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研究

2018-03-20刘磊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瘤体消融肝功能

刘磊

肝血管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与不适感,随着瘤体增大逐渐产生压迫感,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大出血危及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治疗肝血管瘤多采用腹腔镜下切除和微波消融等微创技术[2]。微波消融是治疗肝脏占位性病变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微波所产生的高热使瘤体组织蛋白质迅速凝固坏死,从而达到去除病灶的治疗目的[3]。本次研究将探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资料1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手术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采用手术切除方式治疗的为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方式治疗的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术前均行腹部B超、肝脏增强CT或MRI检查确诊。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35例;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2.8±10.6)岁;瘤体直径3~7 cm,平均直径(5.92±1.36)cm;病程2个月~13年,平均病程(4.6±1.8)年;单发31例,多发34例;病灶位置:Ⅲ段3例,Ⅳ+Ⅲ段5例,Ⅴ段6例,Ⅳ段7例,Ⅴ+Ⅵ段12例,Ⅶ段5例,Ⅷ段8例,Ⅵ+Ⅶ+Ⅷ段19例。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34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42.9±10.8)岁;瘤体直径3~8 cm,平均直径(5.98±1.66)cm;病程2个月~14年,平均病程(4.8±1.9)年;单发32例,多发33例;病灶位置:Ⅲ段2例,Ⅳ+Ⅲ段6例,Ⅴ段7例,Ⅳ段6例,Ⅴ+Ⅵ段11例,Ⅶ段6例,Ⅷ段9例,Ⅵ+Ⅶ+Ⅷ段1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腹部B超、增强CT或MRI等检查,明确血管瘤位置、大小,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部下缘做小切口穿刺,置入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保持压力在12 mmHg(1 mmHg=0.133 kPa),入腹腔镜探查血管瘤位置及与周围器官、组织关系。根据病灶位置选择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瘤体切除后用明胶海绵进行填充,喷洒生物蛋白止血,按常规留置引流管,术后给予抗感染、护肝等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人工气腹,保持压力在12 mmHg,于脐部上缘做切口置入腹腔镜探查血管瘤位置及与周围器官、组织关系。在腹腔镜下采用微波针经腹穿刺入腹腔直达血管瘤边缘。设定微波功率60 W,单点消融时间为6 min,由瘤体边缘开始,待瘤体周围完全碳化后再行中央部位消融,观察瘤体碳化、缩小、塌陷情况,确保瘤体完全消除,按常规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4-5]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评价、肝功能变化情况等。采用VAS法评价患者术后12 h、14 h、48 h的疼痛程度,评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肝功能检测项目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为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表1)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对照组 65 335.1±220.6 183.6±90.4 4.3±2.0观察组 65 20.6±8.1 36.8±12.6 4.1±1.6 t值 11.504 8 12.966 9 0.629 6 P值 0.000 0 0.000 0 0.530 1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表2) 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的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术后12 h 术后24 h 术后48 h对照组 65 4.4±1.6 2.6±1.3 1.5±0.8观察组 65 2.5±0.8 1.6±0.5 1.1±0.7 t值 8.563 2 13.826 7 3.033 7 P值 0.000 0 0.000 0 0.002 9

2.3 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表3)术后1 d观察组的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的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 单位:(U/L)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比较(±s) 单位:(U/L)

A S T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1 d 术后3 d对照组 6 5 2 1 8.8±7 5.6 1 2 0.8±5 4.3 2 8 3.4±8 5.5 1 3 0.9±5 3.4观察组 6 5 2 7 6.8±1 0 3.1 1 2 5.1±7 0.7 3 4 2.0±7 5.2 1 3 4.8±5 7.2 t值 3.6 5 7 6 0.3 8 8 9 4.1 4 9 2 0.4 0 1 8 P值 0.0 0 0 4 0.6 9 8 0 0.0 0 0 1 0.6 8 8 5组别 例数 A L T

3 讨论

绝大多数肝血管瘤没有明显症状,一般无需治疗。但是如果具有诊断不明确、不能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瘤体增长迅速或者血管瘤破裂等明确指征,则应及时治疗[6]。传统治疗肝血管瘤采用开腹肝脏切除术,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恢复较慢。随着微创技术及腔镜技术的发展进步,临床上逐渐采用腹腔镜下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其中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术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便、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特点,由于无需切除肝脏组织,因而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较少[7]。值得注意的是手术穿刺位置的选择非常重要,要尽量选取正常肝组织较多的部位,必须避开胆管及血管;烧灼时要做好与周围器官组织的隔离保护,防止发生热损伤;瘤体消融要完全、彻底,对于较大瘤体要采取分点、多次操作的方式进行彻底消融[8-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12 h、24 h、48 h的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 d肝功能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总体上看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与腹腔镜肝切除术相比较,均有确切疗效,具体采用何种术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1]吴珍宝,王苏丹,汪长青,等.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5,24(7):996-1000.

[2]周爱华.100例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4):4729-4731.

[3]刘政法.微波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7):3205.

[4]资小明,许丹凤,李珑,等.微波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9):35-36.

[5]李振华,张东,侯元凯,等.微波消融与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19(12):887-891.

[7]张磊,熊俊.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巨大肝血管瘤:附86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7):902-906.

[8]邱书森.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83.

[9]Challaco mbe B,SahaiA,Murphy D,etal.Laparoscopic retroperitoneal nephrectomy for giant hydronephrosis:when simple nephrectomy isn'tsimple [J].JEndourol,2007,21(4):437-440.

[10]Janetschek G,Bagheri F,Abdel maksoud A,et al.Ligation of the renal vein during laparoscopic nephrecto my:an effective and reliable method to replacevascular staplers[J].J Urol,2003,170(4Pt1):1295-1297.

猜你喜欢

瘤体消融肝功能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消融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颅内小动脉瘤患者基于心动周期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对瘤体破裂的预测价值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超声引导下囊内消融与刺穿囊壁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的对比研究
双源64排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评估肝脏血管瘤血供在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