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不翻”原则观照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音译研究

2018-03-19李慧芳

长春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音译术语中华

李慧芳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基础部,安徽 马鞍山 24303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性合作建设,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范围与层次也不断拓展和提高,这为文化领域的对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重要机遇。在中国文化积极“走出去”树立“中国形象”和打造“中国特色”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好语言传达的桥梁作用,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翻译工作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全面、准确、保真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家积极设立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术语工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翻译工作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层面,显示出我国创新文化开放、传播中国声音的坚定决心。

学者姜海龙指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世界理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钥匙,对外传播和翻译是术语工程中的重大问题。”[1]换言之,在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工作,就是对外翻译。在以往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翻译过程中,译者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词汇的翻译往往采用简单的借用或对应意思相近的西方术语。这种抛弃中文原意而采用外国表达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概念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在传播过程中得不到充分体现,更不利于中华文化整体特色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展现。

目前,不少国内学者和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学者均表示,现在国际上缺乏规范的翻译法则来促进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对外的传播和认知,音译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翻译原则。纵读“术语工程”的编译成果,发现已有不少思想文化核心词以音译的方式进行翻译,本文基于玄奘的“五不翻”原则,简析音译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的指导意义。

1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界定

为了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传播工作,2014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多个单位联合设立了“术语工程”。此工程的设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和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在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传播媒体等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中,传播中国声音,期待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2]。

所谓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指由中华民族主体所创造或构建、凝聚及浓缩了的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词或短语的形式固化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3]5。鉴于此定义,入选的术语大多是遴选自《论语》《诗经》《孟子》《文心雕龙》《文史通义》等古籍经典中最能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哲学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的理解且被广泛运用的术语,像中华文化最关键的‘天’‘仁’‘义’‘无为’等均被纳入术语库中”[4]。根据外研社编审严学军介绍,入选术语需符合以下四条标准:

第一,时间标准。主要选取的是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内的相关术语,近现代术语不进入整理范围。

第二,形式标准。选取的术语主要是词和短语,或者一些具有相关特点的固化概念的文化核心表达。完整的句子、段落及篇章不纳入整理范围。

第三,价值标准。我国话语体系的根在优秀传统思想文化,我们所要传承和传播的思想文化术语需要对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有参考价值,所以,整理出来的思想文化术语都是具有时代价值的传统话语。

第四,普适标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向国际传播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所选术语传播的内容和价值观念绝不能与世界文明的发展背道而驰,具有负面意义及涉及到文化意识形态敏感问题的术语均不会被纳入[5]。

所有术语参照以上标准遴选出来后,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释义;释义之后,由翻译专家进行具体的对外翻译工作。德国汉学家裴德思认为,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世界地位也不断提升,在全方位展示中国形象的新时期,应当把文化财产看得与领土、海洋一样重要,在文化交流传播中要向全世界普及一些重要的体现中国思想文化的词汇[6]63。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以最贴近汉语意思的表述方式来创新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方式,这样才能做到让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他在论文中明确表示,“译者应该用音译的方法翻译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譬如仁(ren)、大同(datong)、仙人(rishi)”[6]63等,因为西方文化中完全不存在这些概念,根本无法从语言的本源意义上进行解释与说明。

裴德思还提到,他对中国译者外译时几乎完全抛弃中文原义而采用外国表达的做法深表疑惑[6]63。他的困惑不解引起了我国有关方面的关注,并成为了“术语工程”启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参与“术语工程”的各界专家们认为,“从传播中华思想文化和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有效性出发,能意译的尽量意译,不能意译的取音译”。岳峰曾撰文指出了音译对翻译中华文化相关语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55-58。下面,我们尝试从“五不翻”原则出发,详细讨论音译对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传播的指导意义。

2 “五不翻”原则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音译的指导意义

“五不翻”是我国唐代译经大师玄奘在翻译外来佛学经书过程中总结的翻译理论,被视为我国传统译论中的精华。这里的“不翻”并不是指不翻译,而是“不意译”,主要采用“音译”法。

具体说来,“五不翻”是指五种情形下不照字面意义翻译出来,而采用音译。即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种意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汉语文化实无此木)、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沿用过去的译法)、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若译成“智慧”显得轻浅)[8]65-66。虽然“五不翻”原则当时是针对外译汉而提出的,但对汉译英同样有指导意义[8]69。汪清也认为,“五不翻”原则指导下的音译法对于文化间的交流起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9]。

“术语工程”现已公开发布并出版了400条术语,据统计,其中77条思想文化术语都采用了音译。由于前期400条主要限定在文史哲三个领域,还没涉及到太多的佛教术语,而“秘密故不翻”这一原则基本应用于宗教领域,故在此文先不谈。下面,我们从“含多义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四方面,谈谈“五不翻”原则指导下的音译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2.1 含多义故不翻

“含多义故不翻”,是指一词多义的词语应音译。一方面,由于这类词语含义丰富,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词传达出其全部含义或深层含义;另一方面,硬意译必然会导致这些多义词在源语中的文化含义无法完全再现于译入语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就有很多含义丰富但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绝对对应的词或词组来表达的术语。譬如,通常被翻译成benevolence的“仁”,其实“仁”有三重含义:一是恻隐之心;二指根源于父子兄弟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德;三指天地万物一体的状态和境界[3]52。而英语单词benevolence却只表示“仁慈、善行”,所以这种意译的方法不仅外国人不能弄明白,也许中国人本身也无法理解。所以,“术语工程”中,译者选用了音译——Ren。

再譬如,中国典籍英译本不少把“君子”译成gentleman,事实上,术语“君子”兼具多重含义。单从“统治者和贵族男子”或“德行出众者”[10]这两重含义出发,直接意译成英语单词gentleman就不合宜,在此次收录的术语中,“君子”被音译为Junzi是较妥当的。还有,中国文化核心术语“天”如此复杂的一个概念在很多英译本中直接被译为God实为不妥,毕竟英语的God与汉语的“天”实在相差甚远,“天”被译成God无疑扭曲了它的原本意义。所以,“术语工程”的译者采用了汉语拼音Tian是比较妥当的译法。除了“仁”“君子”“天”以外,具有多重含义的术语像“道(Dao)、物(Wu)、礼(Li)、五行(Wuxing)、虚(Xu)、器(Qi)、太极(Taiji)、神(Shen)”等共计24个都采用了音译,再借助具体的阅读释义去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相关词汇的多个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和英语文化下的任何事物,在语言层面引起的联想都是有距离的[7]57。主张音译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因简单的对应而造成的歧义和误解,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本就应该用中国的语言去传播,如此才能完整地保留和传播我们的文化[11]。如果始终用西方的语言标准来诠释和翻译我们的思想文化术语,势必难以实现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及相互借鉴,中国文化“走出去”将永远成为空谈。

2.2 此无故不翻

“此无故不翻”,是指源语文化中特有的文化事物、观念等应采用音译的方法。其实,在翻译他国文化中独有的事物时,我们采用的就是音译,比如Chocolate(巧克力)、Waltz(华尔兹)、coffee(咖啡)等。因此,正当我们文化“走出去”之时,在翻译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时,应该采用音译。岳峰也认为,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事物,音译是非常必要的[7]55-58。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于其抽象性、玄妙性及鲜明的民族性,与其相关的术语透射着华夏民族神秘深邃的文化形态。音译不仅可以保留文化特质,而且可以丰富译语文化及拓展译文读者的文化视野,以此真正实现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

在“术语工程”已发布的术语中,像“国体(Guoti)、宫调(Gongdiao)、选体(Xuanti)、楚辞(Chuci)、词(Ci)、乐(Yue)、坤(Kun)、曲(Qu)、百戏(Baixi)”等中国传统乐学、古代诗歌名称这类我国独有的思想文化术语,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因为这些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根据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直接用音译,既可以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也会丰富译语的文化,这样才有可能助推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促进文化的互学互鉴。此外,术语库推出了“中国(Zhongguo)”和“中华(Zhonghua)”的音译。每个国家的名称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华”作为指称中国、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中国”作为国家的名称,各界专家选用音译形式进行翻译体现了我们文化走向世界的强大自信心,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的术语都应该用中国的语言翻译,在后期要发布的中医术语中,相信音译法会有更多体现。

2.3 顺古故不翻

“顺古故不翻”,指某些词的翻译沿用以前的翻译,即使目前有更好的翻译,但如果没有非变不可的理由依然要遵循前人约定俗成的法则翻译。根据“顺古故”原则,那些很早前在英语中就已经有了特定的译法并被人习惯性使用且已经稳定下来了的术语,同样也没有必要再去按照今天的标准使用汉语拼音重新定型[8]67。

譬如说“龙”的翻译,在“术语工程”中并没有像期待的一样翻译成Long,仍然采用的是英语单词dragon。据外研社副总编章思英介绍,参与工程的各界专家认为,虽然中西“龙”的概念完全不同,但是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许多海外读者已经知道了两者间的差别,龙也以正面形象在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中出现过,这样的话就没必要重新翻译。其实,与一直流传和已接受的翻译保持一致的译法,可以尽量避免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上的混乱。

2.4 生善故不翻

“生善故不翻”,是指有着特殊意义的词汇,意译会显得轻浅,音译可以保留神秘而突显庄重。如梵文“般若”,虽然意思和汉语词汇“智慧”差不多,但如果真把其翻译成“智慧”,玄奘认为就显得轻浅,于是采用了音译。这种语气的轻重之分,目的是为了使译文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也就是玄奘所指的“生善故”。

换言之,“生善故”也就是通过采用音译的方法,尽量保持某些语言如佛经典雅、庄重的风格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生善故不翻”主张,为了使译文在语言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而应当采用音译,这样可以在译文中成功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入选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的文学术语及艺术领域的术语,都是庄重、典雅的语言,虽然在目的语中能找到意思接近的词或是短语,但是如果把其直接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多少会消弭掉源语隐潜的美感。“术语工程”中像“文气(Wenqi)、风骨(Fenggu)、兴寄(Xingji)、气骨(Qigu)、性灵(Xingling)”等文学术语的音译,简直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在翻译过程中,把这种典雅的语言完整转换到译文中去,可以让目的语读者领略到源语语言的个性,令受众对中国文化生尊重之念。此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库收录的文明(Wenming)、华夏(Huaxia)两个词语都用了音译,对此,笔者表示十分赞同。

如果说,数百年来持续不断的佛经翻译丰富了汉语的内含与表达,那么,相信音译也会极大地改变世界语言的面貌,为打造世界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出一份力。所以,“术语工程”的译界专家们根据这些思想文化负载词的历史语境与语用实际重新进行考量,通过相应注释说明内涵,适时采用音译原则,是可取的、值得推崇的。既然“推拿(Tuina)”、“阴阳(Yinyang)”能被西方语言吸收并被他们的人们接受,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即使译入语读者可能开始不习惯这种音译表达,但随着频繁使用及对我国文化的关注,会逐渐接受这些外来翻译语的,并从中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3 结语

一味地生搬硬套西方概念导致不解或误解,有悖文化“走出去”的初衷,要想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不可以简单地借用或是对应。尤其是我们的思想文化核心专属词汇,我们采用音译的方法把这些专属词汇输送到世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上来,会避免文明的对话沦为西方的独白。

此外,立足于中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立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应该用中国的语言去诠释和传播,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中华文化的特色,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西方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和误读。最后,本文强调的是提倡在“五不翻”原则的严格指导下,并在翻译过程中对语境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而不是滥用、硬用音译进而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并以此来促进中国文化积极参与世界的交流,积极推动世界文化“舞台”的“美美与共”。

参考文献:

[1] 姜海龙.传播思想文化术语 展现中华民族风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现代释译与运用”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4):101-104.

[2] 毛莉,冯刚.中华思想文化核心词汇有了英译“范本”[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2-26(A01).

[3]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 路艳霞.中华传统语汇有了权威版本[N].北京日报,2014-12-25(009).

[5] 张璐.400条文化术语诠释与英译公布 专家:误译易引发误解[N].北京晨报,2017-05-18(A05).

[6] 裴德思.怎么翻译中华文明的核心词[J].中国科技术语,2013(4).

[7] 岳峰.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1).

[8] 何子章.玄奘“五不翻”原则的现实意义[J].襄樊学院学报,2008(10).

[9] 汪清.从玄奘“五不翻”原则看音译的重要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12):299-300.

[10]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二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66.

[11] 章思英.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及应用[J].语言战略研究,2016(3):65-69.

猜你喜欢

音译术语中华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