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及应对研究

2018-03-20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公民群体学校

郭 佳

(中国矿业大学 职业与继续教育部, 江苏 徐州 2111008)

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

1.1 教育内容呆板、教条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侧重于灌输理论知识,内容较为单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所需。因而,我们要丰富政治教育内涵,不仅注入新时代的新思想,更需要发挥整个社会的调节职能,在道德、法律等层面进行不断切换,相互融合,这也是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公民教育转换的必要举措。

1.2 教育形式被动、凝固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僵硬,主要是教育者向被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占主导地位,被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教育形式凝固,缺乏应有的良性互动。随着学生群体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得不进行相关改革,进而适应时代需求。

1.3 教育主体水平参差不齐

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育主体,这是由于教育主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挥主导作用。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体自身未实现现代化、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学生缺失民主平等的观念,致使在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完全履行主体应有的职能,致使教育客体缺乏现代理念的养成及转变。因此,教育主体具备向客体传播现代理念的能力,必须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

1.4 教育对象公民意识稀缺

公民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在当代中国, 由于受传统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臣民与子民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不仅与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公民素养有所相差,也使得公民意识在整个教育中有所缺失。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公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优秀的社会公民。

2 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2.1 公民教育存在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之后,公民教育在我国开始觉醒,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以及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增强,教育呈现出的多元化,越来越易于让大众接受,公民教育也慢慢走进了大家的视野。我国的公民教育是在一个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背景下产生的,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全球化影响着公民教育,社会学课程研究也与公民教育密不可分,种种因素不断推动公民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2.2 公民教育的内涵

在《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一书中,将公民教育的概念表述为:是社会通过培养使公民成为已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任主体,成为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有效成员的过程[1]P21。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总和。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为培养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有效成员所需知识的公民学科[1]P21。简单来讲,公民教育从大处着眼是人的一切教育,从小处着眼包含的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其实一切以公民教育为目标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手段都属于公民教育。

2.3 公民教育的特性

2.3.1 教育对象的全民性

公民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全民性,即最大程度地将公民教育内容覆盖到每个普通公民,无论民族、性别亦或是年龄、地区和职业等。无论是从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手段上,都应具有普遍性和平等性。

2.3.2 教育要求的多样性

公民教育要求的多样性表现在时代和阶段上。其一是时代不同,公民教育的目标不同;其二是阶段不同,教育要求不同。在儿童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在成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主要关于权利与义务方面。

2.3.3 教育时间的终身性

公民教育在中国大陆的重点首先应该是全部学校生活的民主改造,次之才是专门公民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设置[2]。作为公民,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接受有关公民的教育,特别是受教育者进入到高等学校以后,所接受的公民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和集中,接受形式也更加多元。因此,公民身份的终身性决定了教育实践的终身性。

2.4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变的必要性

2.4.1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发展理念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而全面改革就包括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变。从教育领域可以看出,首先是以前循规蹈矩的人才培养向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的转变;其次是学生学习内容要更接近实际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公民教育,要使当代大学生群体不但能接近经济生活,而且更能灵活自如地去应对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化。

2.4.2 加强公民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形色色的矛盾不断涌现,在处理不同矛盾的时候,需要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思想。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每个学生树立一种主人公的理念,在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校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时,树立一种责任感,理性地面对和处理矛盾。和谐社会是把人作为主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4.3 加强公民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群体适应全球化的必须之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种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各国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培养有素质的人才,在纷纭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是迫在眉睫之举。在全球化愈加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公民教育彰显出更加适合时代发展的标准和规范,在有效推动公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使每个学生感受自己作为社会主要角色的重要性,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3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公民教育转变的对策

3.1 转变教育内容的对策

3.1.1 重视民主及法治教育

首先,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民主活动的重视程度以及法治意识。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应该更加重视塑造现代公民素质。学生的民主活动对公民教育有着实质性的作用,学校的民主氛围对一个人的熏陶和影响非常大。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群体的民主活动,引导其积极参与民主活动并且多关注时事动态,进而提高学生群体对民主活动的重视程度。

3.1.2 大众传播媒介应丰富并规范民主内容

现代公民教育伴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在公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传播媒介技术被广泛运用,为进一步促进公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众媒介尽管不能和学校相提并论,但却对培养现代公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群体每天都会接触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各类APP软件,每天都会了解到各类消息新闻。所以,通过规范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使公民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3.1.3 依据公民道德教育的要求,对现行的道德教育进行内容和逻辑上的归纳与梳理

当前中国的公民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作为公民道德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教育理论内容上还比较分散,教育内涵偏离现实生活,只是把公民道德教育放在主导地位,缺少对所授内容的归纳和整理,无法突出公民教育的实质内涵。因此,在筛选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增加面向所有公民都需要遵守的基本道德标准,让每个当代大学生群体感受到公民教育非常“接地气”。与此同时,要突出公民教育中的伦理教育,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公民教育其实很贴近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

3.2 转变教育形式的对策

3.2.1 转换学校的互动方式和关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社会化不仅通过学校与家庭灌输,而且受到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正确适当的引导在整个公民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育的主客体两方在要求和接受状况协调统一的情况下,其主导作用就显而易见。所以,在操作层面上,应该转换学校的互动方式和关系模式,积极调动每个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学校的互动方式和关系模式对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影响很大,可以通过有效的转换互动方式和关系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群体对公民教育的兴趣,更好地达到公民教育所要的效果[3]。

3.2.2 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为轴心的公民教育模式

家庭是每个人接触的第一个非正规的教育场所,而学校则是每个人后期接触的第一个正规的教育场所,社会则是一个大的环境。从小环境进一步向大环境跨越,使每个学生能渐渐了解掌握公民教育的内涵。要更好地促进公民教育的深化发展,必须构建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为轴心的公民教育模式。

3.2.3 公民教育需要分层次、分阶段有序进行

按照以往笼统的教育模式开展公民教育时,效果和效率都大打折扣,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学校应该让学生在一种十分活跃的氛围中学习,应该把公民教育分阶段的进行,先易后难,让学生掌握各种能力,为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对公民教育更好地进行层次划分,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其结构与内容,提高学生对公民教育的兴趣,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3.2.4 充分利用历史资源

更好地促进公民教育在学校的实行,需要采取正确的形式。其中,重大革命纪念日是一种典型的运动形式。要充分运用革命纪念日这个有效载体,开展形式各异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扩充其思想道德内涵。通过革命纪念日活动,可以不断净化学生群体的精神境界,树立更强大的爱国信念。在我国有很多重大的革命纪念日,借助这些重大的革命纪念日可更好地唤醒每个学生的意识,促进公民教育[4]。

3.3 转变教育方法的对策

3.3.1 有效结合大众传媒的显性与隐性教育

公民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掌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在进行显性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隐性教育。传统的显性教育是一种目标非常明确的灌输教育,在这过程中需要慢慢渗透隐性教育。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公民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正确的三观,更有利于学生群体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该像“春风化雨”般将公民教育以各种不同类型的形式和渠道渗透到学生中去,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公民教育的意识,从内心认同公民教育。

3.3.2 学校应大力开展与公民教育相关的社团活动

公民教育应合理利用学校的各类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学校在管理制度及课程设置中应尽量体现民主的精神,课程教学宜采取交流实践的模式。学校应该积极构建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生活、学习。学校中的社团活动有很多种,但除了政治系的社团,恐怕很少有社团举办有关政治方面的活动,所以需要大力举办有关政治方面的社团活动,大力促进高校的公民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群体能更好地认识并接受公民教育,更有力地实现公民教育的广泛传播。

3.4 转变教育评价的对策

3.4.1 建立有效的宣传网制度

公民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宣传网制度。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其相适应的“公民教育”仍然没有被提高到全新的阶段。需要建立相应的宣传网制度来大力宣传公民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改变之前的传统观念。宣传网的有效建立,能使公民教育走进学生群体的视野中,能为公民教育的有效传播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4.2 努力转换学生对教育评价的态度

搭建全社会对公民教育的保障体系,积极转变学生对教育评价的态度,把公民教育作为一项国家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组织,积极推动学生对教育评价态度的转换。之前学生对于公民教育的态度往往是陌生或是排斥的,因为他们没有具体接触过,属于新鲜事物,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并接受。因此,需要改变学生的这种态度,使他们欣然接受并成为公民教育的传播者。

3.4.3 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

政府应该梳理现行宪法和法律法规,将公民教育纳入整体工作框架,努力构建易接受的有效教育评价机制。一个良好的教育评价机制对教育效果不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通过评价,使社会可以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去更好地完善它。所以,政府应该大力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更好地促进公民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公民群体学校
论公民美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学校推介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