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导入分析
2018-03-20宫玲玲
宫玲玲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第二中学,江苏响水 224600)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优化传统课堂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知识导入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但也最容易被授课教师忽视,甚至许多教师一上课就直接按照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使许多学生听得糊里糊涂,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课堂知识导入的有效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通过有效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如果缺乏学习目标,学生学习起来无法抓住要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在导入教学知识时,需要使学生明确该堂课学习的目标,如该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其他要点,或者自己在本堂课教学中需要完成什么任务等,增强他们听课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促使他们在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下,更加高效、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此外,在导入学习目标期间,让学生在每堂课结束后自主检测自己的课堂学习成果,确保可以及时发现与弥补自己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课下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这样利用有效导入,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一课时,相应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对蛋白质结构及功能有初步了解,并且可以自行对其进行概述。针对该学习目标的导入,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比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几幅“大头娃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种娃娃?你们知道他们头部大的原因吗?”在学生积极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导入有关本节课学习目标的问题,如“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一种组织成分,不仅对人类生长发育会产生重大影响,还承担着许多其他生命活动功能,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蛋白质有这么多功能吗?与蛋白质自身结构是否有关?下面让我们一同来进行探索。”通过该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蛋白质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学习方向转变,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学习目标渗透于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来[1]。
二、通过有效导入,构建知识架构
在新课标下,建构生物知识体系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帮助高中生更好地建构生物知识结构的框架,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导入相关知识结构,具体就是结合相关生物教学目标和要求,在特定知识范围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范围内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结构,帮助学生明确不同生物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在这种生物知识的导入形式下,可以深化学生对生物新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可以使学生在后续学习生物知识时,不断充实与细化生物知识结构框架,最终可以显著提升生物知识的学习效果,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生物知识点遗漏等问题,强化对各种生物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求,立足于不同范围内的生物知识,从课程、章节等视角,来为学生导入相关生物知识结构的框架[2]。
例如,在学习《分子与细胞》一课时,该课涉及较多生物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与掌握这些相关生物知识点,避免他们出现知识点遗漏或混淆等问题。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围绕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这一问题,以细胞为核心概念,将其作为构建生命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来看待,之后基于此来建构相关知识点的结构框架。比如,在该章节部分知识学习期间,生物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下述知识总体框架:
三、通过有效导入,强化知识联系
在生物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新知识,并将其补充到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架构中。一方面,生物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将待学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的知识关系网进行联系,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认真调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掌握情况,探寻学生已有生物知识与待学新知识之间具有紧密关系的生物知识点,并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有效导入知识,引导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有关当前学习任务的已学生物知识,纠正与补充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另一方面,在新知识导入教学期间,教师要按照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内在逻辑顺序,将新知识有条理、有顺序地呈现,并借助有效导入来为高中生提供新旧知识相链接的过渡桥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一课时,在导入该部分新知识前,生物教师要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已经学过的“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等相关生物知识,借此使高中生明确DNA分子的结构及化学构成。之后,教师要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深入挖掘和揭示DNA分子各化学组成部分在空间结构中的位置以及排列方式,深化学生对DNA分子空间结构与化学组成这两部分知识之间联系性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后续“DNA的复制”部分生物知识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有效导入,启发学生思维
在高中生物教学期间,学生的高效学习离不开对相关学习问题的深入探索,所以,教师在展开知识导入前,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科学地设定一些问题,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其中针对性就是指问题设置要立足于本堂课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启发性就是指所设置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或认知冲突,促进他们积极进行思考[3]。
例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一课时,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针对该部分知识的导入,生物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相关图片,启发学生思考“活细胞时刻需要和自身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物质会通过细胞膜进进出出。已知道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性,那么你们知道被选择物质是如何完成跨膜运输的吗?有哪些运输方式?”在该种问题框架设置下,生物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子问题,如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被动运输有什么特征?有哪些方式?大分子是如何运输的?通过这些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设置和导入,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结 语
总之,“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引导,促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参与到课堂知识学习中来,使他们在明确学习目标、构建知识架构及强化知识联系性的同时,进行深入思考,确保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