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对微慕课教学接受度的调查分析

2018-03-19孟亮梁莹莹段立君

关键词:慕课高校微课

孟亮 梁莹莹 段立君

摘 要:随着“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变革,“微课”与“慕课”开放式网络教学新方式快速兴起。文章通过对不同学历、不同专业、不同高校学生人群的问卷调查与统计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学历层次显著影响学生对微(慕)课的接受度,本科生对微(慕)课接受度最高;微课与慕课展示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学习的便利性和个性化、名校名师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性的特点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在技能性和综合性强的专业学习方面,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覆盖面广、系统性强、讲解深入、师生互动便利的优势是讲解简单化、知识碎片化的微(慕)课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微课;慕课;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1-0012-03

近几年来,微课和慕课作为教育在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形式逐渐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使用。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资源;慕课(MOOC)是指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即若干节围绕同一门课程内容的微课组合在一起,构成一门慕课。微课和慕课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传播的课程资源,国外早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广泛使用,在国内的高校教学中也正迅速发展和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高校学生群体是如何看待并认识微课和慕课教学方式的,是微课和慕课在高校专业教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高校学生对微(慕)课教学形式的认知情况、喜好倾向以及使用反馈等方面进行展开。调研的目的在于探究不同的高校类型、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的专业领域的高校学生人群对以微(慕)课为载体的开放式网络教学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从微课和慕课的学习者自身体验出发,为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充分发挥微课、慕课的教学优势,摸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选择了211重点、一本、二本、专科等不同层次的综合、理工、医科、文科等性质的高等院校,涉及机械、电子、土木、化工、材料、医学、经济、管理、文学、园林、外语等专业,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等不同层次的在校学生。

(三)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文献调查为项目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问卷调查则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组合的方式,走访问卷调查是为确保样本数据的代表性,网络问卷调查是为保证样本数据的广泛性。深度访谈法是对抽取样本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对微课和慕课教学形式的改进建议。统计分析则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数据图表统计、交叉列联以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相关研究结论。

(四)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调查问卷设计的题目内容围绕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在高校课堂上的学习现状、学生对微课和慕课的了解情况、学生对微(慕)课的使用需求、学生期望的学习模式五个方面展开,考察测试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微(慕)课教学的认知及喜好程度,并进一步调研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共发出324份问卷,其中剔除无效问卷32份,共得有效问卷292份,本次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12%。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运用了SPSS软件检测了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30,大于0.7,因此总体上问卷结果是可信的。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也通过了KMO检验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45.89%、女学生占54.11%,男女学生分布比较平均;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占39.38%、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占46.92%、其他专业的学生占13.70%,涉及了常见的各个专业;本科生所占比重是64.38%、专科生占21.23%、硕士及以上所占的比重是14.38%,以本科生为主。

微(慕)课在高校当中的主要使用人群为本科生,其原因为专科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以传统课堂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依赖性较强;本科生自主学习性强,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课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研究较深入,而微课和慕课只是浅显地传授知识,不能进一步深层化地讲解。

(二)学生课堂学习现状分析

此部分主要调查分析受访学生在高校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喜好情况。在高校传统课堂中的41.78%的受访学生表示偶尔会有上课时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只有不到5%的学生会全神贯注地听讲;在课后的自主学习和复习中方面,54.79%的学生基本可以完成自主学习,有29.79%的学生自主能力不足。由此可見,在现如今的高校的学习中学生们还是被动的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存在惰性心理。

高校课堂的优点为:教师讲授中比较注重传授系统的专业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思维体系。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师生面对面交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便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言语表达、意志品质的培养。

高校课堂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传统课堂是注入式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控制着教学的内容和节奏,学生的上课时间是统一安排的,不利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偏重对成熟知识的讲解和传输,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对微课与慕课的了解情况分析

此部分主要调查分析受访学生是否了解微(慕)课、获知微(慕)课的途径、对微(慕)课优缺点的认识等情况。

在被调查者当中,有11.64%的同学现如今还不了解微(慕)课,70.35%以上的学生主要通过国家、省、校的精品课网站或社会的收费网络课程资源来认识微(慕)课。特别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需要另外收费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率更低。

在学生对微(慕)课教学内容的偏好方面,受访学生主要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所学内容;其中大部分学生偏好对基本概念或原理解读的教学内容和一些直观、立体的实验演示过程的微(慕)课,这是因为这些内容比较浅显、系统性不强,比较适合学生自己直接观看微视频来学习和理解;而对于专业性较强、要求比较深入理解的专业课程内容,就不太适合完全由学生们利用微(慕)课自主学习,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在课堂上面对面详细讲解后,学生再自行复习和巩固提高。

关于微(慕)课的教学缺点,受访学生主要认为,由于微(慕)课的视频内容时长在20分钟以内,讲授的信息容量有限,往往课程内容比较浅显、师生互动性差,特别是在一门课程的知识点的连贯性学习和掌握方面,单纯靠微(慕)课的短视频学习很不到位。因此,微(慕)课的形式不利于在难度大、综合性强的专业课中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

(四)学生选择微(慕)课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分析学生选择微(慕)课的形式学习,还是拒绝使用微(慕)课的形式学习的影响因素方面,我们在对调查数据处理后,利用交叉列联分析、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调查数据进行交叉列联分析。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学历水平三个影响因素的概率P值发现,学生的性别、专业类型对微课和慕课的态度并不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学生的学历水平对微(慕)课学习的接受态度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在所有的受访对象中,本科生对采纳微(慕)课学习方式的支持态度最高,约占93%;相对比本科层面的学生,专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相较本科生对微(慕)课学习方式的需求较小,但也都达到85%以上。其中,专科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对学术的研究与深入等特点,使得信息量有限微(慕)课形式,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导致这部分人群对微(慕)课的需求稍逊于专业学习内容广泛但专业深度略显浅显的本科学历学生。

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出影响学生选择微(慕)课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包括正面影响因素

(见表1)和负面影响因素(见表2)。

在关于微课和慕课吸引学生的原因调查分析中,在线学习时间和地点、内容是微课和慕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主要原因。综合数据分析,微(慕)课受学生喜欢的原因是:微(慕)课的学习内容门类丰富、选择余地大,在线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选择灵活,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生动、直观优于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而微课和慕课师生互动性差、知识讲授片段化、专业深度足等缺点也制约了微课和慕课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一)实施“传统课堂+微(慕)课”的专业课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课程知识都是由一系列章、节构成的较为完整的树状系统,教师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深入性学习,使学生对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印象深刻。传统课堂教学动静结合,师生方便实时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发生思想、信息的交流、共鸣的脑力劳动过程。

微(慕)课呈现出一个个性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爱好热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微课和幕课借助多媒体表达,把抽象的知识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多彩的动画、有声声色的视频实现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不仅使学生产生兴趣,而且更有利于凸显知识和技能的重点和难点,以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的功能,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知识精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高校专业课教学,可以采取以“传统课堂为主,微(慕)课自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即在上课前,学生利用微(慕)课资源预先自学基本的原理、概念等内容,对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利用微课、慕课学习的基础上,偏重专业知识的系统分析、深化应用讲解及传授,以互动研讨式教学方法为主,并且给学生指导具体应用和前沿发展内容,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准确性、系统性、深入性、应用性;在课后,学生可以再次利用微(慕)课资源,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点进行复习,也可以选择某一个特定的专业方向继续深入性的自主化、个性化拓展学习

(二)发挥“互联网+教育”跨校共享微(慕)课资源的模式

我国优质教学资源在不同高校之间的配置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在普通高校学习的大学生数量是比重最大的大学生群体,但学术名家往往都集中在少数的名校中。

微(慕)课时代的到来直接改变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我国各大高校分布,将一批名家名校的优质课程放到网络平台上来使更多的普通高校学生学习,通过优质微(慕)课的网络资源共享,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节约师资和人力成本,减少高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距,从而整体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

在微课和慕课的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鼓励和扶持跨校、跨学科合作制作系列型的微课和慕课资源,使其产生课程资源的集聚效应,降低单一或单集微视频在信息容量方面的不足。从而提高微(慕)课的专业知识或技能的整体性;既要注重对单个知识点的微课资源建设,更要注重对某个学科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幕课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的“针对性,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使此学科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微(慕)课学习。

(三)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比重,推广微(慕)课个性化学习模式

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正不断上升,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地加大个性化、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在一定层面上主导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决定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学时比重,给学生更广泛的专业学习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以更好地保证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专业+复合型。

微(慕)课的教学模式运用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方面,可以利用专业必修课来突出保证学生形成稳定、主流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框架体系,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师讲授的系统性、深入性、应用性和实时互动性优势,保证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不偏离主流方向;而专业选修课则利用微(慕)课的学习资源,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个性化人才的教学培养,目的在于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各学科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让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枫.基于慕课的一种受控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实施[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

[2]孟亮.浅议微(慕)课和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对比[J].长

江丛刊,2016,(36).

[3]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

高教,2013,(2).

[4]周文华,郗芊蕊.国际化视野下的MOOC发展现状与策

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

[5]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

教育,2012,(11).

[6]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

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

猜你喜欢

慕课高校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