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传统建筑中的卷棚轩探析

2018-03-19李金霞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歙县民宅徽州

李金霞

(安徽传承古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徽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灿若繁星的文化,诞生了徽州建筑、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剧、徽菜等文化瑰宝。其中,徽州建筑这颗奇葩更是以它大量的遗存数量,全面、深刻的向后人传递着过去的徽州文化、生活、岁月,为人们建设美好家园奉献着古人智慧、哲学、方法[1]。

在对徽州传统建筑的踏勘过程中,走进祠社建筑或民居宅,会发现上边置有大量地卷棚轩结构,其轩内雕梁画栋十分精致,形式各样的构配件十分繁杂,令人应接不暇。在徽州传统建筑中的卷棚轩结构形式源起于何时?是如何的演进传承的?在徽州传统建筑发展不同时期里,卷棚轩的形式和位置又有何变化?在徽州地域内具有的形制特征和装饰风格又是什么?

1 徽州传统建筑中卷棚轩的源起

当论及徽州建筑形态,既有的研究或很重视其外观特征和装饰风格,诸如马头墙、天井、砖雕、木雕、石雕、彩画等,或从建筑史学角度研究法式。这种外部的观察和描述性研究,是认识徽州建筑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有其价值。但徽州建筑的特征,更多地反映在内部的形态构成上。徽州建筑在经历了千年的锤炼、积淀,不仅建筑外部形式被提纯,内部组织也高度结构化[2]。

卷棚轩,《营造法原》中又名船篷轩,是指在轩梁上支立两根矮童柱,用童柱承托月梁,梁的两端刻槽置双轩桁,桁上铺钉船篷形弯弧椽子,从而形成船篷形篷顶[3]。徽州传统建筑中除了早期就见存的复水椽,形成了人字轩的做法以外,大部分为卷棚轩,又以用同一弧度规矩地做成曲弧线椽者居多(如图1)。此外还有部分卷棚轩做法稍有改变,如黟县的美溪村水口亭,将弓形轩椽的两个端头改为平出者,这是因地域而存在的结构细节差异,与历史年代的演进出入不大。

图1 卷棚轩

徽州传统建筑中卷棚轩形式源起于何时?加复水椽而形成人字轩的做法于徽州的明代传统建筑中已有所见,在《徽州明代住宅》历史理论研究中也已阐明其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建于元末的西溪南村吴息之宅中就有人字轩存在,而卷棚轩在吴息之宅中则没有出现;建于明朝永乐元年现黟县乐叙堂的门屋;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8年)琶塘村的忠孝堂门屋;始建于明初如今保持原状的祁门贞一堂门屋;都是没有卷棚轩结构。潜口博物馆中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司谏第和曹门厅、胡永基宅和乐善堂中也都是仅有人字轩,而无卷棚轩;还有长春社、燕翼堂、罗进木宅、罗润坤宅、罗永沂宅等明代建筑实例,应为当时流行的做法。

但是,我们在实际调研中也发现在保留有始建于明代的部分梁架中,采用了卷棚轩结构,如:现存于休宁县溪头村三槐堂门廊上的卷棚轩(如图2);绩溪县杨溪镇石门村太尉殿的前廊卷棚轩;祁门县古溪乡黄龙口村天合堂的门屋脊前轩;歙县世德堂门屋中的前廊轩和呈坎古村落罗东舒祠中的寝堂底层腰檐所设的前廊轩等。其中,休宁县三槐堂三间门廊中的卷棚轩,从轩内构件的形式上看为明代做法,但无始建年代记载。歙县世德堂门屋前廊轩,其轩童柱同罗东舒祠一样,看面雕琢成类似花瓶型,其上方及两侧亦安装了叉手形的雕镂配件,轩内其他构件雷同,可推测其始建年代应在明朝嘉靖年间以后。而其它的两处传统建筑,黄龙村天合堂和石门村太尉殿史载仅只有明代二字,现有遗存梁架应属于明朝隆庆之后的产物。

图2 休宁县溪头村三槐堂门廊卷棚轩

由此可见徽州的卷棚轩建制起源于明代中期,约明代朝嘉靖中期十六世纪左右。明末清初现存的徽州传统建筑较少,在大量测绘调研的数据中,具有卷棚轩的传统建筑中,有明确记载的是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婺源经义堂,始建于康熙的歙县仁义堂,和黟县南屏的叙秩堂等。若根据其自身的构件特征来分析,部分明代传统建筑中留存的卷棚轩也有可能为清代早期重修的,例如始建于明代的歙县琶塘村忠孝堂正厅中现所遗存下来的卷棚轩及祁门历口镇的叙伦堂、合一堂的卷棚轩等等。

2 徽州传统建筑中卷棚轩的演变传承

明代以后,徽州传统建筑中的卷棚轩形式开始逐渐成熟,并随着徽州门屋“五凤楼”的发展而传播开来,其发展传承的高峰时期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盛世之际。五凤楼是唐代士大夫与皇帝斗富而建的可与皇宫比美的五凤展翅腾飞的富丽堂皇的建筑。五凤楼屋脊上装饰的鳌鱼,就是游龙的象征。在黄巢兵乱时期,这些士大夫避难来到山清水秀,风景水优美的徽州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技、生产力。徽州历代出名臣名人,就有士大夫遗传基因的结果。士大夫的后代繁衍昌盛后,为了团结全族而建宗祠,故徽州名门望族建宗祠均采用五凤楼作门面[4]。五凤楼在建筑形式中的重要性应排首位,早期卷棚轩形式的遗存就在“五凤楼”主体中,由人字轩演变成而来,从前廊步内装修发展至后廊步内装修,乃至于演变到单幢建筑上。尤其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的后期,徽州传统建筑中卷棚轩比比皆是。例如乾隆年间的黟县宏村何氏宗祠;乾隆年间的雄村竹山书院文昌阁;乾隆中期绩溪县瀛洲村章氏宗祠;乾隆年间的黟县西递敬爱堂、追慕堂;嘉庆年间的歙县棉溪方家祠堂;婺源汪口俞氏宗祠(如图3)等。

图3 婺源汪口俞氏宗祠卷棚轩

根据实地踏勘,一应建制特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卷棚轩遗存,还有歙县三阳太古堂庑廊中的轩,黟县美溪水口亭中的轩,和歙县胡氏众厅门屋中的轩,休宁黄村进士第中的轩,歙县大阜潘氏宗祠中的轩,和绩溪县杨溪石门村古戏台上边残留的卷棚轩等等。到了晚清以后卷棚轩的应用还扩大到装修的范围上,局部轩出现到了屋面外檐装修上。例如始建于清末的西溪南程培本堂库房的门亭上边就安置有卷棚轩,还有建于清末民初的歙县斗山街汪宅的入口木门罩上也安置有小型卷棚轩。此类的门罩、门亭在潜口老街、屯溪老街、万安老街中都可以找到。

3 卷棚轩在徽州传统建筑中位置的变化

最早出现安装卷棚轩的是呈坎罗东舒祠寝堂底层腰檐前廊步,它始起于明朝嘉靖十九年间。明代中后期至整个明代的卷棚轩,大多出现在祠社类建筑群中。在此时的民宅建筑中未发现有实存。卷棚轩由祠社类单幢建筑的门屋(五凤楼)前廊步上开始,如前文所提及的太尉殿、世德堂和天合堂;发展至享堂、寝堂的前廊步装修,如仁义堂、经义堂、叙秩堂、忠孝堂、合一堂、叙伦堂等。

徽州传统建筑中的卷棚轩趋于成熟,并被大力发展应用后,到了鼎盛的清朝乾隆时期,位置就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卷棚轩的使用范围扩大,不仅普遍地采用到了祠社建筑群中,还有如亭、阁、众厅、府第等类型建筑的公共空间梁架上。卷棚轩位置由前廊步发展至后廊步,最后到天井两侧次要的庑廊和厢廊内。清初传统建筑中现所留存的卷棚轩多是如此。如:三阳太古堂的庑廊中就设有卷棚轩;大型的府第建筑黄村进士第及公共议事建筑上长林的胡氏众厅等;还有一些水口、园林建筑中的亭阁上也有出现。如:美溪村水口亭中的双轩和雄村竹山书院文昌阁上边的腰檐回廊卷棚轩等等。

随着徽州门屋“五凤楼”(如图4)的演变和发展,卷棚轩的形式也于门屋中应用地更为繁复。双披水三跌宕的屋顶,五间头五檩四步构架的门屋,于脊缝处进行分隔安置入口正大门,脊前步、脊后步均加置以卷棚轩,从而形成了五凤楼的典型建制。其中木雕在卷棚轩装饰中占主要地位,如表现在月梁头上的雕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内容多为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5]。这类安置于脊前后的双轩,它们的轩内部构造多趋向于一致,以形成对称的美感。依惯例配置精致的须弥座、抱鼓坤石、木制金刚腿高门槛,两侧的稍间前檐及前阶沿上边,加以八字雕雕刻清缝砖门墙,明次间伸出飞檐翘角,这样的门屋立面效果十分别致,从而将整座建筑群的主入口气氛推至高潮。由此可见,五凤楼门屋中所加设的前后卷棚轩,以及轩所设的一大木作雕刻构件,对五凤楼门屋乃至整组建筑等级或身份产生的影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决定性地意义。

图4 五凤楼门屋剖面图

民宅中也有卷棚轩的应用,在歙县斗山街清朝道光年间的传统民宅杨家大院中就有所见,黟县西递村清朝乾隆年间始建的迪吉堂前进正厅中也有所安置。这些轩的位置大都集中于底层正厅前廊步,如清朝同治年间所建的歙县西乡思恕堂,斗山街许家大院、王家大院。此外,安装位置也会用在一些底层连廊或檐口的装饰部位上。前述的斗山街杨家大院正厅的左右两侧连廊上发现有体量很小的卷棚轩,另外在轿厅楼层也发现有安装,推断约为清朝乾隆年间之后所建。歙县鲍家庄旧街区的北六幢宅中,在不做挑出的楼行枋上看到了跨距仅750 mm左右的装饰性卷棚轩。歙县的苏村乡崇村建于清后期的程氏民宅中,主楼的前楼行上还有更小的跨距仅480 mm的装饰性卷棚轩遗存。所以得出清朝咸丰以后,卷棚轩不仅在民宅中已经获得了使用安装,而且除了安装于民宅的主体建筑梁架以外,还将体量进行了收缩,造型进行了多样性演变,逐步将位置发展到花厅、客厅、书房、斋舍等处。同时,在风景园林建筑群中的亭、廊、水榭的内装修中得以应用。

在黟县西递村的膺福堂和耕乐堂中,我们还看到了一种称为“高轩”的卷棚轩做法,厅堂的前廊步位置上直接加设了高挑的卷棚轩,前檐的屋面檐口不作腰檐式的跌宕。这种做法在赣西北地区传统建筑中较为流行,而在徽州清中后期“三间”“四合”出挑楼形式的四水归堂格局趋于成熟的民宅建筑中,这种做法只在黟县地区出现过,属于小地域内建筑构造细节的变化。此类高轩做法也随着挑楼行的起楼民宅,而逐渐进入过一段较为短暂的瓶颈期之后彻底被淘汰。清后期徽州的二、三层楼的民宅建筑中卷棚轩的应用则大量减少。如黟县西递、宏村中一些代表性的传统民宅建筑,桃源居、树人堂、秀华堂、承志堂等,及歙县城里打箍井曹氏宅、中山巷叶氏宅等建筑内均未有发现安装卷棚轩的遗存。

到了同治、光绪以后,卷棚轩的形式进一步缩减,体量、规格变小,往往多与垂莲柱、木挂落、木雕撑栱、木雕花版、花芽子等进行搭配,还普遍地同鹅颈椽进行结合。位置自建筑单体的前后廊步改置到了内檐,并继续发展到了外檐的装修部位。由于清后期徽州的传统建筑风格有了较大的变化,建筑的装修、装饰风格更繁浮纤细,这时以卷棚轩为主体的建筑装修也就更趋于繁杂、细腻,直接应用到楼亭馆所和临街店铺,将外立面细节装点得淋漓满目。

4 徽州传统建筑中卷棚轩的形制特征和装饰风格

从明确记载修建于明朝嘉靖十九年间的罗东舒祠(宝伦阁)寝堂前廊看,卷棚轩(如图5)月梁截面呈厚实的扁圆形、童柱雕琢呈花瓶状,同时,上置细致雕琢的叉手、花机和镂空处理的雀替,结合通体进行彩绘的主看面,体现了明代中叶时期徽州建筑的浓郁风格。

图5 罗东舒祠(宝伦阁)寝堂前廊轩

史载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岔仁义堂,享堂中的前廊上边所设置的轩月梁截面浑厚,梁眉出挑缓平中稍带微陡,但梁眉已内中存“茎”;梁背上所立的平盘斗看面进行浮雕,童柱间安装的小月梁截面亦浑厚朴实,两端伸出的象鼻形梁头,造型十分丰满,反映出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徽州建筑浑厚的地方风格。又如建于清末的宏村万氏民宅门屋前安装卷棚轩,轩月梁早已呈明显地“冬瓜梁”状,梁眉弯如满月,平盘斗方状起海棠边,象鼻梁头臃肿饱满,可知其年代很晚。

卷棚轩实例中也有较为独特的梁架处理手法。如:长林村胡氏众厅门屋,进深三步架,脊前单步架脊后双步架,其后金缝上安装有入口门洞,前后檐柱和后金柱落地,此建筑在后金缝和后廊步都加置了卷棚轩。前轩跨距仅1800 mm,却安装了三道方形的轩檩。轩月梁上背装有栌斗,两座栌斗间装以雕刻构件,构件上边装有横栱重栱造三朵,以搁承其上边的三道轩檩和檩下边的花机木,雕刻构件起着类似驼峰的作用,但外貌及外框尺寸又不似驼峰。此做法与赣西北地域传统建筑相比较,倒颇有相似之处。这也是徽州传统建筑在卷棚轩起源早期建制未形成自己独特做法时,内部构造形式未达成熟时期的产物。此种轩梁架做法在徽州其他传统建筑中未发现另有遗存实例,在此实录作为特例以备考察。又如:祁门县历溪合一堂庑廊卷棚轩中,以檐柱柱头插拱或补间铺作中安装偷心造的内拽华拱,连续三跳。同时相应地贴壁脊柱上也伸出偷心造的华拱三跳,对挑着两根轩童柱以承双道方形的脊檩,两童柱间安装有小月梁、象鼻梁头,由此而减去了卷棚轩下边的轩月梁。此庑廊之年代特征推断属乾隆初年的修缮添改遗构,也是徽州地区卷棚轩建制自起源趋向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另一种特例,也依实记录留存以备考察。

徽州传统建筑上卷棚轩中无论是置双道轩檩显三步构架的轩,还是置单道轩檩呈双步构架的轩,包括前文有三道檩极独特的两处卷棚轩在内,它们的轩檩绝大部分截面呈长方形的。方形轩檩随着所置轩之体量大小、跨距的不同,和历史年代不同,截面相差很大。一般来说体量跨距趋大截面趋大,其轩的所制年代趋早截面趋大。当然在前两个条件相近时,则置单道檩者截面会比双道轩檩者大。

卷棚轩内檩条截面制作成方形是受到了弓形轩椽的影响,因卷棚轩仰视具有曲弧形的栱形顶面,椽子应带曲弧形,这种曲弧形的弓形椽为了紧密结合防止移位,它们与轩檩搭接时,会在轩檩上侧凿出装椽的豁口以利固定。方形的檩条上部豁口则比圆形截面要方便安装并稳固性强。在清后期重装饰的小型卷棚轩上,因跨度缩小已无需安装檩条。如鲍家庄旧街区北六幢中厅楼下的挑轩,崇村程氏民宅主楼前楼行的卷棚轩,横山程培本库房木门亭和斗山街汪氏宅木门罩,此类小型装饰轩都属于单轩范畴。同轩内的檩条一样,卷棚轩的弓形椽截面大小也同其之跨距、历史年代以及装饰材质有相当密切的联系。在徽州明代建筑中,一般都不在檐椽外做飞椽,将望砖一直铺砌到前檐的檐口边,对应前檐卷棚轩上都铺砌望砖。清康熙、雍正,到乾隆初期,卷棚轩上还有铺望砖的实例。随着历史年代趋后多用望板铺钉。清代晚期以后,以装饰性为主体量趋小的卷棚轩,其之轩望板更薄,在与鹅颈椽相搭配的卷棚轩中,还有以镀锌铁皮来作轩内望板的实例遗存。

5 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山位列国际旅游重要城市,推动了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卷棚轩的应用和进一步装配改进在新徽派建筑设计施工中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如一些服务景点、商业街区、公园绿地等徽派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语言的融合为建筑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正确认识和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应是对前人的形式、风格和原型的简单模仿、拼贴与借用,而应认知与体悟其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交叉点,在理论上证明它们有着交融点,所以我们才有依据去将徽派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并且是适合、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是满足现代人对建筑功能及造型需要的[6]。

猜你喜欢

歙县民宅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港
徽州人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
走徽州
歙县推广烟菜连作模式成效及做法
歙县乡镇林业站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路
铜陵农村民宅的雷电灾害原因及其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