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8-03-20顾菊萍

名师在线 2018年36期
关键词:准则层面价值观

顾菊萍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判断。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兴衰成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课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当前已投入使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贯穿始终。

一、生活导入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课集中阐释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文本内容表述较为抽象,九年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面临了一个难题,即绝大部分九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价值观”这个概念。检索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可以了解到:“价值观是人基于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基于此,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首先与学生进行了一段对话:

师:我们每位同学来到学校都在学习,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习呢?

生1:为了学到一些知识,将来走上社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自食其力。

师:一位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某校部分学生,其中一位男生回答说:“是为了让自己变得优秀,将来能做官。”记者问他:为什么想做官?他回答说:“做官有许多特权,能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许多实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读书时,老师也问过他同样的问题,有同学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

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习?”我们班级的这位同学、接受记者采访的那位同学、周恩来总理三人的不同回答呈现的其实就是三种不同的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不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价值准则?我们又该如何践行和执守这些价值准则?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样的导入生活化气息浓厚,首先使“价值观”的理论表述形态回归到了现实生活形态,能够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受到“价值观”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进而过渡到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导入课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情境感悟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与价值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时,如果缺乏必要的情境铺垫,教学很容易走向空洞说教与道德准则的强制灌输,从而使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课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引入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典型事迹创设情境,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医学家屠呦呦因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指出:“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她的老伴说:“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平日里,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她也总能伸出援助之手;她总告诉自己的学生:“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来不得半点虚假。”

在呈现材料的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从材料信息中,你感到屠呦呦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的言行往往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与教育作用。多年前,屠呦呦对大众而言也许是个陌生的名字,但随着屠呦呦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并摘取“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她几乎成了中国这片热土上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许多中小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学生在阅读上段“事迹材料”的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到屠呦呦的爱国、敬业、友善与诚信。

三、价值辨析

价值辨析又称“价值澄清”,也就是教师在进行主流价值教育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创造机会呈现与之相关的一些思想认识误区或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比较中,自我辨别、检验、选择或改正原有的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时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国家层面的“爱国”。前几年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非法行径侵犯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国内爆发了大规模反日示威,多个城市出现民众焚烧打砸日系车、烧毁日本商铺的抗议活动。这是民众爱国的表现吗?再如,社会层面的“自由”。人们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但自由是否意味着不受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又如,个人层面的“诚信”。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但在现实社会中,如何处理诚信与尊重他人隐私、诚信与善意的谎言之间的矛盾?这些价值冲突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辨别,在比较辨别中澄清选择,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

四、实践导行

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性之一,初中道德法治课应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24个字,字面简明,它从三个层面,以12个关键词给出了最精准的提炼,既是我们国家社会、法制保障、道德文化方面所追求和实现的最高目标,又是每个公民需要恪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绝不能只是拿来空喊口号,必须将其内容及精髓体现在个人行动中。

图1

例如,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课收尾环节,笔者给学生呈现了如图1所示对话。先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漫画中反映的现象加以评析。部分学生肯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背诵的方式牢记于心”,但绝大部分学生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入行”,应外化为我们每个人的实际行动。随即,笔者就选择了公民个人层面的4个价值准则,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任选其一,说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实际行动践行。这种方式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并提高他们的道德践行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完善的个体,打造和谐的社会。

猜你喜欢

准则层面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IAASB针对较不复杂实体审计新准则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价值观(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新审计准则背景下审计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探析夹逼准则在求极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