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四缝统考
2018-03-18岳公雷张凯鑫杜广中
岳公雷,闫 冰,张凯鑫,杜广中*
(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针灸推拿科,济南 250012;2.济南安康医院,济南 250014;3.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经外奇穴的发现,系唐代以来腧穴学的极重要进展,然其源流不清,名实不辨,急需系统考证,以利针灸学的科学进步,黄龙祥教授已经详考部分经外奇穴[1],今对经外奇穴之一的四缝穴统考如下。
1 穴名
四缝穴名见于明代《奇效良方》。重要文献对其穴名的描述如下:1)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奇效良方》);2)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针灸大成》);3)四缝二穴,在手第四指内廉中节中。(《针灸秘法全书》)。
2 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2]为:四缝: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
有关四缝的定位,《奇效良方》,其定位即明确为“手四指内中节”,但对其理解后世有分歧,为三:一为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四穴;二为在手指掌面,第四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一穴;三为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两头,一手八穴。之所以有上述三种定位分歧,主要源于对原始定位文字理解的差异,对“四指”的理解是指第二、三、四、五,四个手指,导致了第一种定位,这也是至今为止的主流认识,与《奇效良方》“四缝四穴”相合,当是;对“四指”理解为“第四指”,见于《针灸秘法全书》,并特别注明“四缝二穴”,即为第四指之一个手指,当为一穴,现代《中华针灸学》对“二穴”,又加以说明为“每手各一穴,左右共二穴”,但显与四缝之四字不合,终不成为共识;《中国针灸学》见到的第3种定位,实为第1种,只是对横纹缝的针刺操作作了详细记载,更符合临床实际,临床多见两条或多条怒张的小血管。从腧穴发展史的角度,似乎第3种更接近初衷。
需要注意,金霖森等[3]提出“下四缝”“上四缝”者。高培林[13]提出中指第一指节掌面者,近端指间关节与掌指横纹间上2/3与下1/3连接处。
重要文献对其定位的描述如下:1)位置:在手第四指内,即无名指内中节……附录:每手各一穴,左右共二穴(赵尔康1955年《中华针灸学》);2)位置: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指的指掌面,第一指骨和第二指骨关节部的横纹中点(朱琏3版《新针灸学》);3)位置:两手除拇指外之四指,掌面之第一指节与第二指节横纹缝之两头(每指二穴)(承淡安1955年《中国针灸学》);4)定穴法:除大拇指外,其他四指掌面的第一节第二节横纹缝中取之。(晋江专区1959《实用针灸学》);5)统编针灸学教材,①位置:在手部,食、中、环、小四指掌面的第一指节和第二指节横纹缝中取之(1957年南京《针灸学》);②穴位:手部,食、中、环、小四指掌面中节横纹缝中取之(1版《针灸学讲义》);③位置:在手指掌面,食、中、环、小四指中节横纹中,取穴:手掌向上,在食、中、环、小四指第一、二指骨关节的横纹正中取穴(2版《针灸学讲义》);④定位:在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3、4、5版《针灸学》);⑤定位: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6、7版《针灸学》);⑥定位: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四穴(8版《针灸学》)。
3 主治
有关该穴的主治,其原始文献,出自明代《奇效良方》“治小儿猢狲劳等证”至现代《新针灸学》提出主治“小儿疳积”等消化系疾病。历版《针灸学》教材宗之。
自明代《奇效良方》始,“治小儿猢狲劳等证”为其唯一适应症,古代文献并无异议。考猢狲即为现代所称之猕猴,劳证最常见的症状即咳嗽,其主治即小儿猕猴样咳嗽,与现代儿科学之“鸡鸣样咳嗽”“犬吠样咳嗽”等描述类似,可见古今中外其解题思路相同,百日咳一症是四缝穴发现的原始适应症。因此,四缝主治百日咳,历代文献证据充分,近来[4-9]临床应用屡有报道。
自朱琏《新针灸学》始,提出主治“小儿疳积”直至今日历版统编《针灸学》教材均宗之,大有取代“猢狲劳”或“百日咳”的趋势。从期刊文献可见端倪,据中国知网,自1959—2017年,以篇名“针刺四缝治疗小儿疳积”检索,计有142篇之多,自1988年至今每年都是研究热点,而且似乎越来越热,然考其源,自《新针灸学》始。不过,临床以及实验证实的确有效[10-18],小儿疳积作为四缝的主治病证,文献证据充分。
至于该穴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自《新针灸学》提出,3版《针灸学》教材宗之,尽管偶有现代文献支持[19],仍需更严谨的证据支撑,待考。
现代文献[20-24]有提出治疗“小儿厌食症”者,值得引起重视。另有[25-27]主治“小儿哮喘”“小儿夜啼”“小儿腹泻”等新尝试,待考。
基于以上分析,该穴主治:百日咳,小儿疳积。对于由食积导致的食管反流性刺激性咳嗽,当为最佳适应症。
重要文献对其主治的描述如下:1)四缝四穴……治小儿猢狲劳等证(《奇效良方》);2)四缝四穴……治小儿猢狲劳等症(《针灸大成》);3)四缝二穴……治猢狲劳(《针灸秘法全书》);4)主治:小儿猢狲劳等症(赵尔康1955年《中华针灸学》);5)防治:对手指关节炎;手指发麻或运动障碍;小儿呕吐,疳积,消化不良;效果很好。有的医者用此穴治百日咳与肠道蛔虫症(朱琏3版《新针灸学》);6)主治:小儿疳疾(承淡安1955年《中国针灸学》);7)主治症: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晋江专区1959年《实用针灸学》);8)统编针灸学教材,①主治症:小儿疳积(1957年南京《针灸学》);②主治:小儿疳疾(1、2版《针灸学讲义》);③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百日咳(3版《针灸学》);④主治:小儿疳疾,百日咳(4、5版《针灸学》);⑤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6、7、8版《针灸学》)。
4 操作
有关该穴的针灸方法,自《奇效良方》始,“是穴用三棱针出血”,其后历代宗之,直至1955年《中华针灸学》亦如是,令人感兴趣的是,以上文献虽未明确刺络放血,显然该穴的原始刺法是点刺血管放血,并且一直采用三棱针。需要注意的是该种刺法,一直与“猢狲劳”并见,即刺四缝出血,主治猕猴样咳嗽。自《新针灸学》,该穴的刺法出现“挤出少量黄白色黏液”始,直至统编2版《针灸学》教材,虽有“刺出黄白色之透明液体”等不同描述,然均不再刺出血,同时其主治也变为“小儿疳积”等消化系疾病。
有意思的是,统编3版《针灸学》教材,虽然指出“针孔中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然其主治中增加了“百日咳”一症。
自统编《针灸学》4版始,刺法均保留“点刺出血,或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两法,而其“主治”也仅“小儿疳积、百日咳”两症,所不同的是后者未见“刺出血”与“百日咳”,“刺出黄白色之透明液体”与“小儿疳积”的对应关系。
至于灸法,始自《针灸秘法全书》在《新针灸学》重现外,再无踪迹可寻,待考。
基于以上,其操作当为:三棱针点刺络脉出血,或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黏液。而且刺络出血主治百日咳,刺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主治小儿疳积。
重要文献对其操作的描述如下:1)四缝四穴……是穴用三棱针出血。(《奇效良方》);2)四缝四穴……三棱针出血。(《针灸大成》);3)四缝二穴……□□□壮。(《针灸秘法全书》);4)手术:取三棱针出血,手掌向上,伸指取之。(赵尔康1955年《中华针灸学》);5)针灸:速刺法,针0.3厘米深,挤出少量黄白色黏液,灸5~10 min。(朱琏3版《新针灸学》);6)针灸:刺出黄白色之透明液体。(承淡安1955年《中国针灸学》);7)疗法:用三棱针刺一分,挤出黄白色之透明液体,至流清血为止(晋江专区1959《实用针灸学》);8)统编针灸学教材,①针灸法:刺出黄白色之透明液(1957年南京《针灸学》);②针灸:用三棱针刺出黄白色之透明液(1版《针灸学讲义》);③针灸:浅刺后,从针孔中挤出黄白色的透明黏液(2版《针灸学讲义》);④操作:浅刺,从针孔中挤出黄白色透明黏液(3版《针灸学》);⑤操作:点刺出血,或出少许黄白色透明黏液(4版《针灸学》);⑥操作: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粘液(5版《针灸学》);⑦操作: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色透明黏液(6、7版《针灸学》);⑧操作:三棱针点刺出血或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黏液(8版《针灸学》)。
5 结语
基于以上系统考证,四缝一穴,发现于《奇效良方》并科学化,至现代《新针灸学》出现重大进步,表现为新刺法和新主治的提出。其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对该穴科学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仍在不断进行中。其中伴随该穴主治的不断实践和临床循证,针灸法的不同尝试,以及定位的逐渐精准化,给我们充分展现了五百年来,一代一代针灸家持续不断的逻辑归纳的理论大幕。
其定位,既然有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以及横纹怒张的血管的区别,不若二者合并,仅称“横纹”而已,在刺法中加以说明。因此,建议如下。
四缝定位:在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一手4穴。主治:小儿疳疾,百日咳。操作:三棱针点刺络脉出血,或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黏液(注:刺络出血治百日咳,刺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治小儿疳积)。