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亡状况分析
2018-03-20脱军运刘健红裴泓波
脱军运,刘健红,裴泓波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1662年,英国学者John Graunt首次提出出生死亡统计[1],目前,出生死亡信息已成为制定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据调查,我国人群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占4成[2],美国为32.8%[3],欧洲则高达48%[4]。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平均寿命不断延长,疾病谱与死亡谱也随之发生变化[5]。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亡状况进行分析,确定该人群死因(按系统疾病分类、单病种分类、癌种分类)及其顺位,为该人群优先干预病种的确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人口数据来源于兰州市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死亡数据来源于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以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年初、年末的平均人口数作为本年度的人口基数。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该人群的标化死亡率。
1.2 方法
采用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少比、抚养比、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分析该人群人口学特征、死因构成及顺位。采用SPSS 9.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人口学负担及死亡状况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年均人口为1 258 607人,男女比例为1.01∶1,其中15~64岁人群占77%以上,年均老少比为 0.74∶1,年均抚养比为 0.29∶1,年均老年人口系数为 0.09,年均少年儿童系数为0.13。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老少比与抚养比均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人口学负担
表2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亡率(1/10万)
由表2可知,2010年兰州市城关区死亡1 768人,死亡率为155.5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6.43/10万;2011年死亡2 687人,死亡率为214.65/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3.19/10万;2012年死亡2 878人,死亡率为207.46/10万,标化死亡率为200.76%。其中65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最高,且逐年提升。
表3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不同性别居民死亡状况
由表3可知,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死亡7 333人,年均死亡2 453人,年均死亡率为194.89/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183.47/10万。其中男性4 610人(占62.87%),女性2 723人(占37.1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该死亡人群中,男性各年龄段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女性人群中65岁以上者死亡例数最多,男性则在15~64岁年龄段死亡率最高。
2.2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婴幼儿及孕产妇死亡状况
表4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母婴年均死亡状况
由表4可知,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新生儿年均死亡率为5.30‰,孕产妇年均死亡率为9.70/10万,均低于同期全国及甘肃省平均水平。此外,1岁以下婴儿年均死亡率为9.64‰,5岁以下儿童年均死亡率为12.23‰,均高于同期甘肃省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3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因顺位
按系统疾病分类,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因顺位前10位依次为: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及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其他(包括精神与行为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眼和附件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及疾病症状、体征和临床实验室异常),感染、传染性疾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其中,前5位累计占该人群死因构成的80%以上。按单病种分类,该人群死因顺位前10位依次为:急性心肌梗死、交通事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原发性高血压、肝癌、糖尿病、高血压性脑病、胃癌。按癌种分类,该人群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见表 5)。
表5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因排位(1/10万)
3 讨论
3.1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亡状况
目前,关于兰州市人口死亡相关信息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该人群死因构成及顺位,从而确定影响该地区人群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死亡7 333人,年均标化死亡率为183.47/10万,低于2011—2012年全国平均水平。该人群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死亡率最高,其次为14岁及以下青少年。该地区男性各年龄段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男性多为社会及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且危险行为多于女性,如吸烟、酗酒、熬夜、饮食不规律等。
从婴幼儿及孕产妇死亡状况看,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新生儿死亡率、1岁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同时,2010—2012年甘肃省新生儿死亡率、1岁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出,地处西北的甘肃省经济水平虽然较其他地区低,但母婴等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水平尚可。
3.2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人口已趋于老龄化
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群占总人群达10%或65岁以上人群占总人群达7%,即可判定该国家或地区人口趋于老龄化。本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年均老年人口系数为0.09,表明兰州市城关区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6,7]。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转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抚养比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公共卫生资源以及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致使慢性病影响因素也不断发生变化。而老年人由于全身各系统器官功能衰退,成为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8]。因此,政府应提高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以保障社会稳定,提升老年人群晚年生活质量。
3.3 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因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2010—2012年兰州市城关区死因顺位前4位系统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占总死亡人数的80.95%,这与昆明[9]、重庆[10]、江津区[11]、甘肃[12]等地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提示降低该地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提高其治愈率是降低该人群死亡率的关键。
多项研究表明,循环系统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最主要的疾病[13]。其中,心血管疾病占人群总死因的36.44%~24.56%[14],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是该人群单病种死因顺位的首位,这可能与该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关。目前,研究认为血压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同时高血压的患病、发病率也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攀升。血压急剧升高,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有报道称死于心脏病的人群中近50%是急性心肌梗死(AMI)[17]。研究显示[18],家族史和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是中青年AMI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老年AMI危险因素[19]。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应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老年人群,应控制血糖、血压、血脂,以降低心肌梗死率;对于中青年人群来说,改变其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则是降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关键。
目前,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居民死因的第二顺位。恶性肿瘤死亡人群中,前5位死亡癌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这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以及郝素华等[20~2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兰州市城关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有效保障老年人生活,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家庭的和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将是兰州市城关区疾病防治和研究的重点。而加强以社区为中心的慢性病管理是慢性病防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的任意阶段实施干预,可产生显著的积极效果,且干预实施越早,效果越显著[23]。因此,政府应及早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针对高危人群优先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不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能力。
[1]卞止平.安徽省马鞍山市1987—2001年市区死亡原因分析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4.
[2]张啸飞,胡大一.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现况及流行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3):179-187.
[3]Lloyd-Jones D,Adams R J,Brown T M,et al.Executive summary: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0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0,121(7):948.
[4]Rayner M,Allender S,Scarborough P.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Europe[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Rehabilitation,2009,16(2):43-47.
[5]黄晓亮,陈子星,杨延斌,等.我国住院病人疾病谱研究现状及新思路[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3):466.
[6]陈国忠.2010年福建省城乡65岁及以上老年人死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8):66.
[7]徐妍.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和结构的影响[D].沈阳:辽宁大学,2014.
[8]甘润,徐亚吉.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健康现状及健康干预研究[J].西南军医,2014(3):322-324.
[9]龚鹤琴,张茂.2008—2011年昆明市居民主要死因顺位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4):394-397.
[10]张彦琦,易冻.重庆市居民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动态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5):1862-1864.
[11]刘乐其,杨媚,康纪明.2012年江津区居民主要死因顺位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47-49.
[12]魏霞,杨建萍.2001—2005年兰州市城关区疾病监测点死因动态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16(2):203.
[13]陈国英,任晓卫.2011年甘肃省住院病人死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3):67.
[14]林红,孙巍,张莉梅.大连市居民30年心脏病死亡趋势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1):112.
[15]葛庆.2004年—2008年城市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情况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2009(21):2666-2667.
[16]麻宝苍,麻静.宁城县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特点和趋势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36.
[17]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8]刘东霞,华琦,郭金成,等.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1):979-981.
[19]周小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10.
[20]郝素华,张爱莲,贺曼,等.山西省肿瘤医院2005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死因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2,24(5):328-331.
[21]邹积丰,林红.大连市2004—2009年恶性肿瘤死因及减寿年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835-836.
[22]王欢,向明飞,刘罡,等.94 853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及死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4,33(22):187-191.
[23]楼君芳,丁元林,宋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279-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