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高校书法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3-20冰,仲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书法课书法专业

左 冰,仲 芳

(沈阳师范大学 书法教育研究所,沈阳 110034)

1 辽宁省高校书法教育现存问题

我国当前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于一体,学习形式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学制从2—8年各异,呈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模式。高校书法教育凭借其专业的课程设置、全方位的教育层次、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书法专业人才的输出地。这些成果值得肯定,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书法这一传统文化载体空前的关注,书法专业人才的输出越来越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这就给高校书法教育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学科定位不明确

尽管目前书法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办学层次已基本完备,但仍未进入到教育部二级学科目录,只是作为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没有独立设置专业。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有的置于美术学之下作为特设专业,有的放在文学古典文献学中作为研究方向,也有的在历史学中作为文献研究的一种方式存在。凡此种界限模糊而又不够规范的专业划分,使得书法学科只能依附于其他专业,继而不能获得与其他学科等同的发展机会和上升空间。这样的学科定位将直接影响书法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高校书法专业的整体办学思想,影响高校书法教育师资的水平,影响高校书法专业人才的招生录入和就业输出,使高校书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掣肘。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书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书法课在绝大多数高校中被设置为一小部分专业需要学习的通识选修课,而非必修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自身的整体专业发展定位不无关系,所以,综合性大学、文科类院校较理工科类院校要好一些。我们对辽宁省56所高校的书法课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开设书法课(含选修课)的学校仅有22所,仅占调查总数的39%。除书法专业属必修课外,其他均为选修课,每学期30学时。其中,一些院校开设书法公共选修课的时间在整个学生培养时段上也相对较晚,有的在大二或大三才开设该课程。此外,在书法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问题,有的院校大打“疲劳战”,每天技法课排得很满,导致学生缺乏领悟、消化、理解的时间。

1.3 专业教师缺口大

近些年来,高校对教师学历要求日益增高,没有博士学历不能进高校,上讲台愈发严格。而目前全国高校书法专业的博士点却是极少的,书法专业博士更是凤毛麟角,根本无法满足高校书法本科和书法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师资需求。应该说,这是困扰高校书法教育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直接导致目前高校书法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重要因素。还有许多书法创作技能一流、教学经验丰富的书法教育工作者因为学历不达标,而拿不到高校书法教学的资格。书法教育师资匮乏,致使一些想要开设书法课程的高校有心无力;不得不开课的院校有的采取校内调剂教师,有的只好外聘。但这些教师中绝大多数的人是书写的实践经验多、体会多、示范好,但缺乏教学的理论性、艺术性、严谨性和科学性。

1.4 重技轻道欠修养

调查中,针对学习书法期间于哪些方面有所提升这一问题,认为书法技法提升较多的有51人,鉴赏水准提高的有47人,理论修养提升的有37人,而没有太多提升的有10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书法期间,大多数人书法水平能够有所提升,提升最多的是技法方面,书法理论、文化内涵提升得并不明显。这一结果值得深思。清代学者刘熙载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苏东坡亦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2]意思是说,书法就好比书写者本身,是其学养、才识、志向的综合体现,只有丰厚的学养、渊博的知识,再加上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有所成。传统书法的辉煌,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学问是书法的营养液,书法创作不仅仅只限于线条的简单书写,它更需要书写者对多门类广博知识的深层次把握,比如文学、美学、文字学等。有了学问,书法才有了思想,有了古雅,有了灵魂。然而,当下的书法教学重技法轻文化的现象不可小视,不少专业课程中只象征性地设置了如古汉语、文字学、诗词赏析等为数不多的与书法有关的文化课程。更有甚者,只是单纯地为了学习书法创作而设置大量的创作指导课,对书法理论、书法之外的相关知识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书法,不仅是呈现审美体验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承载着民族历史博大而精深的文化。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法也是如此,缺乏文化内涵的书法创作,很难达到更高的境界。

1.5 书法教育受众小

目前,高校官方书法教育只限于公共选修课,有的学校书法课的受众主体还仅限于师范生,非师范生被拒之门外。学生自发组织的书法社团又限于有一定书法创作基础的学生才可以入门。高校有关书法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也无人问津。针对是否在学校上过书法选修课这一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上过书法课(很感兴趣)的人员有60人,占比为27%;而没上过书法课(没选上这门课)的人员有54人,占比为25%;没上过书法课(不知道有书法课)的人员有47人,占比为21%;没上过书法课(不感兴趣)的人员有43人,占比为20%,而上过书法课(被迫选择)的人员有16人,占7%。由此可以看出,上书法课的76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对书法课很感兴趣的。调查中显示,84%的受调查者有书法学习需求,希望有机会学习书法。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于这些对书法感兴趣却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系统地学习书法几乎是不可能的。熊秉明先生曾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3]高校要肩负起中国书法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弘扬书法传统文化多作贡献,为学生创造书法学习的机会,提供书法创作的场地,搭建书法展示的平台。

1.6 现代技术冲击大

目前,电脑、手机等先进电子设备以其方便快捷的交流互动方式迅速在大学生中普及,这给纯粹以手握笔写字的书法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现实生活中,真正需要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对大学生写字的意识,尤其是写好字的欲望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和淡化。他们喜欢简单、快捷、方便、实用,似乎字写得好也无人问津,写得不好也无伤大雅,以至于字写得好与不好都无所谓的思想在部分同学中滋生蔓延。大学生在编辑简短文章中多处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书写水平就更令人堪忧,书法艺术的学习无从谈起。据调查数据显示,“你是否学过书法”这一选项,在参与调查的220名大学生中,有151人没有学过书法,占比为69%,仅有69人学过书法,占比为31%。由此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的人员中,学过书法的人仅在少数。一些学生中还存在书法是艺术,高不可攀,它应该是博物馆艺术的思想。调查还显示,有43人(占比20%)对“你在学校上过书法选修课吗”的回答是对书法不感兴趣。

2 应对问题的对策研究

高校书法教育,无论是普通专业还是书法专业都已具规模和体系,并不断健康发展。高校作为书法专业人才的聚集地,在专业人才培养环节,更应充分提高认识,加强研究。面对高校书法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就应对问题的对策谈六点思考。

2.1 领导重视,提供保障

调查数据显示,很多人在对高校书法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希望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建设、搭建平台,为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此外,根据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传达的会议精神,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其传承、重视其发展,倡导结合新时代特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这一过程中,高等院校要成为强有力的阵地,这就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需要高校领导对书法教育工作的重视,出台相应的书法教育政策,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建立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2.2 学科明确,课程合理

在被调查的220人中,上过书法课的76人,占比35%;没有选上这门课的54人,占比25%;不知道有书法课的47人,占比21%;表示对书法课很感兴趣的人超过50%。学生对书法教育的需求还是很大的。针对上文提及的书法教育学科定位不明确的现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书法教育的学科定位,应明确书法教育同音乐、美术等共同并列为二级学科,这会大大提高高校乃至社会对书法教育的关注。其次,要加强课程建设,完善教育教学制度,使书法专业课程更科学、系统、规范。在学校应将书法设为何种课程的问题中,选择选修课的有113人,占比例为51%;认为应设为必修课的有68人,占比例为31%;选择仅针对师范专业学生开设必修课的有35人,占比例为16%;仅有4人选择没必要开设此课,占比例为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书法课表示肯定,但是更多的学生选择将其设为选修课。高校应将师范类学生书法课程设为必修课,因为写一手好字是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也是弘扬书法文化的责任所在。践行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指导方案,坚持将书法鉴赏作为艺术限定选修课程之一,修满该课程规定的2个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2.3 师资强化,普及教育

要普及大学生的书法教育,提升人才素质,担当起高校传承书法传统文化的重任,没有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无法实现的。目前,全国各地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缺口大,并不能满足书法教育的需求。因此,加强书法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进高水平的书法教育人才,扩充书法教育教师队伍是解决书法专业教师紧缺的关键。保障高校书法教师的待遇,提升社会对书法教师的尊重,增强书法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实践交流,组织书法教育专业的教学研讨,使教师们不断沟通教育思想、切磋专业素质、拓宽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形成书法专业教师的合力,以适应当代书法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要求。

2.4 加强研究,技道并进

书法作品作为书法家文化涵养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呈现的是其风神气骨。何为“风神”?姜夔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4]八项之中,人品居首位。人品即书法家思想感情的呈现,是书法家文化学养的集中阐释。正所谓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纵观古今的书法大家,无一例外均是见多识广、满腹经纶的文化大家。学问是书法的前提和基础,乃书法的土壤与本质,系书法的营养与濡润,更是书法的助力与道德标尺。刘熙载在《艺概》中也指出“才子之书秀颖”。因此,我们要深入加强书法教育研究,不断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向纵深层次发展,尤其是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使书法教育开阔大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在技道并进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2.5 强化社团,丰富载体

调查结果显示,“你了解学校书法社团吗?”有149人知道,占比68%;有71人不知道,占比32%。由此可以看出,书法社团在高校的影响力是明显的,但仍有部分学生不知道书法社团。书法社团是大学生书法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场所,是互相切磋书法技艺和学习心得的团队,是展示书法作品、传播书法传统文化的平台与载体。高校应对书法社团的发展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协助配备师资,加强指导。同时充分发挥社团中业务骨干的作用,深入同学中间做交流、谈体会,吸纳更多爱好书法的同学加入社团。调查结果显示,“你的书法作品是否参加过展览”这一问题中,有37人选择没有参展过,不了解参展渠道,占比54%;有22人参展过书法作品,占比32%;有10人选择没有兴趣参展,占比14%。由此可以看出,仅有少部分同学参展过书法作品,而没有参展过书法作品的人中,有部分人是不了解参展渠道。所以要扩展学生参展渠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书法展览活动,可以以书法社团为主体,在大学生中开展主题性的书法展览。在书法竞技、比赛活动和展览中,许多新秀不断地脱颖而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丰富校园文化,更好地弘扬书法传统文化。

2.6 书法文化,育人功效

习总书记指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高校书法教育是以书法文化、书法作品以及用书法创作与鉴赏的方式,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刻苦自励、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书法教育更是大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途径,引导其对发现美,认识美,创作美的热爱与追求。调查显示,“书法作为传统文化,您认为是否应该传承弘扬”这一问题,有206人选择应该大力传承弘扬,占比达94%。

综上所述,高校书法教育任重而道远,如何办好高校的书法教育,不仅需要相关教育机制的改进与完善,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与追求。

猜你喜欢

书法课书法专业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推动书法课型创新优化书法课堂教学
书法欣赏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书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