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
2018-03-19郭财红
郭财红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三大原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认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和價值;生活决定了教育,需要契合生活实际展开教育;教育应该为改造生活、参与生活实践服务;应该批判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形式。“生活即教育”思想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不谋而合,素质教育下,为真正提升小学数学教育价值与质量,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需要关注教学中“生活即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施。
一、挖掘生活化教学素材,丰富数学课堂
生活是巨大的素材库、资源库,也是最广阔、最真实的教育场所,能提供无限的教学素材与资源,丰富数学课堂。“生活即教育”认为,需要契合生活实际展开教育。由此,为让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实际,需要探索出生活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更真实与丰富。
如学习“比例尺”“认识方向”时,可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地图、线路图,展开生活化教学素材的挖掘与利用。又如“平均数”“条形统计图”学习时,可以搜集各年级班上学生体重、身高的数据,通过调查、记录、统计,得出男女生不同年龄体重、身高的发展规律。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生活是巨大而真实的教育场所,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熟悉身边的生活。为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活情境下展开数学奥秘的探索过程。
如“四则运算”与“元、角、分”学习时,可借助生活实物,模拟超市,组织学生参与“小小商店”学习活动。布置有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学习用品、玩具等,标上价签,然后学生一起参与角色扮演。扮演的有顾客、收银员、推销员,完成购买、计算、付款、找零、兑换物品学习活动。生活化情境下,学生兴致勃勃,快乐学数学和用数学,发现了数学的奥秘和价值。
三、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合作探究
“生活即教育”认为,应该批判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形式。基于此,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创设条件和机会,预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室外,在生活中展开趣味、丰富的教学活动。师生在户外探索,在生活中合作探究,参与动手实践、课题研究、互动交流与总结反思,能不断发现并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质量。
如学习“植树问题”时,教师带领学生走到操场,选取一排树木,展开对该问题的实践探究学习活动。小组模式下,学生观察种树的规律,将一排树的总长测量出来并记录,再测量间隔,之后试着计算总棵树。与实际棵树对比,修正自己的想法。再结合画示意图分析,得出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其计算公式为“棵树=总长/间隔+1”。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形式,促进复习巩固
“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契合生活,创新教学形式。由此,应摒弃传统的大量练习题、试卷的作业形式,创新成在生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作业形式。需要学生动手参与、寻求帮助并探索生活问题,可以是课题研究、动手制作、调查访谈、观察记录等。丰富的生活化作业形式,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好地巩固了知识。
如学习“认识时间”后,可鼓励学生完成“自制钟表”的手工作业。规划钟面、剪切、刻画刻度,学生动手操作,理论结合实践。学习“折线统计图”后,设计生活化作业“亲自种一次大蒜,并观察蒜叶生长长度规律”。学习“多边形的面积”后,设计作业“测量你家的实际面积”。学生需要测量、画示意图、计算并求和,还可以参与“家庭面积改造设计”,与家长一起快乐学习数学。多样化生活化作业形式下,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动手实践,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五、解决生活化真实问题,提升核心素养
“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为改造生活、参与生活实践服务。由此,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具有非常实际的价值。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化问题,重要性不言而喻。集思广益下,将生活问题抽象出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质量。
如“抓阄公平吗?”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可预留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结合已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可能性”思想,猜想各方面因素,并计算每一次抓的可能性,得出其他外在因素不影响的情况下,“抓阄是公平的”。“转盘抽奖活动”中,可以计算出中奖概率,明白这是商家的推销手段。可以利用调查统计的方法,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提出策略,关注环保与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探索与实践,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不断地储备教学知识,发展专业技能,且能经常深入生活实践,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奥秘,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界牌镇第二中学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