可碰触。2015年3月发现右侧乳房有一硬币大小肿块,有触痛。该患平素心情烦躁,无故多怒,头痛目眩,两目红赤,口苦咽干,难以入眠,每于行经前后症状加重,大便干燥,3~4 d一行,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滑而数。LMP:8月20日。刻诊:右乳外侧可触及一枚圆形肿块,大小约1.8 cm×1.5 cm,质地较硬,肿块移动,有压痛。中医诊断:乳癖;西医诊断:乳腺增生。给予疏肝泻火,软坚散结之法,药用:当归20 g,白芍20 g,王不留行15 g,通草10 g,枳实10 g,橘核20 g,夏枯草15 g,浙贝母10 g,川楝子10 g,三棱10 g,莪术10 g,龙胆草10 g,大黄3 g(后下)。7剂,水煎,1剂/d,早晚分服。告诫其疏导情绪,忌食辛辣助热之品。患者服7剂药后,自觉情志舒畅,心情愉快。效不更方,原方续服,患者于9月17日,月经来潮,自述经期乳胀基本消失,经量色质皆可,周身舒畅,无明显不适。前后共服药1月余,乳房触诊肿块变小,约黄豆粒大小,已无疼痛。嘱其继续服用逍遥丸数日以资巩固疗效。
按:患者平素压力较大,性情急躁,易致肝气郁结,气结则血滞,阻滞经络,瘀血停滞则形成结块,结于乳房则形成乳癖。肝郁日久化火,气逆于上,故见乳房肿块,胀痛拒按,头晕目眩,口苦咽干。治疗当疏肝泻火,软坚散结。方中三棱、莪术,一血中气药,一气中血药,二药合用共凑行气活血散瘀之功。浙贝母、橘核软坚散结;王不留行、通草通经散结,消痈溃坚;枳实、夏枯草疏厥阴之滞以行气清热而止痛;当归、白芍养血以柔肝,意在攻伐不可过猛,要兼顾正气。同时,开导患者怡情悦性以消其肝郁之精神因素,服药方可凑功。
6 结语
韩延华教授临证中常注重肝与女性生理之间的关系,治疗乳癖也更是如此。治疗上活用百灵调肝汤,若肝郁克脾,症见脘腹胀满,腹泻便溏者,加炒白术、炒山药、薏苡仁等以健脾燥湿;若脾虚湿盛,症见形体肥胖,痰涎壅盛,面部痤疮,大便黏腻者,加姜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消痤;若肝郁化火,火热上炎,症见口苦咽干,胸胁胀痛者,加栀子、龙胆草以清肝泻火。并辅以心理疗法,药未行而思想先导,做到中药治疗与情志调节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韩延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韩百灵[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4.
[3]韩延华.韩氏女科[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5:26-27.
[4]高秉钧.疡科心得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7.
[5]邓颖,王雪莲,韩延华.调肝汤——古方今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 48(11):67-68.
[6]安欣,王敏,张雪芝,等.韩延华教授治疗肝郁型月经不调临床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14(9):918-920.
[7]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52.
[8]黄敏,金维捷.顾伯华自拟三方辨治乳癖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4(6):1.
[9]顾乃强.顾伯华教授治疗乳房病经验介绍[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5:78.
[10]窦纪梁,祝亚楠,李颖.李颖教授运用散结消肿方治疗乳癖的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5, 24(15):36-38.
[11]郭文芳,裴晓华.裴晓华教授治疗乳癖七法探微[J].新中医,2012 , 44(10):155-156.
[12]韩延华, 刘淑君, 王春梅.韩百灵治疗肝郁不孕学术经验概要[J]. 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8):928.
[13]夏昌琴.情志因素与乳癖[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0,31(6):86-87.
[14]文哲双,王志忠,朱毅.肝郁患者血清T、E2、PRL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0, 22(2):27-29.
[15]C.DOUNELL TURNER.Greneral Endocrinology [M] .Sixth Editiom, 1976: 376, 330.
[16]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30-104,107-108.
[17]刘长征.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2004, 13(15):30-32.
[18]陈慧珍,高建华,于萍,等.高频X线乳腺摄影在观察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 2006, 15(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