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环境设计中多重元素融合的创新型探索
——以西山园林照明设施和苏州朴园水景观为例
2018-03-19余维君
张 毅,余维君
(池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安徽 池州 247000)
1 园林设计自然、文化等多重元素融合思想的内涵
黄河中游地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曙光。中国历史朝代不断更迭,人们对于构建园林思想愈加丰富,从殷末周初所出现的“台”与“囿”、春秋时期以游乐为主的皇家园林,到如今,园林所蕴藏的内涵更是融合了自然、文化、典雅等多种元素。
1.1 自然元素设计的内涵
自然元素在园林环境设计中的运用,能够遏制目前过度设计(Excessive design)的现象。过度设计即指设计师在设计时过于重视设计的外部表现力而忽视设计的内涵,在建设园林时大量使用不必要的奢华布景和雕像等装饰。过度设计会造成大量的、不易被发现的危害。从园林的设计概念来看,过度设计不利于园林展示设计理念,从而丧失其艺术价值[1]。从景观角度看,过度设计必然导致园林景观向浮华、奢靡的景象倾斜,不利于保持各园林设计和景观的独立性。倡导在园林设计中加入大量自然元素,能够帮助园林减少资金的浪费。
自然元素应用的同时要符合生态环境中的友好原则和社会效益原则(The principle of social benefit)。在设计中着力表现自然元素,也能够更好地展现园林景观的自然优势。园林景观因地制宜,因此具有极大的独特性,能够展现各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情。需要承认的是,园林环境景观的建设也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一个过程。在园林景观设计时有意识地加入自然元素,能够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还原自然风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带来的伤害和威胁。对于如何在园林景观中加入自然元素,减少园林景观元素过于奢靡和浮华的现象发生,是一大难题。因此,在过度设计之风盛行的今天,客观、科学又充满艺术地对园林景观设计观念进行改造,是能够促进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更稳健和长远的发展的。
1.2 文化元素设计的内涵
园林景观是人为制造的、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建立的人类文化的结晶。园林景观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积淀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在园林景观中创造性地添加更多的文化元素,有助于设计者提升园林景观的内涵,增加园林景观的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这是因为园林景观是人为景观的一种,是具有可复制性的。但是,文化元素却是特定历史和地理位置条件下的产物,具有不可复制和替代性。因此,一个著名的、有着独特性的园林景观一定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
园林景观不仅承担着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担负着传递精神内涵和建设价值观念的作用。在园林景观中加入一些文化内涵,有助于其完成上述使命[2]。园林因为具有开放性,因此其传递的价值导向能够带来更大的影响力,以城市园林为例,城市园林是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的缩影。因此,城市园林景观对于文化元素有着更高的要求。成功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一般都有着城市中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元素,展示着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这些文化元素在展现城市风貌的同时,也能够感染参观者,净化参观者的心灵,这样的园林景观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归属感,加强城市的凝聚力。增加文化内涵能够帮助园林景观在满足其休闲、参观功能的同时完成其精神层面的价值使命,为园林景观长久留存的价值做出贡献。
1.3 基于自然文化元素融合设计的内涵
所谓“园林”,简而言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山石、水、植物、建筑等实在之物为媒介,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与实践操作,所创造出来的供人游憩、欣赏与居住的环境[3]。由此可见,园林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但主要还是属于人工所为,这便是园林融合多种元素设计带来的先决条件。随着物质渐渐丰富,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也开始萌发,对于园林的需求不仅仅是避暑纳凉、假期出游,同时,对于园林的历史由来、教育意义等人文思想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这便为园林融合多种元素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
自然元素设计与文化元素设计,表面上看,一是讲究用自然去雕刻,彰显自然美;二是体现人文气息和工匠之美。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矛盾,但诚如当代著名园林设计艺术家陈从周先生所言:“造园之理,与一切艺术无不息息相通。”自然与文化表面上虽有悖逆之处,但究其本质,所有艺术类型是相通的,人们对于自然元素的设计体现出了文化元素,文化元素的设计也遵循了自然元素的设计。
2 园林设计作品例要探析
园林景观主要包括公共设施与景观设施。公共设施包括道路设施、休息设施、活动设施、照明设施等。景观设施以水景观设施为主。下面本文以西山园林的照明设施和苏州朴园水景观为例,从自然元素与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中融合的角度探讨一二。
2.1 西山园林的照明设施
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设计师通常从装饰层面对其进行把控,忽略了对园林景观社会属性和精神价值层面的引导作用。设计师应当明确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的关系,确立精神内涵的主导地位。为了更好地展示园林景观中的精神内涵,弱化外围装饰的视觉冲击力,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设计师应当考察园林建设的实际环境,着重考察其自然环境。在实际建设中,加强对自然的利用、改造,更好地利用自然景观表现出园林的精神内涵。这样也能够帮助园林景观有着更长久的生命力。同时,设计师还要正确处理自然元素与人造元素之间的关系,将二者自然地糅合起来,以人造景观突出自然景观之奇、之美,突出自然景观的变化多端[4]。在减少人造装饰的过程中,首先要减少的是与周遭环境无重要联系的孤立景观(Landscape isolation)。这样,能够增加园林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使园林景观在保证步步易景的同时,增加园林的整体感觉。其次,在增加自然元素时,应当加强对空间的塑造,建设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空间,突出自然差异。
西山园林位于北京市郊,是一座驰名中外的、具有佛家色彩的园林景观。园林中的八角亭一直是其景观的突出之处。西山园林八角亭的灯光使用非常具有层次感,并兼具照明功能、美学功能于一身。首先,在八角亭四周的绿植中间设置了用于照明的路灯,路灯采用极简的设计,与佛家崇尚自然,反对奢靡的中心思想相互呼应。纯白的灯光既起到了夜间照明的作用,又能够凸显佛家园林的肃穆与庄严。在绿化丛中,设计者运用了绿色的灯光进行辅助照明,这样能够还原绿植的颜色,沿袭游览者在白天时观景的感受,增强园林景观的延续感。八角亭的灯光充分将自然元素和文化元素充分融合起来。其次,八角亭内的灯具是利用自然元素制造的,材料以檀木为主,充分运用自然、表达自然。最后,八角亭内的灯光极具古典色彩,将佛家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化充分表达出来,使整个园林都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和东方哲学的色彩。因此,西山园林在照明设施的设计和运用上是将自然和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典例。
2.2 苏州朴园水景观
在进行园林景观布置时,应当减少硬质景观的加入,重视软质景观的合理利用。能够体现自然元素的软质景观包括花草植物、当地水土等。其中,花草植物是体现人与生态融合、展示环境质量的最佳装饰品,也是自然元素的综合体现。同时,合理地使用花草植物能够增加园林景观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合理的花草元素的添加需要考虑到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需要在现有状态中寻找到最适合当前自然环境和园林景观的花草植物进行添加。在使用植物元素时,还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空间和季节变化,为植物的自然生长留出一定的空间。若是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加入过多文化和历史的元素,就会造成景致过于厚重和硬朗,喷泉和较浅的溪流能够起到很好的软化和中和的效果。在建设喷泉时,应当综合考虑水景周围的景致,尤其是植物。首先,周围植物应当能够适应湿度较高的环境,喷泉的建设不能以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为代价。其次,应当考虑植物的季节问题,若是会出现大片落叶的情况,很可能会削弱喷泉的美感。较浅的溪流在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渴望与自然亲近的心态,便于人们欣赏自然、亲近自然。因此,溪流以不没过人的手掌为宜,同时,应当根据地势状况设立观景台,方便参观者进行参观和休息。
1991年,朴园由于其精致的景观布局,尤其是水景观的设计精巧,被列为苏州文物保护单位。苏州朴园水景观就是一个能够将自然元素和文化元素融合表现的最好例子。首先,设计者将自然元素充分利用起来。水景观将水的流动和静止两种状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空间中的静谧和跳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水景观在这里既起到了连通小景的作用,又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设计者同时利用自然元素完成了水景观的休息功能,设计者利用自然中的石块,做出了一个小型的人造瀑布景观,瀑布的流速较小,故而在潭中的水基本呈现静止状态。其次,在文化元素的加入方面,设计者将苏州特有的植物——苜蓿种植在水潭周围,为苏州文化的宣传作出贡献。在石头的设计及修改方面,设计者同样选择了颇具代表性的苏州石雕,弘扬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由此可以看出,设计者利用自然元素进行文化元素的表达,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尊重了园林景观中水景观应当具有的功能和规律。
3 基于多种元素融合园林设计创新探索
3.1 照明设施氛围渲染
照明设施是公共设施基础之一,最能够体现园林文化内涵和整体氛围的效果。在照明设施的材质中加入自然元素,也可以在照明设施周围添加布告栏等文化元素。由于城市园林景观大多建设在比较密集的区域,因此,各项公共设施在其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城市园林景观也比其他园林景观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文化传播和精神建设的责任。照明设施首先是一种基础设施,它应当承担照明的功能,满足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活动需求。其次,灯光作为一种环境、气氛的辅助表现工具,还应当有着愉悦游览者视觉、创造园林意境的功能。通过人与灯光之间的情感交互,照明设施能够将园林景观的意境更好地表达出来,传递设计者的设计理念。最后,优质的园林照明设施能够帮助设计者展现更多层次的园林景观,实现自然元素、文化元素与园林设计的大融合。
3.2 水景观动静结合
在中国建筑史上,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从自然角度来讲,水能够维持人类的基本生存。从审美角度来说,水是构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角度来说,水是东方哲学主要思想——五行的构成元素之一。因此,在水景观建立时需要同时符合审美、自然、文化的要求。水景观也是将多重元素进行创造性融合的最佳园林景观元素。由于目前土地资源愈发稀缺,本文以小空间园林中的水景观为例,进行多重元素创新融合的研究。水通常有流动和静止两种状态。静止状态的水能够使整个空间显得静谧优雅,而流动的水可以为空间增加灵动和跳脱的元素,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当首先根据使用的气氛和想要达到的目的来进行选择。同时,利用水的流通性还能够将整个园林的景观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小空间中,其装饰元素多呈现碎片化,用流水将整个园林中的景致贯通在一起,是一种极好的选择。
3.3 历史文化熏陶
园林是一种介于人文艺术与建筑艺术之间的艺术形式,园林既没有非常明显的人文艺术特质,又不像建筑物一样需要更多地考虑其功能性。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入历史文化是非常合适与必要的。在将历史文化加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时,应当充分利用园林景观的包容能力与概述能力。运用整体设计和细节添加两种方式,对历史事件、精神、环境等进行适合的表达。纵观国内外的园林建筑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园林景观是无数历史时代的缩影,同时,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表达。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将历史文化元素进行设计时要做到下述两点:其一,要尊重历史。在通过各种装饰和细节体现历史时,首先要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要对历史进行考证考察,不能够凭空捏造。其二,要融合现在。对历史的体现是建立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的,因此,在添加历史元素的时候,应当立足于当下,不能够脱离现实。同时,应当在园林中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体现出来,增加游览者的代入感,体现园林景观的独特性。
4 结语
中国的园林景观建筑文化可以从三千年前开始考证。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园林景观是商朝的水池遗迹。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景观建筑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哲学一道,随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而丰富起来,因此,在中国的园林景观中有着深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哲学对于园林的影响力日渐削弱。“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倡导人类改造的人本位思想不同。东方哲学的主要思想可以在《周易》中的64卦、384爻进行总结,即倡导“天人合一”[5]。东方哲学有着浓重的对自然的赞美色彩,倡导人是属于自然的,因此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园林景观作为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交流形式,更加倡导在自然中因势利导,依据自然之景展现自然之美。这就意味着园林景观不仅是建立在某一片土地上,同时也建立在当地的地势、天气、环境之中,将园林景观从建筑学和设计领域拓展到自然与哲学的领域中。因此,在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增加对东方哲学概念的表达和深化,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民族特色,也更加符合未来的审美观念。
园林景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重要场所,更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造,是维护人与自然关系(Ecological integration)的重要工具。因此,园林景观不只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科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文化的开放,人类必将在此领域有着更加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明智,杨辉,陈秋菲,等.浅析园林景观设计的限定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0):32-33.
[2] 陈雪霞.浅谈草坪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及要求[J].广东科技,2014(S1):69-70.
[3] 王起智,张春玲,高鹏.试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几点误区[J].民营科技,2015(10):45-46.
[4] 黄步芬.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J].科技资讯,2014(4):27-28.
[5] 付朋,顾洋.视觉艺术视野下的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从文艺复兴到现代[D].天津:天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