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敖伦布拉格:蒙古高原凝固的风水音符

2018-03-19文图胡杨

丝绸之路 2018年3期
关键词:狼山阴山敖包

文图/胡杨

敖伦布拉格的骆驼

敖伦布拉格在蒙语中意为“泉水最多的地方”。但四面戈壁和沙漠的干燥仍然潮水般涌来,人们想象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早已疏离。万千溪流纵横、无垠草原铺陈的秀色,在弥漫的风尘中错失了。敖伦布拉格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来造就自己的体格和性格。

敖伦布拉格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一个小镇,位于旗东北部,几天以来,我们目睹和体验了河套平原的壮阔,乌兰布和沙漠的奇幻,阿拉善草原的豪爽和阴山余脉的神秘。沙漠、沼湖、丘陵、戈壁滩、平原,在我们的视野中一一展现,敖伦布拉格,蒙古高原凝固的风水音符,为我们吹奏了它暗藏于心底的乐章,走着走着,我们就踩在了它的弦上。

敖伦布拉格,被我们铭记的同时,也深深地镌刻于世界地理的纪念碑上。

2005年,以阿拉善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额济纳胡杨林和敖伦布拉格峡谷等为主体自然景观,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中国第一个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这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沙漠地质公园。

其中,敖伦布拉格拥有数十条精美绝伦的大峡谷,蔓延于戈壁沙漠的稠密的旱生植物,星星点点的帐篷、牛羊、骆驼、骏马,神奇的岩画、泉水,原始、苍茫、浑黄的景观,徐徐展开了一幅天外秘境的画卷。

尽管如此,阿拉善的敖伦布拉格,仍然保持了超乎寻常的静默,它的锋芒,收敛于每一个峭壁和断崖,匍匐于沙丘、泉水、草棵之下,仿佛轻轻的呼吸,就能触发它们。我想,这大概就是敖伦布拉格,就是敖伦布拉格的眼神和性格。

敖伦布拉格峡谷的前世今生——阴山与狼山

是什么,产生了敖伦布拉格峡谷这样的旷世奇迹呢?

在敖伦布拉格,抬头仰望或者低头沉思,都笼罩在狼山的阴影之中。狼山,阴山的余脉,地理形态的实物,突然间就会转化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人文情愫。而我们真正解读了这座庞大山脉的地理元素之后,却发现,它们波澜起伏的沟痕里,已经渗透了一个民族奔波、迁徙、奋斗的足迹。

如果把狼山比作一个巨大的身躯,那么,敖伦布拉格峡谷则是它身躯上的一个支干。狼山在近百万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尽管很缓慢,但分布在狼山上的条条峡谷仍在不断形成,峡谷形成的速度与地表流水的流量、流速有直接关系,这里季节性的强降水特征,加速了流水对峡谷的侵蚀下切,使其越来越壮美。

敖伦布拉格峡谷原本是黄河的岸边,约在距今10万年前,黄河依狼山而过,由于坐落于蒙古高原的狼山在新近纪以来(大约800万年前) 整体不断缓慢抬升,促使黄河河道不断向东移动,黄河离狼山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河套平原的面积不断加大,而敖伦布拉格峡谷也以更加壮美的面貌呈现,也许,它会完全改变了现在的模样,变得更加柔美、深邃、粗犷。

难怪,在南北朝的民歌中,阴山下,是一处能够歌唱的草原。而我们所目睹的敖伦布拉格也才如此充满诱惑。

阴山山脉是我国境内的一条东西向的重要山系。蒙语称“达兰喀喇”,意思是“70个黑山头”。它源于河北省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山脉平均海拔高度为1500~2300米。地势险峻,高差大。南坡陡峻,北坡平缓,是黄河流域北部的天然界限,也是河套地区北部的重要屏障。远古时期,它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自然地理中,它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

那么,狼山,它是整个阴山体系中的哪一个黑山头呢?

狼山是阴山山系的最后一支余脉,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站在山脚下仰视狼山,它面目狰狞,就像一匹随时冲扑的恶狼,使敖伦布拉格的天空和大地充满了恣意的雄性。狼山是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带,沙漠戈壁与绿色田畴交相辉映,这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难以见到的独特景象。

蒙古高原的阶梯上,狼山的胸怀里环抱了数十条大峡谷,每条峡谷的长度和宽度不等,敖伦布拉格峡谷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峡谷之一。

生命的图腾:人根峰、母门洞

敖伦布拉格峡谷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峡谷群,在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的土地上熠熠生辉,人们将这些峡谷称为“西部梦幻峡谷”。当你在峡谷中行走,加上岩石成分的不同,每当夕阳西下或初升的太阳照耀在峡谷谷壁上,梦幻离奇,不似人间所有。在这样的峡谷中,人的胸怀与巨大的山体同样广阔。只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在敖伦布拉格飞翔。

敖伦布拉格峡谷不仅把自然的精妙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对人类不屈不挠的生存繁衍亦做了大胆的阐释。在敖伦布拉格峡谷的避风处,矗立着一处奇特的自然风景,这个酷似男性生殖器的地质遗迹,牧人将其称之为“人根峰”。

从山下到山坡,在通往人根峰的必经之路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堆。这不是简单的石头堆,而是祭祀祈福用的敖包,蒙古语是“堆”的意思,汉语称“闹包”,藏语称“嘛呢堆”。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没有指路的标识,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人们就垒石堆作为路标或界标,这就是敖包最初的来历。后来,敖包渐渐成为人们心灵的圣地。每个人走过来,丢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就是一个心愿,人们虔诚的心常常匍匐于敖包之下,宏大的祭祀也由此展开。

祭敖包分为四种:血祭、火祭、酒祭、玉祭。由于血祭过于残忍,玉祭过于贵重,如今已经不采用了。牧民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叫酒祭。蒙古族认为火是最洁净的,用火可以驱邪除恶,他们在敖包前燃烧一堆树枝或牛粪,各户人家走近火边,供上祭品,并把肉食、奶食象征性地投入火中,火烧得越旺越好,这叫火祭。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热闹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举行祭祀,人们带着树枝和哈达,穿上新衣服,把敖包装饰一新,有喇嘛诵经,人们行三拜九叩的大礼,祈祷草原风调雨顺、牛羊肥壮、人畜平安,绕敖包顺时针转三圈,把贡品摆上。也就是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敖伦布拉格人就汇集到了人根峰下,目不转睛的仰视中,人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能从自然中找到,就像牧人所歌唱的那样:人是大地的骄子,大地是人的父亲母亲。

人根峰下的敖包,是蒙古人爱护自然、崇拜生命的见证,是生命的图腾,引导着生命的延续和强壮。

人根峰犹如一根擎天柱,在蓝天与白云的映衬下伟岸挺拔,我们对人根峰曾经做了认真的测量,高约28.5米,基部直径约8米,上部直径约4米。细细分辨,它是一根红色砾岩石柱,岩层内部在复杂多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发育多组垂直节理,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岩块沿多组垂直节理发生崩塌作用,逐渐形成孤立的砾岩柱,后期逐渐圆化而形成现在的景观。

人根峰的形成条件主要是构造裂隙和风化剥蚀作用。沿着构造裂隙的方向往往是抗风化能力弱、容易遭受剥蚀的,这就让风力得以发挥作用。而多组垂直节理缝将岩体切割成了相互独立的块体,随着时间的积累,岩体被层层剥蚀,裂隙越来越宽,最终形成了孤立石柱。

人根峰是顽强的,它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能够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人根峰也是脆弱的,由于砂砾岩本身的成岩作用不强,容易风化,而且石柱所在山体的基岩也非常不稳定,石柱本身已经有5°~7°的倾斜,由于斜坡的地质作用复杂,又存在流水、重力、滑坡等因素的影响,还可能随时发生倒塌。尽管人根峰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圣洁而至高无上的,但它毕竟是自然的产物,随着岁月的积累,自然力使它形成,也会使它消失。

无独有偶,敖伦布拉格峡谷,还有一处胜迹——母门洞。母门洞酷似女性生殖器官,洞内常年湿润,洞内的岩石节理形象逼真,似乎是一个母亲张开骨盆,在等待一个崭新生命的出世。人根峰与母门洞一阴一阳,使敖伦布拉格这块神奇的土地,鼓荡着强烈的生命气息。

敖伦布拉格峡谷

水的渴望与水的故事

在山脉的拱卫下,在戈壁和沙漠的包围中,敖伦布拉格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孩,盼望着母亲的乳汁,即使在坚硬干燥的峡谷中,也有一滴滴山泉渗漏出来,弥漫的荒凉在这一滴滴山泉的映照下,一步步退却。

阿拉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000毫米以上。降雨量与蒸发量有如此大的反差,峡谷中为什么还有很多的泉水呢?这就得从地质上说起,组成狼山的岩石和地层主要为两类,山脊部分为太古代片麻状花岗岩,是一个隔水层;而在斜坡上分布的是白垩—新近纪的砾岩、粉砂岩,岩石中含有大量的孔隙,是良好的透水层。这些透水层犹如一块厚厚的巨大的海绵体,将大气降水和地面的流水吸附并储藏其中,因此,敖伦布拉格的每条峡谷中都有泉水出露。泉水清澈甘甜,是放牧人和羊群维持生命的根源。泉水澄清如玉,永不枯竭。

无限的荒凉和干旱中,泉水滋润了敖伦布拉格亘古的岁月,滋润了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牧民的精神世界。在梦幻峡谷东侧,有一处闻名草原的神水洞,人称“阿日仙”,这是一个由水流冲刷和风蚀形成的岩洞,高约3米,宽约2米。洞口向阳避风,呈拱形的洞顶中心有一形似漏斗的水口,水像银线一样经久不息地流淌着。之所以视其为“神水”,是因为在周围几平方公里都找不到任何地表水,唯独此处泉水清醇、甘冽。

牧人们用星光、月光、阳光和梦想,编织了神水洞的传说,口口相传。

传说,很早以前的一天傍晚,一位自西藏而来传教的喇嘛,强忍着饥渴来到一户牧民家里,要求歇脚,主人爽快地答应了。

主人将喇嘛领进一间简易的石屋,端上了一盘手扒肉和半碗浑浊的奶茶,正当喇嘛疑惑时,主人解释说这里连年干旱,水井干枯,这半碗奶茶是家中仅有的。喇嘛听后心情沉重,再也无心进食。次日,喇嘛要走了,临走时他告诉主人:“这里无数的泉眼被一只千年老鳖精霸占着,后来有条白龙奋力赶走老鳖,用身体护住了所有的泉眼,可是白龙被狡猾的老鳖设计压在了山下,如果能让白龙睁开一只眼,它就会把甘甜的泉水赐给人们。我年事已高,只能把这峰儿驼(公驼)留下,它会帮助你们的。”

此后,主人细心照料儿驼,从千里之外挑来水喂养它,可它似乎不领情,不吃不喝,十分烦躁,几天后,它挣脱缰绳奔向野外的驼群。

很快,它便成了当地驼群的首领。一天,它带着所有的骆驼来到哈鲁乃山的一条峡谷,跪在一处岩壁前轮番舔了起来,数天后,坚硬的岩石磨破了骆驼的舌头,人们上前驱赶,它们也不肯离去,还是一直舔着那些岩石。

99天后,骆驼终于将石壁舔破了99层,形成了一个数米深的洞穴,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一串晶莹的水珠滴流而下……饥渴的人们奔走相告,纷纷涌向洞内取水。喝上这凉爽的甘泉,人们顿时神情气爽,牧人们从此称之为“阿日仙神水洞”。

当我们走进神水洞,泉水的滴答之声清晰可闻,洞内岩壁,挂满了哈达,塞满了纸币和食物。听说此水可治病,每年都有人千里迢迢前来祭拜饮用,其中还有人治好了多年的顽疾。

敖伦布拉格:水的故事

在敖伦布拉格,与水有关的故事比比皆是。

敖伦布拉格是阿拉善双峰驼的故乡。中国双峰驼最多的地方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双峰驼最多的地方在敖伦布拉格镇。阿拉善驼分为沙漠驼型与戈壁驼型两种。驼毛年产量占畜种全国总产量的1/2以上,美称“王府驼毛”。这里的白绒山羊以绒质优良著称于世,被列为国家珍稀畜种,所产羊绒被外商誉为“纤维宝石”,是毛纺工业的高档原料,产量占全国的1/10。

它们是荒漠中勇武的战士,敖伦布拉格峡谷的崖壁,有它们不朽的形象。

敖伦布拉格峡谷百米的山崖上有一块巨石,凹凸的部分酷似一峰骆驼昂首奋蹄前进,远远看去,它只有手指头大小,但极为生动形象,仿佛马上就要从崖壁上走下来一样。据说,这峰骆驼堪称敖伦布拉格气候的晴雨表,每每随着大漠气候的变幻有所不同,冬季骆驼体壮,毛色丰满;夏季体瘦,绒毛褪尽。如果骆驼通体颜色深黑,那就是要下雨了。山崖上有一座小房子,名曰儿驼庙。当地牧民谁家的骆驼没有生育能力,牵到儿驼庙下祭拜完神灵后,便会受孕。“文革”时期,儿驼庙遭到红卫兵破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全面修复,一位85岁高龄的喇嘛来到儿驼庙做住持,后来圆寂,深受当地群众的敬仰。

关于儿驼峰还有一段悲凉的传说:有一个叫劳门庆布的云游高人,传经说教来到敖伦布拉格,走进一户人家,看见家中有一对夫妇正围着一个婴儿哭泣,便上前询问,主人说:这里有只妖怪,为了长生不老,专吃三个月的婴儿。妖怪法力高超,人们虽曾竭力反抗,也没能保住自己的孩子。听了主人的诉说,劳门庆布安慰道:“你们不要伤心,让我来收拾它。”不一会儿,妖怪果然来了,正要将魔爪伸过来时,只听妖怪一声惊叫,落荒而逃。情急之中,劳门庆布看见门口卧着一峰幼年儿驼,便飞身骑上追逐妖怪,经过一番激烈的追逐,妖怪逃到了一处山崖的洞穴中,劳门庆布骑的小儿驼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乱石磨破了蹄掌,鲜血直流,他奋力扔出了自己的法器,封闭了山门,以后再也没有妖怪出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勇于捉妖的劳门庆布和小儿驼,便在此处建起了这座寺庙,蒙语称“布勒庙”,又叫儿驼庙。

在敖伦布拉格,人们珍视那一点一滴的泉水,更珍视那些保护和涵养泉水的旱生植物,被当地牧人亲切地称为“观音柳”和“菩萨柳”的红柳就是其中的一种。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沙丘下的红柳根扎得很深,最深最长的有30多米。春天红柳火红色的枝丫发出鹅黄的嫩芽,接着会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

阴山岩画

先民的身影——阴山岩画

对于敖伦布拉格,先民的生活印记,已经被风沙抹平。而在山谷峭壁,它们深情的目光,却从来没有停止对这片土地的注视。

敖伦布拉格也因为那些生动目光的注视,而被当代和世界注视。

在敖伦布拉格大峡谷,当我们发现那些清晰的面容,在高高的岩壁上生活,他们忘情地舞蹈,紧张地狩猎,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了时空隧道,我们也仿佛一瞬间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这就是岩画和岩画的感染力,我们不由自主地被那种强烈的原始氛围所笼罩。

在我们走进敖伦布拉格峡谷的时候,当地的牧人说,就在2008年年底,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岩画,总计近300幅。当我们一步步走近它的时候,那些崖壁上的浅摩崖形象,迅速复活了:羚羊似乎在安静地吃草;骑射者紧张地盯着猎物;在一块较大的岩面上,有一幅完整的骏马奔驰图,八匹马前踢奋起,棕毛临风,扑面而来的冲击力,使人躲闪不及。当地人称之为《八骏图》……这些朴拙的图画,把我们拽入了敖伦布拉格远古的岁月。

然而,这仅仅是阴山岩画的冰山一角。

阴山山脉是狼山的主脉,在古代,狼山一带生活着匈奴、鲜卑、乌桓、敕勒、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狼山上,分布有数以万计的岩画,考古学上把这些岩画统称为“阴山岩画”。岩画是这些游牧民族敲凿、磨刻在岩石上的各种图画,具有非常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

公元5世纪时,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发现了阴山岩画。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载。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阿拉善、巴彦淖尔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刻于坚硬的基岩面上,题材和分布地点有一定的规律性:野生动物图像大多出现在山巅岩石上,狩猎场面一般在山腰和山顶,神灵头像和天体星象几乎全部磨刻在山沟的垂直立壁或沟边坡岸的巨石上。这些规律与作画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无关系。

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再现了作者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多方面,均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超凡的想象力、朴实健康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画面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又不失本质的特点,因而作品非常生动、形象。许多动物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呜,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互亲呢。作者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如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斗争的图画,往往在构图和比例上突出胜利者的形象,也证实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现实,因此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敖伦布拉格,我们从平原的青纱帐走向你,从草原的一座座帐篷走向你,我们追逐着你的海拔扬起的高度,在一条条深邃的峡谷,抚摸蒙古高原凝固的风和水,我们想象,它是鲜活的,一定是鲜活的。

猜你喜欢

狼山阴山敖包
Poesía En la frontera
祭敖包
一片片树叶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捉兔子的狼
捉兔子的狼
敖包祭祀中的女人禁忌
神圣敖包
阴山岩画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