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米芬与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对比
2018-03-20文露珊
文露珊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长期不排卵或稀发排卵、卵巢多囊性增大、高雄激素血症或卵巢多囊变,是女性常见的生殖功能障碍性疾病[1]。调整内分泌和诱发排卵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探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两种药物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采取的对象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医院诊治的8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年龄24~37岁,平均年龄(28.3±1.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8.5±1.1)岁。80例患者均接受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证实双侧输卵管均处于通畅状态,对应的男方经过检查精液正常。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严重高血压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观察组患者来曲唑治疗。在患者月经第3~5天给予患者口服来曲唑,规格为每片5 mg,每日5 mg,连续服用5天。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氯米芬治疗,规格为每片50 mg,每日50 mg。两组患者均在开始治疗后的第10天进行阴道B超检测。在卵泡直径≥13 mm而内膜直径仍然≤5 mm时开始添加补佳乐,具体药量适时适况调整。在至少一个卵泡直径大于18 mm时给予HCG注射,10000 IU。嘱托当日及隔晚各同房一次,在48小时后进行排卵检测,观察是否排卵。排卵后给予地屈孕酮,每日10 mg,持续14天。若患者出现妊娠,则继续给药直至妊娠的10~12周[2]。
1.3 观察指标 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排卵率、周期妊娠率、卵泡发育情况、子宫内膜厚度以及天然雌激素的添加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3.0统计学软件作为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排卵率和周期妊娠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排卵率为82.5%,周期妊娠率为17.5%;对照组患者的排卵率为80%,周期妊娠率为20%;两项指标观察组均略高于对照组,但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排卵情况和周期妊娠情况结果比较
2.2 卵泡发育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单卵泡发育52个周期,占比为73.21%;对照组单卵泡发育39个周期,占比为69.13%。两组患者的卵泡发育均以单卵泡发育为主,在卵泡发育率方面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内膜情况结果 在排卵周期注射HCG日观察组患者的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需要添加的雌激素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排卵周期内膜情况比较
3 讨 论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不孕不育症是发病率逐年上升的疾病之一。多囊卵巢综合征使得患者排卵稀少或者无排卵,导致月经不调甚至不孕不育。
作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的一线药物,氯米芬通过与雌激素竞争受体产生作用,解决雌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促使GnRH经由下丘脑反射性地释放,刺激垂体释放LH等增加,从而促进卵泡的良好发育[3]。但是氯米芬在外周主要表现为抗雌激素的副作用,其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宫颈粘液方面,阻碍精子的渗透和正常生存,使得子宫内膜变薄。作为一种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而抑制了雌激素的产生,同样利于卵泡发育。来曲唑在卵泡发育早期减少了外周雌激素的产生,对雌激素的受体没有不良影响,雌激素的分泌随着卵泡的生长而增加,促进宫颈粘液的增多,为精子的有效穿透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子宫内膜此时也迅速增长,为胚胎的着床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在子宫内膜方面,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要好于氯米芬,来曲唑在促进排卵率、周期妊娠率等方面略高于氯米芬,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整体的效果上看,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要好于氯米芬。
综上所述,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临床具体效果好于氯米芬,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1] 王国萍,吴瑞芳,汤慧茹.氯米芬和来曲唑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微刺激促排卵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10):746~749.
[2] 龚衍,曾玖芝,孙燕,等.来曲唑与氯米芬诱导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排卵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104~107.
[3] 卢贝琳,陈俊卿.来曲唑和氯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及妊娠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6,25(4):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