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瘟的病原分析及其诊控方案
2018-03-18孙铭
孙 铭
(吉林省通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1)
牛瘟又名烂肠瘟、胆胀瘟,是由牛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体温升高,病程短,黏膜特别是消化道黏膜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 病原
牛瘟是由麻疹病毒属的副黏病毒引起的。麻疹病毒属的其他成员还有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海豹瘟热病毒等。最近,从海洋哺乳动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澳大利亚发生了一种麻疹类似病毒引起人和马的致死性呼吸道疾病。麻疹病毒属的病毒是多形的,有囊膜,螺旋对称的病毒粒子大小在150~300 nm。基因组是负链RNA,不分节段,编码6个结构蛋白,可能还有1个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包括:包裹在基因组RNA周围的核衣壳蛋白(N)、大聚合酶蛋白(L)和小的聚合酶辅助蛋白(P)、与病毒囊膜相连的基质蛋白(M)和2个囊膜糖蛋白——血凝素(H)和融合蛋白(F)。麻疹病毒各成员间P基因有显著的同源性。
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对热相最敏感,低pH值下不稳定,光线下易于灭活。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时迅速灭活,而在高或低的湿度下可很好的存活。悬浮于甘油或水中病毒会丧失感染力,在0.86%的NaCl溶液中低温时稳定,随温度升高病毒感染力呈指数下降。
2 易感动物
所有的偶蹄动物都可感染牛瘟病毒,但其中牛科、猪科、鹿科特别易感。牛中又以水牛、南非黑色大水牛、牦牛最易感。在印度牛瘟也曾发生于绵羊、山羊和猪,骆驼也可感染。在非洲,有大量的野生物种感染的记录,包括大羚羊、小羚羊、长颈鹿和疣猪。1994年肯尼亚Tsavo国家公园发生牛瘟,造成水牛的大量死亡和小羚羊、大羚羊的少量死亡。
3 传播
牛瘟通过易感动物与感染动物的直接接触传播,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或吞入含毒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偶尔也会通过污染的饲料和水间接传播。猪曾因食入被病毒污染的动物尸体而感染。不同的病毒株对不同动物的侵袭力和感染力不同。
4 发病机理
病毒通过上呼吸道感染,首先在扁桃体和此处的淋巴结复制。病毒散布到血中,与单核淋巴细胞紧密结合在一起,随之进入到全身淋巴组织和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潜伏期2~9 d,发热前的1~2 d出现病毒血症。前驱期通常持续2~5 d。所有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可散毒,病毒复制的高峰期在发热前期,可持续到有实质性损伤出现后。发热开始后的14 d病毒血症消失,抗体产生,病毒水平下降,之后病毒在组织中消失。病毒血症平均持续6 d,但病毒株之间差异很大。有些毒株感染后4~6 d出现病毒血症,但没有病变发生。
5 临床症状
牛瘟在牛和其他自然宿主中的症状基本一致但严重程度不同,取决于病毒株和感染动物的抵抗力(包括先天的和获得的)。牛瘟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典型的急性病例可分为4个时期:潜伏期、前驱期、黏膜期和康复期。
前驱期:以突然发热,第2或第3天达到高峰为特征。同时伴以精神沉郁或不安,食欲丧失和产奶量下降。可见黏膜充血,口鼻部干燥,眼睛和鼻腔开始有浆液性分泌物。心搏过速,呼吸加快,反刍停滞,便秘。发热后的2~5 d出现病变,这一阶段持续大约3 d。
黏膜期:开始时的损伤是口腔黏膜出现小的坏死灶、浅表腐烂和毛细血管出血,尤以下齿龈和口腔乳头的顶部明显,逐渐发展到唇部,上齿龈,硬腭和舌的下表面。同样的病变也出现在鼻部,阴门和阴茎黏膜,且可能早于口腔出现。这些小的病灶扩大融合形成坏死性腐烂,并有特征性的恶臭。在此阶段,患畜还可能表现唾液分泌过量,泪腺和鼻腔分泌大量含脓的分泌物。此阶段,患畜极度江郁,呼吸困难,但是少见肺炎。发热后的4~7 d或出现病变后的1~2 d出现腹泻。开始是水样的,但是后来发展为痢疾,排泄物中含有肠道黏膜的碎片。发热后的6~12 d,脱水迅速导致虚弱、俯卧和死亡。易感动物感染强毒株时,死亡率会高于90%。温和型发生于免疫动物或弱毒株感染,只表现轻微的全身症状和黏膜病变,也可能只表现一过性的腹泻。甚至腹泻也可能都不发生,有些病毒株感染后的症状差异很大,可能是典型的急性热病,表现全身性的病变,有时会导致死亡;也可能是无任何症状的发热,但可在泪腺分泌物中检到病毒抗原。
康复期:口部的损伤出现后在3~5 d开始愈合,2~3 d后会痊愈,腹泻可能持续的时间长些。急性病例完全康复需要约4周,依饲养环境和营养而定。
6 鉴别诊断
牛病中,不采用实验室方法无法和牛瘟区分的是牛病毒性腹泻。急性牛瘟不会和其他疾病混淆,但是温和型牛瘟只表现腹泻,和其他肠道疾病不易区分。
7 防控措施
牛瘟流行的国家,主要感染未成年动物,且传播缓慢。在这些国家通过每年给未成年动物接种疫苗来控制。如果要消灭牛瘟则要牛全群接种疫苗3~5年,绵羊和山羊等易感动物也要接种。疫区周围受威胁的地区或是从疫区引进动物则需要检疫和疫苗接种相结合。现在使用的牛瘟疫苗是弱毒苗,多数国家使用组织培养疫苗,冻干技术提高了这些疫苗的热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