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乳根穴加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疗效观察
2018-03-19赵然李艳娥乔林静马占学展敏崔洪涛
赵然 李艳娥 乔林静 马占学 展敏 崔洪涛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乳根加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47例)、中药组(48例)分别采用针刺加电针,服用中药汤剂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清泌乳素、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泌乳素水平、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且治疗组治愈33例,有效10例,无效4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乳根穴加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较服用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电针;乳根穴;膻中穴;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指产妇分娩后乳汁全无或者甚少,不能满足婴儿需要的一种常见症状,又称“乳汁不行”“乳汁不足”,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高龄产妇与剖宫产不断增加,产后缺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针刺治疗此證方法简单,使用安全,疗效可靠。笔者采用电针乳根穴和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0月-2018年6月保定市第一中医院针灸科及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缺乳10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使用SPSS13.0软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治疗组(电针组)脱失病例3例,对照组(中药组)脱失病例2例,实际观察病例95例。各组患者年龄、病程、分娩孕周、产妇体重、分娩方式及生产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产后缺乳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产后缺乳的诊断标准为①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②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③乳房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医妇科学》中关于产后缺乳章节所论述的内容,进行临床辨证。①气血亏虚型:产后乳少,甚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满感。伴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细弱。②肝气郁滞型:产后乳汁涩少,浓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闷,食欲不振,或身有微热。舌正常,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产后缺乳诊断标准的患者;②符合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属气血虚弱型、肝郁气滞型患者;③年龄为20~40岁;④妊娠期:37-42周内;⑤新生儿出生体重大于2500克以上者,没有被诊断为先天性疾病或畸形,单胎,婴儿性别不限;⑥依从性好,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配合临床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因乳头凹陷和乳头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②妊娠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的产妇;③合并严重肝、肾、造血、神经系统等疾病,以及精神病、恶性肿瘤患者或其他疾病不适合母乳喂养者;⑧不能坚持治疗者;④服用其他药物者;⑤既往有晕针史。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处理,包括母婴同室,产后早吸允,勤吸允及食疗,嘱患者精神放松,保证充足的睡眠及适当的体格锻炼。
2.1 治疗组
采用电针治疗。针刺取穴:主穴:膻中(膻中穴分别向左右乳房方向各剌一针)、乳根、肩井、少泽、足三里,配穴:肝气郁结加太冲。电针:膻中 乳根,左右各一组。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25*40mm号华佗牌毫针,其中膻中穴:向左右乳房方向各平刺1-1.5寸,乳根:向乳房方向平刺1-1.5寸,肩井:平刺0.3-0.5寸,少泽:浅刺0.1寸,起针后挤压出血2-3滴,足三里:直刺1-1.5寸,太冲:直刺0.5-0.8寸,足三里穴行提插捻转补法,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电针:选取连续波,频率一分钟60-70次左右,强度为患者有感觉并且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7日为一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自拟通乳汤中药治疗:柴胡lOg,当归15g,麦冬15g,黄芪30g,党参15g,白芍15g,熟地15g,生地15g,桔梗lOg,天花粉30g,穿山甲lOg,王不留行20g,路路通15g。乳房红肿硬结者,加蒲公英lOg、夏枯草lOg,恶露未尽者,加益母草20g。将中药浸泡30min,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7日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与方法
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将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分为4级,并分别计4、3、2、1分。即I级:治疗后乳房胀满,乳汁自流或自溢,计4分;II级治疗后乳房明显充盈,但不胀满,乳汁挤压方出,计3分;ni级:治疗后乳房轻度充盈,挤压可有乳汁外溢,计2分。IV级:乳房空虚,挤压无胀满感,无乳汁外溢,计1分。
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完全满足婴儿食用;好转: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够喂养婴儿,尚需添加少量辅食;未愈:乳汁分泌无改变。
3.3 统计学处理
临床资料和研究结果的统计应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统计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血清泌乳素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两组产妇治疗前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和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组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t=17.410,P<0.05)。3.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治疗后两组患者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升高,和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电针组较中药汤剂组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上升更明显(t=2.967,P<0.05)。
3.4.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
由表4可见,经秩和检验,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5,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加电针对产后缺乳患者疗效显著。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乳汁为气血所化生,源于脾胃,其枢在胃,其行在肝,受冲任所司。缺乳之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产妇有两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虚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故补益气血、通络下乳是治疗产后乳少的基本法则。在治疗上,笔者运用中医理论,采用简单易行,易为产妇接受且完全不影响婴儿哺乳的电针的治疗方法。现在研究表明,针刺治疗产后缺乳主要在于可通过良性的双向调节下丘脑一垂体轴功能,促进催乳素,催乳素分泌增多,从而有利于乳汁的分泌。电针作用一是加强针刺效应,二是电针的低频电刺激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对神经肌肉组织用明显的兴奋作用,刺激乳腺腺泡周围的组织及上皮细胞收缩,有利于疏通乳腺管。
综合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结果指标可以看出电针治疗产后缺乳优势明显,能明显提高血清泌乳素水平和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服用中药对照组,故可作为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推广。
参考文献
[1]魏立新,王宏才,韩颖,李彩芬.电针少泽穴治疗产后缺乳4 6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 (11):99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