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道德与法治课堂设问艺术
2018-03-20司朝北
司朝北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123)
引 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奠定初中生品德健康发展基础的重要课程[1]。为顺应教学改革,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我校适时提出了打造立体互动式课堂的策略。立体互动式课堂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这一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乐于学习,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为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与学生的需要相匹配。在教学中,课堂设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设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尤其重要。孔子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既能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处,深化感悟、激发情感,又能提升学生的品质,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2]。
一、目前设问的局限性
(一)设问目的性不明确
教学改革明确地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导致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越频繁越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许多问题,学生答得很轻松,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然而,这些问题追求表面形式,有时还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3]。
(二)设问互动性不强
立体互动式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过程,但有些教师把课堂提问当成自己的权利,形成“打乒乓球”式提问,教师站在前面问,学生坐在下面答。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好每个问题,上课时,这些问题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一个一个向学生抛出。学生看似在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实际上仍是教师在进行讲授,学生不断地推测教师心思。教师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课堂燃起思维火花,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生生互动,形成有效提问,这样的问题来自学生,是最真实的,能够收获最佳教学效果。
(三)设问忽视多元评价
教学中,有些教师机械地根据教材设计好问题的答案。假如学生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要求,就会加以表扬;如若学生回答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会换一名学生继续回答,直到答案符合自己的意愿为止。这些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当有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见解时,他们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些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展示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评价,久而久之,就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答”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多元评价的思想。教师应把这种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评价中,实现“有效提问—客观应答—积极反馈—正确评价—跟进提问”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设问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设问要讲究艺术,要有策略。
二、有效设问的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设问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由浅入深地质疑问题,提高分析、综合、想象的思维能力,打开新视野,获得新知识。
(一)课堂设问要以教学目标为基调,富有启发性
设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对于知识目标的课堂设问,教师要明确本课学习哪些知识,课标要求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进而有目的、有层次地确定相关课堂设问。对于能力目标的课堂设问,要选择本课相对重要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问设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能力等。对于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课堂设问要从本课教学内容出发,教师应在课前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增强情感的设问。需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设问,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以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例如,在教学“拥抱自信”这一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在生活学习中,你有过不自信的时候吗?自信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帮助?你将怎样拥抱自信?”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继续提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这样就从教材出发,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认识到自信对我们的重要性。
(二)课堂设问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前的教学模式表明,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传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应展示自己,充分使用发言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提问教学,让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展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在由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的设问要有吸引力,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善于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设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合作学习中,课堂设问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学会与小组内成员合作,引导学生思考与他人合作时所要承担的责任,让学生学会听取不同见解、总结大家的意见做出回答。在探究学习中,课堂设问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出个性化方案。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适合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设问应具有一定挑战性,是学生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还应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激发学生小组活动的激情;要具有开放性,使学生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
例如,在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时,笔者创设了探究性学习情境。情境一:小东同学在期中测试中名次后退了,此后大家再也看不到他的笑容;情境二:小明同学这次竞选学生会主席失利,从此自暴自弃,经常违反校规校纪。问题是:假如换作你是小东或者是小明同学,遇到这些挫折,你会怎么做?由于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够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学生完成问题的探究后,笔者再针对他们的回答做出点评。
(三)善于捕捉设问的生成性资源点
课堂上,恰当的设问能激发学习的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问题答案也会更加丰富多彩,甚至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应准确捕捉这些信息,升华课堂效果;同时在多方互动状态中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交流、解决新问题。笔者执教《抵制不良诱惑》一课时,通过课堂提问展开调查:“你家中亲友有喝酒的经历吗?他喝酒后的表现如何?”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脾气变得暴躁、血压升高、打骂子女、情绪过度变化等。其中有一名学生提出疑问:“饮酒一定有害健康吗?”于是,笔者追问:“喝酒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异口同声:“适度!”接着笔者适时归纳:过度饮酒,危害无穷。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过度饮酒这一不良嗜好的危害,笔者列举了酒后驾车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过量饮酒的主要危害。
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起点。“喝酒一定有害吗?”这一问题由学生基于教学情境的现场生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喝酒虽与学生个人的联系不大,但依据生活经验,学生能够辨证分析酒的危害与功能,深化了对饮酒的正确认识,使教学流程顺利导向教学目标。
(四)评价反馈要及时
当学生对课堂设问做出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反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不进行评价,或只用“好”“不对”等过于简单的评语进行反馈,都是不妥当的做法。教师的评价要及时跟进,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洞察自己的学习状况,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要将鼓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达到设问后的及时有效评价。
结 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有效设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同时,课堂设问又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一些既定目标的实现常常会产生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新目标。因此,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设问的研究是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具有挑战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意识到有效设问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处理好设问的教学导向功能,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