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索

2018-03-18李如岚李妍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承职业教育创新

李如岚 李妍

【摘 要】本文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施工专业为例,论述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校企民合作”模式、建设“双基地”培养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人才、采用“双导师”培育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人才、搭建“双平台”造就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人才、推出“双成果”展示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的精彩、利用地缘“双优势”激发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的创新活力等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  民族建筑文化  传承  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B-0160-02

少数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而广西的民族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稀世珍宝。广西职业教育承担着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本文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施工专业为例,探索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一、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的使命、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作为社会共同体所特有的实质内涵,是支撑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原生动力。在广西形态迥异、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文化中,以侗族为代表的木结构建筑文化别具一格,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寨门楼、凉亭等这些巧夺天工、举世无双、蜚声海内外的建筑物,没有图纸,没有钉铆,只有少数简单的工具和丰富经验积累的侗族建筑工匠,以杉木凿榫衔接就能建造出来。这些木构建筑銜接无隙,毫厘不差,严谨牢固,经风霜、历雨露,百年不倒,巍然屹立,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种绝技。侗族的建筑营造技艺于 2006 年在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榜上有名。

作为民族建筑的重要代表,侗族木构建筑的传承没有文字记载,仅仅通过师徒间口传身授,传承途径少、模式单一,而且当前侗族建筑工匠严重老龄化,已经面临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此外,木结构建筑防火能力极弱,只有在对其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的同时,更重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理念和技艺的培养,才能一代代传承并发扬精妙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教育部提出“要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并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合的必要性,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研究、传承与创新得到顺利开展。进步的时代和发展的社会赋予了现代职业教育承接民族建筑文化功能的光荣使命,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恪守“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要载体是现代职业教育”这一理念,以民族建筑为切入点,在建筑施工专业中积极探索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用实际行动履行自身的文化职责与使命。

二、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校企民合作”模式。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成立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建筑文化研究机构、实施计划和激励政策,促进了民族建筑的文化传承,全校共同推进民族传统和创新工作,形成全民文化创新、全民课堂传承、全民出创新作品的氛围。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需要行业的引导、企业的参与等。为促进与民族建筑文化类企事业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校企民合作”模式,具体指的是学校、企业、民间机构和民间艺人,通过三方合作,共同培养民族建筑技能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和技术指导,邀请民间机构和民间艺人到校,直接向学生传授民间建筑的技能和技巧,提高民族技艺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建设“双基地”,培养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人才。根据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的要求,为更好把民族建筑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推动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造了一个由系列构筑物组成的民族建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系列构筑物包括民族建筑文化形象墙、真武楼阁、八桂文化石立柱、三江侗族风情凉亭、现代壮乡风格雕塑铭牌等广西特色民族文化构筑物。通过基地的建立展示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让学生置身于充满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民间组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携手建设具有显著职教特色的民族古村落建筑考察培训基地。学生不仅在校内开展生产实践教学,学习民族建筑技能,而且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指定培训基地进行实践。它不仅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地方风情,也能学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技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也为当地村民服务,为学生和少数民族村民共同营造学习民族建筑技能的氛围,还制作民族建筑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带动当地民族地区以建筑技艺致富。

(三)采用“双导师”,培育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人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夯实建筑类专业教师的建筑文化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服务企业与服务社会能力。定期邀请建筑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培训班、专题研讨会,组织教师交流、学习;选派骨干教师到民间作坊、民族建筑文化类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中体验民族建筑的工艺流程,提升教师的操作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在竞赛中提升教学技能;支持教师研究民族建筑文化,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研究的形式,教师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知得到提升,民族建筑文化传承能力得到提高。

重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大建筑工艺大师、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人才的引进,灵活采取兼职教师聘任的方式。如聘请木工大师李乃固先生担任专业导师,指导学校将民族建筑文化有效融入校园内涵建设;走进班级,使民族建筑文化融入课堂工作有序开展;为提升教学教育质量,让大师参加课程的开发、民族建筑专业的设置、教学的研讨等方方面面。

(四)搭建“双平台”,造就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人才。一是搭建民族建筑文化传承“手把手”传授的教学平台—— 民族建筑模型(工艺品)制作实训室。这是开展建筑技艺和实践技能课程的重要平台,也是“做中学”不可或缺的条件。搭建的教学平台要求有大师的技艺和工匠的精神,建筑施工专业学生可在实训室内开展民族建筑模型制作实训,学生与教师在这里教学相辅、教学相长、教学相成。教学平台的搭建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精神,营造一种人人都能发挥才华的文化气氛。二是搭建民族建筑文化传承创新作品展示平台—— 创新作品馆民族建筑文化展示室。平台的搭建,把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的教学、实训成果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比创意、比工艺、比理念,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在展示职业技艺技能的过程中得到促进,同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

(五)推出“双成果”,展示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的精彩。一是课程成果。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了由文化传承人、学校教师、课程专家等组成的多元课程开发小组,课程开发的人才结构得到进一步丰富,有利于民族特色课程的编写。课程设置与民族建筑文化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从层次、规格、岗位能力需求等入手,进行构建机构、编写教材、设计内容等。将民族建造技艺融进建工专业课堂,编制了《古建筑构造》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等具有壮乡民族建筑文化特色课程,编写系列校本特色教材形成课程成果。在建筑施工导论、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中,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作为教学内容写入课程标准。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常组织实地考察民族建筑文化等活动课程。二是创新成果。学生通过“教、学、做”一体的学习训练和技艺大师的“手手相传”,在民族技艺的学习中融入创新理念,创作出一项项体现壮乡文化风情的创新成果—— 独具广西特色的侗族建筑手工艺模型,使侗族建筑技艺得到有效传承与创新,并作为学校进行校际交流的互赠物品。制作民族建筑文化传承项目的宣传手册,用以介绍和宣传民族建筑文化,如制作微课,以程阳风雨桥和鼓楼为例,介绍广西特色民族建筑文化。

(六)利用地缘“双优势”,激发民族建筑文化传承的创新活力。一是发挥拥有壮民族文化悠久历史的地缘优势。在漫长的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八桂儿女创造了光辉璀璨、夺目耀眼的民族文化。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2020 年广西明确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率先在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构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地缘优势,注重挖掘专业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积极开展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2013 年 3 月,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被认定为首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建筑)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二是发挥东盟经贸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带”的经济桥头堡地缘优势。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也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的举办地,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这个平台尤其是职业教育“服务民族文化传承”板块展示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和职教建设成果,加强与东盟十国的文化交流,广泛吸收东盟与世界各国的民族建筑文化优秀元素,丰富和创新我们的民族建筑文化传承,激发民族文化建设活力。

三、学校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工作的效果

(一)成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首批民族(建筑)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不仅在专业内涵建设上注重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与对接,而且注重挖掘專业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体现专业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建筑施工专业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索与尝试,2013 年 3 月,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委认定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首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建筑)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这为广西民族建筑文化产业提供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全社会都关心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

(二)开发民族特色课程,创新特色作品,彰显民族建筑文化传承魅力。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聘请广西民族技艺大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编写出《民族建筑赏析》《民族建筑内饰设计》等系列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学校于 2016 年 6 月建成了具有现代广西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作品馆,开辟专属区域展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创新作品。近年来,在展馆隆重展出的全校师生创作的400多件民族传承与创新作品,突出了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特色。

【参考文献】

[1]王 屹,王立高.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中职民族文化传承示范特色项目建设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6)

[2]夏光详.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机制与路径[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3]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3]2号

【作者简介】李如岚,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科评处处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李 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科评处干事,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传承职业教育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